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2014年11月,“和氏太极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历史流源
和式太极拳由一代武术宗师清朝怀庆府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始创。
和兆元,字育庵,出生于一个世代医林之家。其父讳彦方是当地杏林名家,为使其子和兆元能秉承家学,嘱其自幼习文学医。和兆元十五岁时,其姐夫李棠阶觉得内弟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劝其兼习武技。和兆元在其姐夫李棠阶的鼓舞下,经得其父同意,于1825年冬开始从学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和兆元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经十余年磨练,太极拳功夫出类拔萃,责无旁贷地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
和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
和兆元修医习武,到以后创拳,李棠阶对其影响较大。
“李棠阶(1798~1865),字树南,号文园,谥文清,温县南保封村人(距赵堡北3里-笔者注)。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次年受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左都御吏,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李棠阶一生勤学不辍,并以日记自省,三十余年无一日漏,尤潜心理学,最崇王阳明和汤斌……”。道光十六年,李棠阶自京回乡丁母忧时,和兆元时年二十六岁,风华正茂,武功精到。李棠阶回京时,遂邀和兆元一同进京供职,并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使太极拳及理论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李棠阶文韬武略,政治、军事、天文、地理、谋略无所不精,尤精理学及中华传统文化。以《易理》及儒家、道家之学、兵家之策为太极拳作理论充实。和兆元武功精湛,通晓医学,精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同道,对中华武学精华兼容并蓄,勇于改革,勤于实践,以太极理论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善结合。并修改拳架中的手法、身法、步法等,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增补不足,删其繁琐,完善为72式,创编了一套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和兆元所创新架及理论较原来赵堡流传的拳架更易为人接受。他身为大师兄,又身份特殊(清廷官员),且能尊师重道,在1894年随李棠阶在家乡十余年间,陈清平常嘱和兆元代行师之职责,传拳授理,惩恶扬善,故和兆元对众师弟在拳架功理上有很大影响。因而在赵堡所传之拳架多为和式太极拳,或因地域称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忠于继承,勇于革新,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师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拳理拳法到兵器运动,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太极拳学派。他成就虽大,可惜没有公开课徒授艺,只在家中传子润芝、免芝、敬芝、慎芝和长孙和庆喜。
和兆元归里后,以研拳或教子孙自娱,长子润芝、次子勉芝、三子敬芝、四子慎芝及长孙和庆喜均得真传,和润芝兼承家传医术,精中医内科,受人敬仰,人称和润芝大师傅,勉芝二师傅,敬芝三师傅,慎之四师傅。和敬芝才兼文武,授“文林郎”之职,曾随李建(李棠阶之子)参赞政务。又主讲武陟河朔书院,著有《高手武技论》等太极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自和兆元创始至今,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当前已遍及全国,传及海外,形成一大流派。1993年,由夏春龙、和学俭、和保森、和定乾等人发起,经省体委、县体委及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专致于和式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并多次组队参加国内多种太极拳赛事,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5年,博爱县和庄相继成立了博爱和式太极拳协会,和纯秀、和东周分别任会长和秘书长,并多次组队参加各种太极拳赛事,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夏春龙在重庆市广传和式太极并组织成立了重庆和式极拳研究会,并任会长,使和式拳在西南的发展有了组织的保障。2002年,焦作市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后,焦作成立了焦作市和式太极拳研究会,由徐拥军、和涛、朱涛分别任会长和副会长,李景利、唐豫安任正、副秘书长。之后,江苏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有关和式太极拳的社会团体组织。我们相信这一优秀拳种必将进一步弘扬光大,为世人瞩目。
2、原理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代理架。所谓代理架,有两方面的含义。
(1)人的身体技术和理论有机的结合。
