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莲湖区
莲湖区位于西安市城区西北部。东以北大街、北关正街、龙首村与新城区接壤,西以西户铁路、北以纬二十六街与未央区相连,南以护城河、大环河与碑林区、雁塔区毗邻。莲湖区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建有“丝绸之路”大型雕塑、大唐西市、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丝路旅游景点。交通发达,陇海铁路、西户铁路过境,有环城路、二环路等街路。古迹有唐长安城遗址,明、清两代修建的鼓楼,明城墙,化觉巷*,清代建广仁寺(俗称喇嘛寺),杨虎城官邸“止园”。
中文名称:莲湖区
外文名称:Lianhu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下辖地区:土门街道、北院门街道、北关街道
*驻地:北院门159号
电话区号:029
邮政区码:710003
地理位置:西安市中心
面积:38平方千米
方言:陕西话
著名景点:钟鼓楼、明城墙、西安都城隍庙,西安清真大寺、广仁寺、西五台
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火车站:西安站
车牌代码:陕A
行政代码:610104
1、城区简介
西安市莲湖区
莲湖区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建有“丝绸之路”大型雕塑、大唐西市、大唐西市博物馆等丝路旅游景点。
交通发达,陇海铁路、西户铁路过境,有环城路、二环路等街路。古迹有唐长安城遗址,明、清两代修建的鼓楼,明城墙,化觉巷*,清代建广仁寺(俗称喇嘛寺),杨虎城官邸“止园”。
2、行政区划
至2013年底,莲湖区下辖9个街道:青年路街道、北院门街道、北关街道、红庙坡街道、环城西路街道、西关街道、土门街道、桃园路街道、枣园街道。
3、气候地形
西安市莲湖区
地形
莲湖区地处渭河冲积平原二级阶地,高出渭河河床20~30米。龙首原属残存于二级阶地上的三级阶地,又高出二级阶地3~13米。辖区总体地形东北部偏高,西部开阔平坦。域内有三条微缓起伏的坡梁,第一条由红庙坡向东延伸至二马路,等高线为400~410米;第二条由北城墙向西延伸至土门,大致沿400米等高线东西走向;第三条自西大街至东大街一线,恰好与410米等高线吻合。但经千余年城市建设填挖,局部区域已不甚明显。水面很少,除莲湖公园和城河外,别无较大水面景观。微观地貌出现的突出现象是地面沉降,1959~1971年,地面沉降平均速度为2毫米/年。1972~1983年,沉降速率增大,平均沉降率为前一阶段的4~9倍。1983年以来,沉降速度趋于稳定。海拔400米左右。
气候
莲湖区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初春气候凉而干燥,四、五月气候温暖,风和日丽;夏季炎热多雨,宜于作物生长;秋季秋高气爽,多阴雨,气候较湿润;冬季不甚寒,干燥少雪。年平均气温13.3℃,7月最热,平均气温26.4℃,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7月,1934年7月14日气温达45.2℃。1月最冷,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955年1月11日气温降至—20.6℃。随着城区规模扩展,建筑密集,人口集中,城内形成高于周围郊区的热岛效应,年平均热岛效应强度为0.5℃,8月热岛效应强度0.6℃。
城区夏季年平均出现大于或等于35℃炎热天数23天,出现大于或等于40℃酷热天数0.7天。按习惯以平均气温10~22℃为春、秋季,大于22℃为夏季,小于10℃为冬季计:辖区一般春季始于3月25日,有64天;夏季始于5月28日,有98天;秋季始于9月3日,有61天;冬季始于11月3日,有142天。
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038.2小时,8月日照时数最长,为233.7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1.47%,2月日照时数最短,为126.1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6.19%。日照时数受干旱、阴雨影响,年际变化较大。
年平均无霜期为232天,开始于3月22日~31日,最早开始于2月25日~27日,最晚开始于4月6日~26日;结束于11月3日~12日。最早结束于10月10日~21日,最晚结束于11月28日~30日。
年平均降水量为584.9毫米,平均降水日数为96.6天。降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最多达156天,最少仅71天。7、8、9月降水较集中,占年降水量的50%左右。12月和次年1、2月,降水量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4%左右。风向受地形与河流影响,全年多东北风,次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米/秒。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主要非金属矿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
土壤资源
莲湖区地表主要是土和黄绵土。土地上部为上更新统黄土夹棕色红色古土壤层,厚数米到十余米,下部为上更新统冲积层,为中粗沙夹亚粘土,冲积层20多米。土和黄绵土熟化层厚,疏松多孔,蓄水透气,有机质含量1.14%~1.93%,益于农业生产。
辖区西部,地表上部覆盖5~12米黄土,其中湿陷性土层约3~5米,湿陷等级I~Ⅱ级,属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承载力一般12~18吨/平方米。下部为水位下饱和黄土,承载力8~12吨/平方米。再往下为亚粘土与砂砾层。
旧城区,地表上部覆盖黄土约10米,地面以下2~6米之间普遍分布人工填土,多为碎砖瓦及垃圾,且有古墓分布。地基承载能力约12~18吨/平方米,强度较低,差异较大。
自莲湖路东口向西南方向,经玉祥门与西门之间、劳动公园与昆明路一线,有一条地裂缝,对供电、供水、供气、管道、道路有一定影响。
植物资源
