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郑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3:39:17
...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24’~33°07’之间。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为437公里。南郑这块秀美的土地,镶嵌在汉中盆地西现,汉水流经其北,巴山环护其南,灵山秀水织成了大西北"小江南"的特殊地貌。全县面积2849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

中文名称:南郑县

外文名称:Nanzheng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汉中市

下辖地区:22个

*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916

邮政区码:723100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南部

面积:2849平方公里

人口:56.66万(2010年)

方言:中原官话

机场:汉中城固机场

车牌代码:陕F

行政代码:610721

1、县情简介


南郑县

南郑这块秀美的土地,镶嵌在汉中盆地西现,汉水流经其北,巴山环护其南,灵山秀水织成了大西北"小江南"的特殊地貌。全县面积2849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境内交通通讯便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对外开放县,全国粮油生产基地县,造林绿化百佳县,科普示范先进县。

南郑历史悠久。自公元前451年秦历公派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起,便一直是汉中的政治经济中心。*革命时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郑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曾有刘邦、诸葛亮、曹操、萧何、何挺颖、左明等众多人杰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全县现在文物遗址景点318处。梁山地貌被誉为"中国天然秀珍地质博物馆"。龙岗寺人类古遗址闻名海内外,美国俄勒冈大学阿金斯教授曾激动地赞叹:"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重南郑自然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13万公顷,耕地5.1万公顷;有金、铁、钢、锰、花岗石等26种矿藏。县内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森林茂密,有豹、猕猴、水獭、獐子、锦鸡等国家保护动物100多种。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青山长绿、花香四季、风光绮丽。全县已对外开放的自然风景区11处,南湖、红寺湖、小南海、黎坪原始森林风景区,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2、名称由来

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名称来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郑民南奔”说逐渐为大家所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

3、行政区划

2011年6月24日,根据汉中市民政局《关于乡镇机构改革中撤乡并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全县由原来的30个乡镇撤并为22个镇,由原495个行政村3762个村民组撤并到393个行政村3054个村民组。至此,全县有22个建制镇、393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3054个村民组。

22个乡镇:汉山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法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黎坪镇、福成镇、两河镇、胡家营镇、忍水镇

4、地理地形


南郑县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107°22’,北纬32°24’~33°07’之间。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相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为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驻地汉山镇,位于县境北部,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280公里(经西汉高速公路)。有跨省公路汉中至南江路(四川)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

南郑县地处扬子准地台北缘,龙门--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汉南米仓台拱区,其构造分为米汉台凸、宁镇台凹、汉中新断凹三区。在陕西地貌分区中,南郑属陕南山地组成部分。境内横亘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中山区,三种地貌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和65.7%。最低处为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5、自然气候

南郑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

①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两个气候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

②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干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沉,干旱少雨,东北风较多,但风力较弱;时有寒潮侵袭,但气温又不至过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气流与南方湿热气流交替的时令,乍寒乍暖,天气多变,有时“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则吹黄沙风。夏季东南季风活动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风;时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境内往往阴雨连绵,有时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时也出现干旱(俗称“秋老虎”)天气。这一特征,是导致秋季日照时数偏少的因素之一。

③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则由北向南递增。

④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等频繁。

境内主要河流有9条,总长度365.3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5条,总长度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分属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以米仓山主脊为界,除汉江过*,北面的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流入汉江,属汉江水系,流域面积1669.7平方公里;南面的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属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145.98平方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23.52亿立方米。

