鲁绣
鲁绣,山东刺绣的简称,又称“衣线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是中国八大名绣之一。与京绣、汴绣及瓯绣合称中国“四小名绣”。
名称:鲁绣
别名:衣线绣
工艺兴起:春秋时期
工艺代表作品:《奔马图》
传承人:徐秀玲
誉名: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1、简介
鲁绣
鲁绣是中国八大名绣之一,与京绣、汴绣及瓯绣合称中国“四小名绣”。鲁绣又称“衣线绣”,因它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撚双股丝线,俗称“衣线”。
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绣以丝绣、发绣著称。特别是以头发为丝绣出的中国水墨画,风格秀雅,栩栩如生,《奔马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丝绣构图朴实简练、色彩明快、针法多变。鲁绣绣品,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上,曾受到周总理的赞扬。
2、历史
古老的齐鲁之邦,刺绣十分发达,据《论衡》记载:“齐郡刺绣,恒女无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这种传统技艺流传到元明时代,出现了“百鸟朝凤图”、“罗汉图”等鲁绣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些都是双丝拈线的“衣线绣”,花纹粗犷雄健,质地坚实,色彩对比强烈,具有传统的鲁绣特点。随首我国经济重心的南迁,明清时代出现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鲁绣”几乎销声匿迹了。
解放后,已濒临绝境的鲁绣,于1952年在济南又恢复了生产。
3、工艺兴起
鲁绣工艺兴起于春秋时期的华夏文明之地——齐鲁,故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鲁绣已十分兴盛。到汉时,已是相当普及的刺绣。《史记·货殖列传》中对鲁绣有“冠带衣履天下”之赞。不仅如此,鲁绣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之昌盛和重要由此可见一斑。鲁绣这一说法到了明代才开始正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存有明代鲁绣“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至清代康雍乾三代年间,鲁绣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民初时,山东潍县刺绣作坊就有30多家,绣工之多遍及潍城四乡,因此,潍县素有“九千绣花女”之誉。
4、工艺特色
鲁绣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撚双股丝线,俗称“衣线”。工法集“抽”、“勒”、“锁”、“雕”等于一身,外观色彩淡雅、构图优美、虚实适宜、形象逼真。此外,鲁绣大都利用织有暗花的绫缎为底料,在上面绣上彩色纹样,这也是其他绣种所少有的。
5、鲁绣传人
鲁绣传人徐秀玲
鲁绣传人徐秀玲女士(又名:徐苓),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她1978年开始任职于原鲁绣研究所(2006年被搞垮解散﹚,她多次为著名人士绣制肖像,许多绣品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曾绣制国宝级绣品《先师孔子绣像》《竹林七贤》《六骏图等》,作品深受成功人士及收藏家的青睐。徐秀玲的鲁绣(发丝绣)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特别是再现动物的皮质感更为见长,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真实再现古今国画大师原作的风貌,具有特种手工绣品增值、保值性好的特点、易收藏。徐秀玲的鲁绣(发丝绣)工艺复杂、做工精细异常,一幅作品需耗时几十天至数百天才能绣成功。因此她的鲁绣(发丝绣)存世量极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6、代表品种
鲁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是济南发丝绣,是济南市*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老又独特的地方绣种。在清代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朔像”,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寸,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7、发展现况
相较于高知名度的苏绣、湘绣、粤绣及蜀绣,鲁绣的知名度较低,以至许多山东本土人也对鲁绣不甚熟悉。鲁绣专家徐秀玲介绍,从五十年代至今,专业从事鲁绣的不足20人,现如今,全国只有四五人,而且全都集中在济南。原济南刺绣总厂的鲁绣研究所于2006年*解散。现仅靠个别名家办研习班来以计传承。
上一篇:彩绣
下一篇:联升斋刺绣艺术博物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