域内林业栽植主要为中槐、泡桐、杨、柳、椿、榆等树,面积180亩。果树主要有苹果、葡萄、桃等,面积27亩。行道树以落叶乔木为主,主要品种有法桐、中槐、毛白杨、五角枫、桧、白腊、*杨等。
园林绿化花卉草木,品种繁多。常青树有侧柏、刺柏、千头柏、洒金柏、龙柏、雪松、油松、华山松、蜀桧、黄杨、石楠、女贞、秦岭冷杉、水杉等,落叶树木有中槐、刺槐、泡桐、青桐、法桐、毛白杨、垂柳、椿、皂角、榆树、柿树、银杏、核桃、构树等。
木本花卉主要有丁香、木槿、紫金、紫薇、月季、牡丹、石榴、迎春花、连翘、家竹桃、玫瑰、蟠桃、铁梗海棠等。草本花卉主要有芍药、菊花、鸡冠、金簪、晚香玉、一串红、美人蕉、老来少、牵牛、凤仙、草茉莉、鸟萝、百日红、千日红等。攀缘类植物主要有爬山虎、紫藤、凌霄、蔷薇、金银花、葡萄、牵牛、香碗豆、葫芦、苦瓜、丝瓜等。还有仙人掌科的仙人掌、仙人拳、仙人剑等多种。
5、经济发展
西安市莲湖区
综合经济
根据市统计局评估结果,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479.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11%,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2.22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7.18亿元,增长12.9%。二三次产业结构比44.27:55.73,与2011年相比二产回落2.13个百分点,三产提高2.13个百分点。二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9%和59.61%,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65和6.8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68300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213.2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49%。
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0.47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5亿元,同比增长8.9%。建筑业增加值71.75亿元,同比增长12.1%。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73.49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40.65亿元,同比增长58%,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住宅完成107.19亿元。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7亿元,同比增长15.2%。批发业销售额428.35亿元,同比增长26.5%;零售业销售额260.93亿元,同比增长15.1%;住宿业营业额9.81亿元,同比增长7.7%;餐饮业营业额36.3亿元,同比增长16.8%。2012年实际引进内资26.45亿元,同比下降2.5%;实际利用外资7800万美元,同比增长5.3%。
财政、金融
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474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8%。地方财政支出2353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8%,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148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961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3865万元,教育支出6213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7.45%、20.68%、20.66%和63.36%。财政总收入696461万元,同比增长11.8%,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财政总收入9923元,同比增长11.54%。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0.82亿元,同比增长23.8%。
6、社会事业
西安市莲湖区
教育
截止2012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1所,专任教师2117人,在校生35213人,毕业生数11272人;职业高中6所,专任教师278人,在校生7866人,毕业生数2339人;小学50所,小学专任教师2201人,在校生45315人,毕业生数7575人;幼儿园70所,专任教师1509人,入园人数6248人,在园人数22486人,离园人数59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卫生
截止2012年末,全区卫生机构数为344个,床位数合计5444张,卫生技术人员数8854人,其中医生3053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6人。
人口
截止201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0.25万人,出生率8.61‰,死亡率5.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6‰。*户籍人口64.44万人,其中女性人数31.92万人,年末总户数220055户,当年出生人口6860人,当年死亡人口5145人。
社会保障