6、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芋子、魔芋、芦笋、瓜类等35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茭白等,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栎类、桦类、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油橄榄、茶叶、桑、花椒、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果类主要有核桃、板栗、柿子、石榴、猕猴桃、桃、李、杏、梨、枇杷、樱桃、柑、桔、大枣等。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惜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红豆杉、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种,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柏、枣皮、五倍子、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有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丰富。据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在本县初步普查,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类3目、7科、14种。内有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豹、金雕、林麝、鹮、黑鹳五种;Ⅱ级保护的25种,主要有猕猴、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鬣羚、鸳鸯、雀鹰、斑头鸺、红腹角雉、大鲵、斑羚、豺、金猫、黄羊、苍鹰、秃鹫、燕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普通雕、长耳鹄、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中华虎凤蝶等;属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狼、猪獾、花面狐、小麂、毛冠鹿、狍、大白鹭、小白鹭、夜鹭、画眉、红嘴相思鸟、秦岭腹蛇、秦巴北鲵、玉带凤蝶、蟾眼蝶等16种;一般保护动物有麻雀、野兔、野猪、狐狸、黄鼠狼、竹鼠、杜鹃等100多种。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驴、羊、免、犬、猫、鸡、鸭、鹅、鸽、鹌鹑等。水生动物有鱼、虾、鳖等30多种。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岩、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市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国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地表水时空分部变化大,丰枯悬殊,水质总体良好。地下水资源较多,年平均补给量为6.0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0.636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73.8%,目前,年开采量0.2亿立方米,占可采量35%;大部分地区水质良好,氟化物偏低,适宜工农业和人畜用水。全县水能蕴藏量24.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6.07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0.5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量的9.1%。现已建成水库60余座,总库容7870余万立方米,集灌溉、发电、旅游、养殖于一体,收到良好效益。在米仓山区建成的数十座小水电站,为山区面貌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水能资源潜力依然很大,需要多方投资开发。

7、经济发展

2013年,南郑县经济稳中有进、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南郑县

(一)以保持经济增长为首要任务,综合实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持续提升。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两手抓”,认真落实促投资、扩消费、稳增长各项措施,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4.46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31.75亿元,增长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1亿元,增长22.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1亿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830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0元,分别增长14.9%和11.9%。金融存款余额122.56亿元,贷款余额38.19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6.4%。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驱动战略,认真做好项目储备、要素保障、机制完善等工作,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增长29.5%。汉通公路大河坎至小南海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宝汉高速、西成客专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4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95亿元,增长47%。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个,实际到位资金47.35亿元,增长25.2%。

(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支撑作用在优化升级中不断增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断显现,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8.12亿元和35.63亿元,拉动经济增长10.3和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达到15:58:27。始终把保工业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实稳产促销保市场各项措施,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57亿元,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09亿元,增加值60.65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0.2%。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户,新增省级名牌产品3个。金正米业年产6万吨绿色无公害精米生产线投产运行,石马汽车回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顺利推进。绿色食品工业集中区申报为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梁山工业园区4条道路建成投用,新入园企业5户。华燕科技、秦元新材料等中小企业持续壮大,全年新发展民营经济组织661户,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66.39亿元,占GDP的49.37%。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资金5568万元,县财政投入支农资金2204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6.74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14.93万吨,油料总产3.36万吨,实现“十连丰”。新增市级园区6个、县级园区14个,流转土地3.1万亩。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家,发展专业合作社10家,1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2亿元。顺利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全面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了旅游商贸发展。全年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26亿元,分别增长35.8%和44.6%,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龙头山森林公园建设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3.15亿元,龙岗和圣水文化生态旅游园区等项目有力推进。东龙华府城市综合体和外滩新天地等星级酒店开工建设。新培育限额以上企业5户,“新网工程”和“镇超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三)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目标,城乡建设在统筹协调中整体推进。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核心区、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39.1%。全年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5.4亿元,江南西路B段道路建成通车,县城东片区道路、江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项目全面开工。深入开展县城“双创、三场、四化”工程,完成新华巷、影院巷、城南小区等背街小巷改造和六斗渠治理,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大河坎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6.95亿元,全国行政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树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完成投资3447.36万元,新集镇和黎坪镇市级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5946万元,牟家坝、黄官等区域中心集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全县17个新农村示范村、20个扶贫整村推进村和100个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村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实施“三改”4.77万户,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2处,解决了2.8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流域治理41平方公里,新修村组道路115公里,1.64万人实现脱贫。

8、社会事业


南郑县职教中心

南郑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广大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政策性财政减收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1%,其中新增财力的86.7%用于改善民生,75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三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建成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8个,共建房2497户,累计搬迁群众7635户,新建保障性住房1568套。积极开展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结合试点工作,安置移民对象400户。汉江综合整治建成堤防主体工程8.98公里。

二是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35万农民进城落户,转移劳动力14.6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605万元。

三是城乡社保体系不断健全,五大社会保险超额完成任务。建成陕南军休*疗养院和4所区域性敬老院,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4亿元。下拨“7.22”暴雨洪灾救灾资金656万元,灾后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考录取率连续九年提升,二本以上上线率46%,9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有序推进,“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83万学生。

