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传统体育
仫佬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仫佬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仫佬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仫佬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概况
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广西及贵州等县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为207352人。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长期与汉、壮等民族交往,人们也普遍通用汉语、壮语。仫佬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通用汉文。
2、历史
仫佬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先秦百越支系的骆越,隋唐时属“僚人”一支。宋元时,其先民被称为“伶人”。作为单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仫佬族族称最早见于宋代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一书中。明清以来,仫佬族先民又相继以“穆佬”“木老”“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等名称见于汉文史籍中。仫佬族大多自称为“木冷”或“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经民族识别,正式定名为“仫佬族”。
3、传统体育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与自然抗争中,仫佬族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优美的对歌,体现出仫佬族文化的深厚。仫佬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代表性的活动如打灰包、打篾球、竹球、游泳和象步虎掌等,与仫佬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与仫佬族人民须臾不可分离的生活的一部分。
4、代表性体育项目
打灰包
打灰包,又叫“打猪脚”,是仫佬族传统的射击体育活动。
打灰包相传盛行于清朝,早期的仫佬族聚居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五,都会以村或几个相邻的小村为单位,以每户出一人的形式,集中在祠堂举行“会款”。这种会款,实际上是制定保护农作物和防盗防偷的村民公约。会款这天,要杀猪聚餐,凡有猎枪的户都要把枪带来,举行打灰包比赛。之所以如此,目的在于提高枪法,以便更好地维护治安和保护好农作物。后来,这一以“会款”形式进行的打灰包比赛,逐渐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了一项民间的传统体育形式。
现在流行的仫佬族打灰包,其灰包多用蚊帐布包裹着石灰密缝而成,长宽各约五寸。比赛开始前,要把缝制好后的灰包挂在距地面两米多高的柱子上,离射击点约40米远。同时还要从各村中选出一位公证人。比赛开始后,参赛者按抽签次序轮流射击,每次1枪周而复始。打灰包比赛以跪射为主,凡打中灰包(以灰粉飞出为打中)的,奖励猪脚及猪肉。
打篾球
打篾球
打篾球,又称打篾蛋,是流行于贵州仫佬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仫佬族打篾球所用的球,为柔韧的竹篾编织而成。其形状类似鸡蛋,大的似拳头。里面塞满稻草等物,外面则涂以不同的颜色。
相传,仫佬族的祖先们曾以打篾球作为练兵的一种手段。现在的打篾球活动多见于贵州遵义、怀仁、织金等地的仫佬族村寨中。打篾球时,需要机智、灵巧、速度和耐力。因其运动量大,技巧性高,故多为青年男女参加。
打篾球比赛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比赛双方人数相等,由寨与寨、同姓氏或同家庭之间组队进行。比赛场地因地制宜,也可按参加人数或观众多少而协议定。比赛的场地中心需画线或横置一竹竿为“河”界。篾球可用手拍、推、托、扣,或用脚踢、用足勾过“河”界。比赛过程中,运送球不能触及身体(除手、足之外),篾球打不过“河”者也算输。如果球在本方界内落地,对方则可过“河”占领落点之内的地盘,重新画“河”为界,最后以一方被赶出自己的场地为止。
还有一种比赛方式为累计记分。比赛开始时,由上次优胜者开球,不分组也不限定人数。球一出手,人们便朝球落地点奔去,由先抢到篾球者发球。以此方式循环进行,发球次数多者获胜。
游泳
游泳,是流行在仫佬族民间的水上体育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流行与仫佬族的聚居环境和生产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在广西的仫佬山区,武阳江、龙江流贯其中,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地理环境练就了仫佬人多样的水上运动技能。建国后,国家又在仫佬族生活的区域修建了十多座水库,这些都成了仫佬族的天然游泳场所,许多仫佬族人因此皆善水上活动,而游泳就是其中广泛流行于仫佬族民间的一项水上体育活动,且尤受青少年的喜爱。
仫佬族游泳活动的比赛主要采取速度技巧赛的形式。比赛时,人们往往把水果或石子抛在河里,并规定好时间,谁能最先全部捞上来即为获胜者。有时还分组比赛,优胜者奖给水果,摸不到的罚游水。这种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促进了群众性游泳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