(2)以自然柔活的身体运动,练养体内浩然之气。即有表及里,从而达到练内的目的。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说:“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理论最丰富的拳种之一。“太极”一词出于《周易》。太极拳是用《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来指导拳术的练习方法。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去达到周身圆转自然,身体各部位阴阳互变的技术。太极图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极图外呈浑圆一气,内含阴阳合聚,体现了万物阴阳之间的运行消长与转化。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的理论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指阴阳,用阴爻和阳爻来指代。阴爻和阳爻组成了八种基本图形,即八卦。八卦的不同组合近而产生了64卦象。这些卦象又产生了无数的变数。近取诸身,与身体相合:人体分左右两胁,进而有两肩、两胯四大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八小节。与动作相合:即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圆为太极自象,运动时以走圆为基础,以身体相应部位的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等有阴阳关系动作的不同组合,形成太极拳一动无不动,周身协调,连贯圆转的运动特色。以阴阳变化时产生的分、合劲力,形成太极拳千变万化的技击方法。圆、上下、进退为五行,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为八卦。合之为十三,故和式太极拳又称其为十三式。
太极拳是用身体技术表现了生命智慧和哲学思考。太极拳理论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不能脱离人体和拳技。否则,即使成为易学大师或理学大家,但不一定能成为太极拳高手。因此,理论与技法的有机结合,才是完善的太极拳。
3、理论
和兆元继承了陈清平所传的太极拳理论,还根据自身体悟,总结编写了《太极拳谱》,曾有铜版书问世。和氏后人及传人中还有手抄流传。其中有王林桢《术极拳经》、《十三式歌》、《十三式行动心解》、《九要论》、《捷要论》、《天运机论》、《太极拳注讲》、《五字诀论》、《撒放秘诀》、《走架打手行动要言》和敬芝著《高手武技论》及其它要诀、论述、歌诀等等。
4、特点与练法
和兆元对原来流传的太极拳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显明的风格特色。和式太极拳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动作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和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一般太极拳要点外,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它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走化,以刚击敌,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拳架集练、架、扒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可检验印证,推手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与实用,推手又是太极拳走向散手,*搏击的过度阶梯,练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极拳理论有“要拳时眼前无人当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之说。
动静阴阳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阴阳转换变易是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以步活圈圆著称,有圈太极之说,走园或弧线是它的主要运动形式,着势中所表现的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一动无不是圈,从而达到浑厚园转,支撑八面,处处顺遂,活似车轮,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即滑如鱼、粘如胶、揉如棉花、硬如钢这种太极拳特有的击技效果。
耍拳注重意识、心法的锻炼,着势中攻、防、化、发隐含其中,过于有意识的加强着势练习,易形成贪欠露形之弊。和兆元宗师在《论耍拳》中讲“练拳以自然为准则,不尚用力,更不能显示发力”。这里要求的自然是老师指导下,将架式学规矩、懂规距合规矩,而后脱规矩,达到自然而合法度的虚无阶段。拳谚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拳打十万遍,不打自转。”自然而然练就的后天之法,用时才可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太极拳用“靠”击人,身法是关键。“靠”有迎门靠、背折靠、贴身靠、七寸靠等,用靠时要求身法圆转灵巧,四肢随身体的曲伸、纵横、转侧高度协调,勿有缺陷,否则易受制于人,用靠就无从谈起。和兆元所创新架身法独到,要求有意无形,犹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靠”的运用出神入化,素有“和家神靠”之美誉。
健身、养生是太极拳的又一大功能,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归神,练神还虚,正确运用呼吸不仅是太极拳走向*搏击的必要件之一,更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根本。能呼吸则灵通。和式太极拳呼吸大致分三个阶段。(1)初学者处在揉筋拔骨,增加耐力,以形体活动为主,此阶段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浅。(2)调息阶段,动作与呼吸相互配合,耍拳速度均匀适宜以腹式呼吸为主,深长而均匀。不可刻意追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否则易出现胸闷、头晕、头涨的不良反应。(3)调神还阶段,是内在潜式呼吸,吸则细长,呼则微妙,无声无息。藏而不露,动静开合之间呼吸已就。此阶段气守丹田,既可养生,还可适应搏击时急动缓随的多种运动形式。练拳、呼吸有阶段之别。均遵自然法则,随拳艺提高而出现各段的呼吸方式,拳架呼吸相辅相成。
5、击技和器械
和式术极拳与人交手(又称打手)要求以静制动,沾连粘随,舍己从人,以顺避逆。轻沉兼备,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技法上注重靠、掷、打、跃跌、拿等,器械有太极棍、剑、刀、枪、杆等,它是在拳架及太极拳理的基础上融进实用技击,贯穿成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