截止2012年末,全区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3个,收养性单位床位数280床。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数11.91万人、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数4.82万人、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0万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4万人、城镇已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8%。
7、旅游景点
广仁寺
广仁寺,又称喇嘛寺,位于西安城内西北隅,紧靠城墙。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系清康熙帝来陕西巡视时拨款敕建,并御赐“慈云西荫”匾额及御制碑文……腾绥怀寰宇,顺导蒸黎之至意也”。因题“广仁”之额,故称广仁寺。寺内殿宇宏伟,庭院清幽,是西安地区唯一的*黄教寺庙,十三世*士登嘉措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结尼玛都在此住过并设有坐床。该寺自清代以来,是*、青海等地活佛入京朝贡,道经西安的行宫。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四、五两日庙会,纪念黄教开祖口宗喀巴大师。印度、尼泊尔、日本等佛教僧侣也曾来寺进行友好交流,举行佛事活动。
钟楼
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据《咸宁、长安县续志》载: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史龚懋贤迁建于现址。迁建时,“楼唯筑基外,一无改创”。以后虽经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但仍是明建原结构。楼上悬挂一大钟,每晨击钟报时,故称钟楼。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
鼓楼位于钟楼西北,北院门街南端。据《咸宁、长安县续志》载: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楼上悬鼓,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清晨鸣钟,组成“晨钟暮鼓”城市报时设施。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安清真大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占地12300多平方米,是西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院呈东西向长方形,周围砌青砖墙,全寺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分四进院落,殿、楼、厅、堂180余间,每进置墙相隔,前后贯通。一进院内,古建木质牌楼耸立在东围墙的砖雕大照壁对面,翼角飞檐,斗拱层叠,楼顶琉璃制作。二进院内,*竖立有三间四柱石牌坊一座,中楣镌“天监在兹”,两侧坊楣刻“钦冀昭事”和“虔诚省礼”。东西有踏道,西面踏道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两座。三进院内,*建有二层三檐八角攒顶“省心楼”。楼南北两侧各有厢房15间,南侧正中5间为接待室,北侧正中5间为讲经堂,院西置隔墙,设门楼3座,名曰“连三门”。四进院内,院心建“凤凰亭”一座,*亭呈六角形,飞檐尖顶,形若凤头,两侧亭呈三角形,左右翘翼,三亭相连,形似凤凰展翅。
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位于西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现址,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爽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尉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楼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伦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
8、宗教文化
莲湖区宗教文化浓郁,佛教、*、道教、天主教、藏传佛教五大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其代表性建筑各具特色。
化觉巷清真大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中国宫殿式古建筑群,是*文化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之一,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中国式*寺院。
广仁寺是清康熙帝御批敕建的著名-寺院,是西安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十三世0-土登嘉措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结尼玛窦在此设有坐床。
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西安市内仅存的两座道观之一。道教城隍鼓乐作为都城隍庙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西安古代的交响乐”。2003年*出资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
西五台为佛教的著名古刹,是李世民为孝敬笃信佛法的母亲,仿照南五台而修建的朝拜场所。卧佛殿内的涅磐佛及侍立的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明代雕塑珍品。
天主教南堂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始建于公元1716年,具有罗马式教堂的特点,可容纳500人作礼拜,是西安城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