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葬甲

科普小知识2022-09-25 10:42:25
...

埋葬虫,又叫葬甲、锤甲虫(Nicrophorusamericanus)。属于昆虫中最大的一个目——鞘翅目,埋葬虫科。该科昆虫全世界大约有175种。这是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腐肉类甲虫,这不仅体现在它们的伙食上都是动物的尸体,还有它们那种在埋下的尸体旁亲手抚育自己的子女长大的社会习俗。

中文学名:埋葬虫

拉丁学名:Nicrophorusamericanus

别称:葬甲、锤甲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埋葬虫科

属:埋葬虫属

1、外形特征

埋葬虫的体长从很小到3.5厘米都有,平均体长大约是1.2厘米。它们的外表有的呈黑色,有的呈五光六色,明亮的橙色、黄色、红色都有,鞘翅基部和端部有黄色波状带两条!身体扁平而柔软,适合于在动物的尸体下面爬行。

埋葬虫的外观变化很大,体型有的呈圆筒状,有的则较平扁。比较容易辨识的特征是:大部分的埋葬虫翅鞘较短,腹部末端常显露在外;此外,棍棒状的触角末端特别膨大,则是它另一个小特色。

2、生活习性

埋葬虫是标准的腐食性昆虫,成虫或幼虫均以动物的死尸为食,连野外的垃圾堆和臭水沟中,偶尔也可以发现前来觅食的埋葬虫。短棍棒状的触角便是它们用来循味找寻食物的嗅觉利器。

埋葬虫在食动物尸体的时候,常群集于鸟兽尸体旁,总是不停地挖掘尸体下面的土地,最后会自然而然地把尸体埋葬在地下,它们也因此而得名。

埋葬虫的行动不敏捷,徒手捉捕并不困难,但是喜欢采集甲虫的生手却常会因此不慎吃亏。这是由于埋葬虫身上原本便有来自食物环境的腐臭,当它一旦遭受骚扰攻击,还会自尾端排出一大堆粪液,散发出更浓烈恶心的尸臭味来驱敌,所以,有采集兴趣的人不能不格外当心。

3、种群分布

在中国范围内都有分布,常飞行在动物死尸附近觅食,有的住在像蜜蜂的蜂房巢穴里;有些则住在洞穴里,在夜间灯光下很容易发现。

4、生活环境

由于食性的关系,埋葬虫多属于地栖性甲虫,平时较常在地面爬行,在动物死尸附近偶尔可以见到它们飞行前来觅食。它们有些住在蜜蜂的蜂房巢穴里;有些,特别是那些种类则住在洞穴里,食蝙蝠的粪便。

部分夜行性埋葬虫也会趋光,在山区路灯附近地面一般不难发现。

5、生长繁殖


埋葬虫并不是唯一在产卵前为幼虫预存食物的昆虫,但却是唯一成对作此工作的昆虫(蜣螂及其同类或独居蜂和胡蜂等都是单独工作),无论雌虫或雄虫,均能发动为幼虫贮食的行动,但工作期间很可能有伴侣加入,这位同伴不需进行特殊仪式便被接纳。两位一起工作的劳动者,有时也会稍稍分开,其中的任一只都可能爬到其他隐蔽或显露的地方去休息半把个小时,或甚而步行或飞行到其他未知的目的地去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然後又回来工作。一般而言,交配行为会一直延迟到确有自己所造的贮食室之後,此室位在地表下一英寸或更深的地方。

埋葬虫把卵产在动物的尸体上,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头二三天靠父母的褐色液体养活。雌虫绝对是动物世界“坏妈妈”的典范,在一场致命的“抢座位”游戏中,它们会残忍地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通常情况下,埋葬虫幼虫会爬进埋葬的死老鼠体内。雌虫会用反刍的方式喂食孩子老鼠肉。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生物学家、《家族自然史》(ANaturalHistoryofFamilies)一书作者斯科特·福布斯表示:“幼虫来回摆动身体,乞求妈妈喂食。最先抢到‘座位’的幼虫得到食物,最后的不幸儿只能苦苦乞求,在没有食物可分之后,埋葬虫妈妈便残忍地吃掉自己的亲生骨肉。”

埋葬虫妈妈要在幼虫中间做出选择,幸运的可以得到食物,不幸的便被自己吃掉。通常情况下,埋葬虫繁育的幼虫数量超过老鼠肉所能满足的数量。这种吃掉亲骨肉的策略能够提高幼虫的整体存活率,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

6、现状

据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调查,美国的埋葬虫数量在急剧减少,他们已经把它列入濒危动物的名单,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使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加,免于绝种。

保护级别:极危(CR)、濒危,列入工uCN红皮书。

上一篇:斑点月鱼

下一篇:亚洲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