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1、主要史书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右图为《国语》。
g
主要有《战国策》,《三国志》。
2、《国语》
国语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蠡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是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①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②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骊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澜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③所载朝聘、飨宴、辩诘、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由于原始史料的来源不同,《国语》本身的文风不很统一,诚如崔述所说:“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洙泗考信录·余录》)
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其原序中提及东汉以来各家注本均已散佚),有天圣明道本(宋明道二年取天圣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国语补音》本,庠字公序,故称)。其后有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董增龄《国语正义》及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
3、《战国策》
战国策
《战国策》(英文IntriguesoftheWarringStates)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34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4、《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
三国志
5、史书体例
编年体
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国别体
国别体
纪传体
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断代史体例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
◆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他们的模式大体如下:
编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
国别体:某国发生了某事
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