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何会被后世歪曲形象?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不少能人异士,这其中自然包括诸如郭嘉、贾诩这样的谋士,而这些谋士当中,最厉害的却是一个很多人不怎么了解的人物,荀攸。荀攸为人低调,在当时的情况下,或许也不怎么为人所知,到了后世就更不用说了,尤其《三国演义》,张冠李戴是常事。那么,为什么荀攸的历史功绩总会被后人扭曲歪解呢?
荀攸默默无名,第一怪罗贯中。明明是曹操家的谋主,首席谋士是也,曹操所谓:“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结果罗贯中坑去了不少。导致《三国演义》里,荀攸戏份极少。比如荀攸劝曹操别打张绣,免得张绣和刘表勾结,曹操不听,事后如荀攸所料,曹操跟荀攸道歉了——这个被坑了。
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与郭嘉主谋,到《演义》里就变成荀彧和郭嘉主谋了。比如是荀攸画策突袭白马,斩了颜良——这功劳全被关羽一人吃了。比如斩文丑时,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灵犀互相微笑——这个也被关羽的荣耀遮盖了。比如许攸来投,诸将怀疑,只有贾诩和荀攸劝曹操去袭乌巢;之后张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纳,只有荀攸判断可以收纳——这些全被罗贯中吃了。
简而言之,荀攸所有的名策略,要么被罗贯中凭空吃了,要么被罗贯中另外捧个人(郭嘉、关羽)出来遮盖了。荀攸默默无名,第二怪他小叔叔。很多人知道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未必知道荀攸比他叔叔大六岁呢。荀攸的小叔叔太有名了,导致许多事儿都压住了荀攸。多少人还把荀攸的事儿归到他叔叔头上了?实际上,大家都有个习惯思维:三国那么多同姓出没的,只当一个人记。吕旷吕翔、袁熙袁谭,诸如此类的打架。我估计马玩马铁马休分得清楚事迹的都少呢……荀攸默默无名,第三怪他这姓氏。多少人都把荀彧读成狗货,把荀谌读成狗甚?太生僻啦,客观上限制了名字的流传。荀攸默默无名,第四怪历代绣像画册+今日的漫画+游戏。
众所周知,三国人物的形象塑造,许多来自于光荣三国;而光荣三国最初模板,比如五代之前,都来自中国的连环画;比如关羽的冠、张飞的巾、马超的盔、邓艾的毡笠。而这些形象,又多半来自历代绣像。在绣像里,荀攸和荀彧都是苦哈哈脸谋士,远不如郭嘉白净帅气,这就丢了分了。
更要命的是游戏设定,通常把荀攸设定为一个“曹操谋士群里智力排第三”的货,除了三国志给了神技外,基本无特殊存在感,跟他叔叔作用大大重叠。更糊涂啦。尤其坑人的是,荀攸在早期剧本里还跟过董卓呢,不是曹操开始就能使唤的,所以大家对他的熟悉度怕还不如曹纯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