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八关斋

科普小知识2022-09-23 17:46:41
...

河南省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有一处风景,这便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笔题记——八关斋。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对八关斋进行了保护和维修,十年动乱中,八关斋被拆除,石碑被砸坏。1993年,原商丘县人民*据宋代拓片重刻此碑,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分两次对院内进行了绿化。

1、景点简介

河南省商丘古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有一处风景,这便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笔题记——八关斋。

八关斋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八棱石幢,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

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田神功当过县史,“安史之乱”发生时,他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睢阳(今商丘)。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


八关斋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热疾,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其解救睢阳危难的恩德的事情。为记录这次活动,颜真卿应邀而来,撰文并亲笔书写了这篇文章。

八关斋位于商丘城南500米处,进入院内,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2.7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并书丹的《有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

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洲之围,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四月田神功有病累月方愈,宋州刺史徐向等为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邀请一千僧人赴斋。石碑初称颜鲁公碑,因碑文所记是八关斋会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

2、历史沿革

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田神功当过县史,“安史之乱”发生时,他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商丘。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商丘)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四月,田神功得热疾,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其解救睢阳危难的恩德的事情。为记录这次活动,颜真卿应邀而来,撰文并亲笔书写了这篇文章。题为《有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于八面幢。此中书法艺术为中外书法爱好者所倾倒,是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武宗会昌年间,武宗李炎下诏清除佛寺,石幢随开元寺而毁。当时,地方官吏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动,便将碑文錾凿数处,就地掩埋于土中。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残石幢,在前刺史唐氏之家得其模石本,将缺字补齐,重新立起。模石本是摹刻上石的底本还是原石拓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原石被錾凿数处(而不是錾成数段),就地掩埋于土中,存三面而崔倬补刻五面却是事实。通过石幢八面尺寸可以得到验证,八面中最宽面51厘米,最窄面46厘米,石幢建立之初八面尺寸应该是一致的,崔倬补刻时把有錾凿的几面磨平一些以便补刻字是合乎情理的。另徐珂《清稗类钞》叶鞠裳论碑之补刻:鲁公《八关斋记》,《中州金石记》以为重刻,世无异议。然考记后大中五年宋州刺史崔倬《书颜鲁公石幢事》,有云“三面仅存,委埋於土”。又云“惜其烟没,遂命攻治。虽真瞻悬越,貂狗相续,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於后”。观其词意,是原刻尚存三面,倬所补刻者五面耳。《宝刻类编》先题颜真卿撰并书,后题大中五年崔倬补书,良得其实。盖旧碑再立,重刻者多,补刻者少。余所见唐碑,经后人补刻者,唯此四石而已。


八关斋石刻

经考证:现存八关斋石幢两截为唐代原石,被毁前石幢通高约2.7米,八面宽度略有偏差,为46—51厘米。全文957字,文后有篆书两行32字,为篆额。后又有楷书小字四行54个“崔淮”“田廷”“勒字官王良器”“篆额田悦、张希玉”;再后面为宋州刺史崔倬《书颜鲁公石幢事》一文,有“崔倬撰”“涂景”“崔麟”“镌字人石从建、高元赡”具名。

明朝弘治十五年(壬戌,公元1502年)夏,黄河泛滥,水决入城,睢阳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寺院亦荡然无存,石幢被浸泡于水中。正德年间重归德府城,新城址“为避洼趋高乃徙而北之”。八关斋从城内变成了城外。

明乔世宁《丘隅意见》载:嘉靖年间,开元寺已成废墟,石幢剥落严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巡按御史王楠念鲁公“风节高世”,将旧碑加亭,亭北新作堂三楹,以僧徒守之,题其堂曰颜鲁公祠。

祟祯十一年(1638年)春,八关斋近处筑为城墙,下临壕水,久之浸及碑。翌年,郡人张翮为使碑不受损坏,迁往就近高处。

《偶更堂文集》载:“李自成将通境邑……一时近郭祠宇,毁弃殆尽,颜祠既不可保,将所谓石幢者,欲尽碎之,而以危然不得仆。”

清顺治七年(1650年),国史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宋权因丧返里,见石幢残破,又加亭复盖。

3、历史由来

“八关斋”碑为《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简称为“八关斋”,由此可知该碑是记述唐朝宋州(今商丘)官吏举行八关斋会来报德所立。


八关斋牌匾

那么,何为八关呢?八关亦称八戒,为佛教用语,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八斋戒”、“八关斋戒”。斋,素食不茹荤称斋;施舍饭食与僧人亦称斋。施舍素食斋饭,招引众多僧人来。此后,朝代更迭,兵燹水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往昔繁华成了尘烟,四散而去。但历经沧桑的“八关斋”碑,却一直默默地守候着这座几经荣枯的开元寺,伴着寺中的晨钟暮鼓,挺立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4、文献记载

《归嘉靖德府志》:八关斋所在地,唐代名“开元寺”,宋代名“宝融寺”,后又称“隆兴寺”,不知何时又称“龙兴寺”,元明间多次修葺。八关为佛教用语,亦称八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昼夜中所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七不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食非时食。前七者为戒,后一者为斋,合在一起总称为“八戒斋”,或称“八斋戒”“八关斋戒”。

壮悔堂侯方域作《新迁颜鲁公碑记》《重修颜鲁公碑记》两文。

康熙初郡倅陈昌国重建。复名开元寺。

宋至、陈锡辂和陈履平也曾为石幢作诗,乾隆十九年县志有载。

5、景点保护

1966年内衣厂职工和五七中学(县二高)学生组成的“*派”将其砸断推倒,石幢被毁前距“锁龙井”西北角2米左右,石幢上有八角亭,亭南有一门,其余七面镶嵌着历代文人雅士题跋及书法碑刻作品,后被烧石灰了。据参与者回忆,一部分人用工具砍砸石幢上文字,一部分人用大麻绳拴住石幢上半部欲将其拉倒,因石幢历经千年本身就有裂纹,在其外力的作用下出现断裂倒塌,致使第一、二、三、四、八面断成两截;第四面上半部后一行;第五、六面整面;第七面前三行整体脱落,至今下落不明。


八关斋风光

1972年再次发现时在古宋河南岸河坡中,由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张华亭带人拉回艺术馆,1984年商丘博物馆成立后归博物馆,2003年博物馆搬迁时归还睢阳区文物局,现存八关斋景区内。商丘博物馆在成立之后即商讨“八关斋石幢”修复和重刻事宜。因原石幢被毁严重,1988年文物工作队队长闫根齐从新乡博物馆借来明拓剪裱本《八关斋会报德记》,由张华亭老师双钩一套备用。后因技术、资金和选址等问题一直未能如愿。

1992年商丘县人民*决定在原址重刻,由程德卿在张华亭处借得此双钩手稿为底本,1993年刻成并立于八关斋景区内。1994年归还双钩手稿,几年后发现遗失过半。后来张华亭老师将其残稿送与我进行收藏和研究。残稿现藏商丘听雨轩。1997年建成碑亭,1997年、1999年两次对院内进行绿化。

6、游览指南

营业时间

开放时间:09:30—17:30

7、景点地址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环城南路。

上一篇:归德府城墙

下一篇:白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