五是医疗保障能力继续提高,县医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5个镇卫生院公租房及安心工程如期完工,新农合参合率99.99%。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3.77‰。

六是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高台、红庙等4个镇文化广场建设进展顺利,镇村文化站、室实现全覆盖,全年发放“户户通”17018套,送戏下乡60多场,送电影下乡4700多场,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31亿元。建立了汉调桄桄、黄官藤编等38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开办了桄桄戏艺术班,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9、旅游景点


圣水寺

圣水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郑县圣水镇,背依灵泉山,面对汉江,距汉中市10公里.建于明代嘉靖时(1552—1566)。因有青、白、黄、乌、黑五泉环绕佛殿,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

圣水寺龙泉与汉桂是景区的重要景观。寺内外五龙圣泉星罗棋布,分青、白、黄、乌、黑,水的颜色各不相同。五泉天旱不涸,雨水溢,涌流不息,润泽田禾。寺中桂树相传为西汉丞相萧何亲手所植,故名汉桂。其显著特点是每年开花三次,四至十余瓣不等,呈黄、红、白三色,每年中秋之际,桂花绽开,香飘数里,闻名遐迩。历代不少官司绅雅士赏桂题咏抒怀,留下许多诗碑。寺前古柏擎天而立,寺后苍松浓荫蔽空。


密严寺

密严寺

密严寺位于南郑县圣水镇王家营村,原名治平庵,1994年9月改名密严寺。据《南郑县志》记载:“志平庵始建于明朝初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十二年(1906年)两次重修,宣统三年(1911年)再重修”。寺院构件为悬山式格调砖石结构,飞檐翘角,兼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全采用石础石柱石梁石廊檐石桅杆石楹联石浮雕等装饰结构,是陕南规模教大,富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寺院建筑群落,具有教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寺被汉中市*于2000年8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创建于1980年5月,原址在南郑县城关镇南大街,1990年迁往南湖湖心岛,2006年迁至南郑县红寺湖风景区。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战略转移,突破重围,自陕入川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的,以南江,通江,巴中为中心,范围包括二十三个县政权,约六百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八万余人,1933年成立了*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被*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的第二疆域“,南郑地下党组织积极配合红军主力开展地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红江县和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境内留下了*陕南特委旧址,陕南军委旧址(陈小平故居),碑坝石刻标语群,坝溪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旧址,以及陕南战役的奇袭猫儿洞,巧夺蟒蛇滩等战斗遗址,涌现了陈小平,陈浅伦等一批革命英烈。南郑县人民为川陕革命根据的创建,巩固和革命斗争做出了伟大贡献。

10、著名人物

人民艺术家——左明

左明(1902~1941):原名廖宗岱,又名廖作民、廖新,号菊阳,陕西南郑人。杰出的剧作家、艺术家、著名左翼戏剧运动先锋战士,优秀的*员。左明1902年出生于陕西南郑县法慈院镇(法镇)马岭村。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与同学何挺颖等暗中阅读《新青年》《改造》《努力》等书刊以及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并与同学们组织了读书会,大家在一起谈心得,写体会,相互启示。

井冈英雄——何挺颖

何挺颖,字策庸,号科生,1905年5月11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城关镇何家湾村。何家湾村是一个只有百十户何姓人家居住的小村庄,松柏翠竹掩映,小桥流水人家,村庄*一栋四合院的青瓦屋舍就是何挺颖诞生的何家老宅,何挺颖的爷爷能识文断字,也算是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但一生未能如愿考取功名。何家有30余亩坡地,何挺颖的父亲何根山在1905年考取了拔贡,引起了不小轰动,全家异常高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中第天下知。”应试中第,又喜得贵子,何家人可谓双喜临门,于是为何挺颖取了乳名叫科生,寓意为何氏家族科考中第而降生。1911年,何挺颖6岁,便在奶奶的照顾下入私塾读书,聪明刻苦、勤奋好学,使得他在朗读、背诵、写字等方面非常出众,深得先生的喜爱。有一段时间,由于受父亲参加同盟会被追剿的影响,一向聪慧用功的何挺颖有一天居然没有完成先生要求写的字,两页书怎么也背不下来,先生气愤之急,打了何挺颖几个手板子,并说:“竟有这样笨拙的人,真该鞭策、鞭笞平庸了,从今日起,给你一个诨号,就叫策庸。”从此,何挺颖更加发奋苦读,并真的把策庸当成了自己的字,用于激励自己。

