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黄帝陵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3:34:48
...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御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中文名:黄帝陵

外文名:HuangdiMausoleum

所属地区: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

别称:桥陵、天下第一陵

定级时间:1961年

编号:古墓葬第一号

风景区标准:5A级旅游景区

1、简要概述


陕西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节、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

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2、历史由来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


黄帝陵

《史记》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

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越过轩辕庙一公里许,半山腰有一停车场为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条通达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1992年以前的神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水泥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登陵道为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完工项目,从1996年4月开始正式使用。它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乘车上山者,同样也须在此下车,以示敬意。

3、主要建筑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5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


黄帝陵

轩辕桥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建筑。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诚心亭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历代碑石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陆军第42师l24旅第248团团长阳洁,前往桥山谒黄帝陵,“山陵道逶迤,满途荆棘,殊感不便”,1934年底陕西省*开会冯钦哉提出第二年清明节由陕西省*公祭皇帝陵,取得了一致同意;令人重修道路,使其通畅。从此以后,人们便可以乘坐汽车上山祭陵。修筑桥山陵路碑记:西北军长钦公(钦公指冯钦哉)首先以兵工修筑成榆汽路,为之倡得于役,其间将桥山陵路加以修筑。既竣事,适勉之旅长巡防来此谒陵,题曰“桥陵圣境”。因刊石置之道右,藉志路工云。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4、规划整修

应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要求,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括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3.24平方公里,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使黄帝队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证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出“雄伟、庄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广的建筑风格,并使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品,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其中庙院广场能满足五千文明文化的系列石雕石刻加以点缀,增强人们对先祖的崇敬和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是国内一流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并广泛征求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意见。

5、人文传说

黄帝脚印

黄帝陵轩辕庙院内的黄帝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到了冬天,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帝陵传说

帝陵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穴,既不文明,又不安全。黄帝便和大臣力牧、大鸿、共鼓等商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教化桥山群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离开树枝和洞穴搬进新屋;又把桥山改名为桥国。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林全被砍光了。就连黄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砍伐的常年不落叶的柏树,也被砍伐得一棵不剩。就在这时候,一场暴雨袭来,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了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了。黄帝看见满山遍野都是洪水过后留下的沟沟洼洼,心情十分沉重,他对群民说,再也不能乱砍树木了。如果再乱砍下去,桥国就没有树林了,野兽也没处藏身了。到那时,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有位大臣建议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黄帝说,不可!如果那里树木也叫他们砍完,那时候他们还能往哪里搬。再遭洪水,他们又哪里跑,众臣觉得黄帝说得有理,都问他该怎么办。黄帝说:“我愿和大家一齐上山栽树种草,用不了几年,满山就会长满林草,既不怕洪水,又能招来野兽,那时桥国群民才能有吃有穿”。说罢,黄帝就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传说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国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的。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臣民们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祭奠。

下马祭奠

在桥山顶上距离黄帝陵200米远的路旁,立着一座长形石碑。上面写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字。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这一规定体现了后辈对祖先的崇敬。到了现代,人们都以车代马,但所有大小车辆,到此仍主动停车,人们都下车后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有个史知府的儿子,名叫史可霍,他不务正业,经常骑马射箭,偷鸡摸狗,调戏民女,民愤极大,因此,众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死可恶”。有一年,“死可恶”带着一群恶奴来到桥山打猎,一群梅花鹿逃奔到桥山顶上的柏树林时,躲藏起来。“死可恶”领着恶奴们追进桥山柏树林,用箭乱射。“死可恶”单人匹马冲进了陵园区。看守陵园的姬老童,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却童颜鹤发,功夫超人。他一见有人骑马闯进陵园,大喝一声:“哪里狂徒如此无礼,竟敢在黄帝陵园捕杀鹿群!”说着,一个箭步向前,抓住马的缰绳。“死可恶”一看是个老头,在马上冷笑一声说:“老爷我名叫史可霍,史知府就是我的父亲,我就要在这里射鹿打猎,看谁敢管!”一句话惹恼了姬老童,他一拳就将“死可恶”打下马来。“死可恶”从地上爬起来,扑向姬老童。姬老童将左腿轻轻一扫,“死可恶”又跌了个“猪啃地”,把两颗门牙全碰掉了。姬老童又踢了两脚,把“死可恶”踢得连哭带叫,跪在地上不断求饶”。“死可恶”连忙爬起,牵马下山。随行恶奴们也都灰溜溜地跟着走了。再说,史知府听说儿子史可霍被打,还碰掉了两颗门牙,哪里罢休,他立即写信要求中部县令严加惩办姬老童。中部县令名叫包步平,秀才出身,很有学问,因他刚直不阿,清廉公正,被人称作“包不平”。他看史知府的信后,冷笑一声,提笔写道:

黄帝功德厚,子孙岂敢忘。纵子作恶端,骑马闯陵园。

祖先未降罪,史府欺县官。轩辕英灵在,吾来把案断。

包步平没有屈服于史知府的压力,连夜给泰定帝写一份奏章,连同史知府写给他的信件,一并呈报圣上,泰定帝一看他的奏章,十分生气,立即降旨将史知府革职,命包步平严办史可霍,并赐给中部县令三种特权:一、对破坏黄帝陵园的林木、建筑等的一切歹徙,查明事实后不必上报,县令有权就地正法,二、如有紧急公事,县令可越级直接上书皇帝;三、凡巡抚以下官员前来祭黄陵,县令不再出城迎送。泰定帝怕他的圣旨执行不力,又于泰定二年,亲自颁发了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这座石碑至今还保存在轩辕庙碑林里。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沿用元朝泰定帝规定:把中部县令由七品官升至五品官,以便处理一些来不及上报的案件。此外,又在桥山顶上专门立了“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以便提醒前来谒陵拜祖的人,在祖先陵前一定要庄重严肃。

6、标识介绍

2016年2月25日上午,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对外正式发布黄帝陵标识。该标识以*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和*总书记“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主视觉,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突显了黄帝陵的崇高伟大。


黄帝陵标识

设计说明:

整体设计由三部分组成:

1、虚实相间的圆形背景。圆形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含义,代表了天地、祥和、圆满等一切博大的宇宙观和人文思想,象征着黄帝在中华儿女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尊严;同时,以面、线构成的圆形状态,虚实相间极具空间感,它代表了时空的转换,喻示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

2、圆形下方的大地与如意祥云图形,象征黄帝创造中华文明根植厚土、造福百姓的初衷,以及黄帝文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与福祉。

3、标识上部突显*总书记“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的崇高定义,并以*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黄帝陵”为主视觉要素,上下融为一体,极具唯一性与识别性。

标识的视觉表达以黄帝同时代图形语言特征为基础质朴、浑厚、庄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整体色彩以质朴、厚重的黄土色和黑色为主基调,重点突出黄帝陵形象的威严、庄重和肃穆。

7、公祭典礼

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于2016年4月4日在陕西黄帝陵举办。

此次祭陵活动由国务院*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陕西省人民*共同主办,以“慎终追远、传承文明”为主旨,以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及系列交流活动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原副主席詹春柏、新党主席郁慕明等*知名人士,以及台中、新北、南投等县市基层民众200多人共同出席公祭典礼。

上一篇:安塞县

下一篇:薛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