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禹陵

科普小知识2022-09-24 19:01:25
...

大禹陵,古称禹穴,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城3公里。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建设沿革


大禹陵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赢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所谓“禹穴”,也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陵寝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建禹庙,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是清代重建。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建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

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

1995年5月15日,*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高度评价大禹、大禹精神及公祭大禹陵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

2003年,大禹陵扩建,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

2007年4月,绍兴文物局确定禹陵享殿建筑的复建。重建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

2、建筑格局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高低错落,山环水绕。

3、文物遗存

主要建筑

禹陵

禹陵,即大禹葬地,墓在会稽山下,为大禹陵的核心部分,陵区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大禹陵以山为陵,坐东向西,卯山酉向,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现已废。

禹祠

禹祠为姒氏之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入口为垂花门,后殿置有前后廊。祠内有“禹穴辩”碑,祠内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

禹庙

禹庙位于禹陵北侧,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王庙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总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物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禹王庙之照壁与南墙相连。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其余部分为清代重建。

附属建筑

享殿


大禹陵

是古代帝王陵墓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明代嘉靖初年,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学者对大禹陵的位置进行了考证,立“大禹陵”碑,并在碑后建享殿三间,至清代光绪年间倾圮。2007年11月绍兴市文物局对大禹陵享殿复建,重建后的享殿与现存禹庙大殿的建筑风格一致,同为清代官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正殿设神龛,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正前方按“太牢”之礼,陈设了43件祭器。两侧墙面配以大禹“治水”、“立国”的大型彩绘,浓缩体现了大禹一生的丰功伟绩。另有配殿两座,主要陈列历代的告祭碑文和重建大禹陵享殿碑记。

大禹陵碑

大禹陵碑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立,选址依据是闽人郑善夫考证禹穴之所在,在庙南可数十步许。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南大吉题写。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沙浆联接。在碑上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亭南有禹穴辩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禹穴辨》一文为清代“浙派”篆刻创始人、“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所作。

龙杠

龙杠,位于入口处的大禹陵牌坊前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

咸若古亭

咸若古亭建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咸若”二字,出自《尚书·皋陶谟》,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

大禹铜像

大禹铜像建在石帆山顶上。大禹铜像高21米,重118吨,建成于2001年,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手持木耜,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屹立在石帆山顶。为了便于人们登山瞻仰,又修筑了4级台阶步行山道。

碑廊

碑廊位于咸若古亭右前方,最高大的碑叫“会稽刻石”,又称为“李斯碑”,篆刻于秦代。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叹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于石上以歌颂秦始皇赢政,故又名“李斯碑”。碑文字属秦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文字,字体清秀贺润,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地方。原碑已毁。现碑为清乾隆绍兴知府李哼特根据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还有明成化年间所镌刻的“山会水则碑”、“戴琥水利碑”等,均弥足珍贵。“水利碑”,据说是最早的一块治水的图。

禹井

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联系孙其峰先生补书,联云:“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代”,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禹穴

大禹的葬处被称为“禹穴”。在大禹陵有两处“禹穴”:一为大禹陵碑后侧;一为窆石所在地。“禹穴”从窆石所在地改为大禹陵碑后侧是嘉靖三年。廊下壁间嵌有清代毛奇龄《禹穴辩》和昝尉林所书“禹穴”碑。在绍兴有“禹穴”2处,一在宛委山,传为禹得黄帝书处,一即于此,乃禹葬处,即今大禹陵碑后侧。

4、文物价值

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禹陵的建筑艺术、文物价值、考古研究、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陵区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庙三大建筑群的历史遗迹,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旅游价值,对探寻古代陵墓的秘密,研究古代陵墓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文物保护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重修大禹陵碑和亭,断裂处改用不锈钢和环氧树脂填补。

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大禹陵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7年,绍兴文物局对禹陵之禹庙午门拜厅修缮。

2008年,绍兴文物局对浙江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预选项目大禹陵进行修缮保护工程。

5、历史文化

大禹精神

大禹治水


大禹陵

禹的忘我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关于禹的遗址。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侯,死在这里。此外,山西省的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等等。这些遗址,都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

大禹与绍兴渊源

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第一,大禹重要活动地在绍兴。史书上记载,大禹有五件事都发生在绍兴。一是禹禅会稽。绍兴前人惯称会稽。会稽之名出自大禹,其首义不是会计,而是会祭。《史记·封禅书》记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这是会稽山得以成名且列为中华九山之首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是大禹的一项天才的政治发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诸侯共同祭祀会稽山,从而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这种政治结盟的形式,后世叫做“宗庙会同”,实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会盟”之先河。

二是禹疏了溪。大禹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禹疏了溪”。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相传为禹治水毕功后所弃馒头所变,当地百姓呼作“石馒头”。

三是禹会会稽。大禹在会稽山会诸侯,祭诸神,明君位,示一体,创建中国第一王朝。四是禹娶会稽。大禹与涂山氏的结合,应是在禹“禅会稽”之时之地。五是禹葬会稽。大禹死后葬在会稽。第二,绍兴有众多的大禹遗迹。绍兴的“大禹陵”,大禹陵景区内许多历史遗迹、人文景致,如大禹陵庙、禹祠、窆石以及碑方题刻。此外,绍兴还有不少地名与大禹有关,比如夏履桥,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又如,当前绍兴市湖塘镇的刑塘,相传为大禹斩杀防风氏处。第三,大禹姒姓后裔主要在绍兴。现在大禹陵的守陵村(禹陵村)有200多人姓姒的村民,而全国姒姓后裔不过几千人。

6、公祭活动

绍兴公祭大禹陵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

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1994年起,每年一次的公祭大禹陵活动4月20日在浙江省绍兴举行。

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3月1日,国家文化部首次批准将祭禹典礼由文化部和浙江省*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承办。

2012年4月20日,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省绍兴举行,2000余名海内外华人共同追念华夏圣祖的治水功绩。

7、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通票50元(含大禹陵、百鸟苑和香炉峰)。

交通信息:

绍兴大禹陵公交站,途径大禹陵公交站的有2路、68路(原188路)、等2条公交线路。

绍兴大禹陵附近有14个公交站,分别是禹陵路口(101米)、越秀外国语学院(西大门)(368米)、越秀外国语学院(392米)、天云制衣(479米)、车管所(548米)等。

上一篇:声纹鉴定

下一篇:印山越国王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