西部开发第一人——安汉

安汉,字杰三,南郑县梁山乡人,生于公元1896年6月(清光绪22年),被我国权威机构誉为“西部开发第一人”。

据《南郑县文史资料》记载,安汉幼年在汉中求学,后肄业于省立农业学校。1918年9月自费赴法国勤工俭学,获法国国立朗西大学农业学院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担任国民革民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农务处主任,国民革民军驻陕总司令部参议,陕西省建设厅科长,陕西省立职业学校校长,陕西省党务指导委员兼常务委员、组织部长等职务。

11、美食特产


南郑食用菌

南郑食用菌

南郑县资源丰富,有年产50多万吨的农作物秸杆、活立木蓄积量达1008万立方米,年产20万吨木屑,可供生产食用菌2亿袋。加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4.6,土壤湿润,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我县拥有一支专门从事食用菌技术指导和推广的队伍,并建立了“南郑县食用菌技术指导站“,负责全县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规划,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服务。

南郑面皮

面皮被誉为南郑风味小吃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

黎坪八大碗

黎坪八大碗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黎坪镇的特色美食。黎坪八大碗,注重营养与口味,更注重荤素的合理搭配。形成了咸鲜、酸辣、鲜香的口味特点,以脆嫩、清爽、酥烂、软糯适口、质感鲜明为特点。

最早的八大碗以猪肉为主,而且碗碗全是肉。通常一桌八大碗要用掉六斤多肉,每个碗放八片或八块肉。如:条子肉、方块肉、米粉肉、蒸腊肠、蒸血丸子、蒸土鸡、蒸酥肉、腊瓤肠、蒸腊肉排骨、排骨炖莲藕、蒸焖野味等。体现出的是宴请者家底之殷实,待人之厚道。讲究的是实惠、解馋。吃席时再配以大碗喝酒,那种豪爽、那种酣畅淋漓的场景,往往会给吃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没吃过的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八大碗虽然碗碗不离肉,但工艺做法有别,垫底的辅菜也不相同,用的都是当地的土特产,如红薯、土豆、干竹笋、干四季豆、香菇、木耳、豆腐、红白萝卜等。八大碗菜品具有香浓味厚、咸鲜酸辣的口味特点。


南郑泡姜鸡

南郑泡姜鸡

泡姜鸡是南郑地方特色的一大美食,主要食材来自秦岭原生态农家放养的土鸡,配上炮制了上百日的小土姜、酸萝卜、小米辣加入三十多味名贵中草药翻炒炖煮烹饪。泡姜去掉了鸡肉的腥味,泡姜的辣味和萝卜的酸味浸入鸡块,入口后鸡肉是香中带酸,酸中带辣,辣中又带香,那种刺激的感觉,时时刻刻在唇齿间跳动,让你的味蕾在畅快淋漓的爽辣中,品味不同寻常的美丽。

12、文物文化

汉调桄桄又称汉中梆子戏,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汉调桄桄又称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面理》等剧目在其他剧种中已经失传或残缺。

汉调桄桄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体现出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的特点,旦角唱腔高昂,讲究唱“硬三眼调”;花脸擅用“犟音”,声高八度,多以假声演唱,尾音拖腔较长,人称“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拦头等多种,且有“软”、“硬”、“快”、“慢”之分。“软”为表现悲凉情绪的苦音,“硬”为表现欣悦情绪的欢音,“快”为快板,“慢”为慢板。汉调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原以盖板二弦为主奏乐器,后改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与之配合;武场使用尖鼓、平鼓、钩锣、铙钹、梆子、牙子、木鱼等打击乐器。

汉调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民国以前,汉调桄桄演出时,生、净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头上插花即可出场。其服饰和化装虽简单,唱工却十分讲究,当地人习惯于夜听十里大调,且听远不听近,名为“燕过梁”。

13、历史沿革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脚下发现的龙岗旧石器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120万年以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和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地名,始见于《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长城南郑”。名称来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其中“郑民南奔”说逐渐为大家所认同,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引《耆旧传》语:“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

南郑置县时间,史无明载。其地在殷商、西周时期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为褒国所有。东周春秋为蜀地,战国时期秦置汉中郡,辖南郑县,南郑正式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建筑南郑城后,历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以“五斗米道”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县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清朝南郑属陕西布政使司汉中府辖县。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