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蓬勃发展的中国神经科学

科普小知识2022-09-26 08:19:58
...

蓬勃发展的中国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已经创立了大约130年,其间中国科学家留下了许多足迹。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冯德培在欧洲进行研究,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尔、阿德里安和艾克尔合作,在神经肌肉接头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1934年,冯德培回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生理学系工作,致力于神经肌肉生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成为该领域国际公认的研究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研究工作*停止,否则他很可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克生、朱鹤年、赵、侯宗连、等老一辈神经科学家为神经科学在中国扎根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神经科学作为生理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吸引了许多科学家投身其中。吴建平院士在大脑皮层电生理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在他的实验中,以猫和大鼠为实验对象,对运动皮层和丘脑进行电刺激,或者记录神经元的反应。

韩继生院士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研究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镇痛和镇痛物质方面处于国际前沿。针刺对不同患者的作用取决于镇痛和镇痛物质的量和相对平衡。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制造的神经刺激器可缓解疼痛和痉挛,也可用于治疗海洛因成瘾。陈一章院士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膜受体假说。他提供了一系列激素调节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实验数据,阐明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相关著作被国际著名教科书引用。

1992年,吴建平、韩继生、陈一章三位院士倡议成立学会筹备委员会。他们在上海和武汉举行了两次会议,起草了一份建议成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报告,并提交给中国科学技术学会。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民政部登记批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上海正式成立。

上海岳阳路320号的一座哥特式历史建筑是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前身(现迁至岳阳路319号)。它最初是日本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从事中草药、长江鱼类、地质和磁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入侵中国的资源做准备。他后来被林克生教授转变为医学研究所,后来成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办公室,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积蓄力量。

目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全国有超过14000名个人会员。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全国学术年会每2年举行一次。2019年在苏州金鸡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学术年会规模超过3500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下设组委会、学术委员会、科普委员会等5个工作委员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分会、突触可塑性分会等23个专业分会。

中国神经科学家在脑和神经元发育的分子机制、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视觉感知功能回路、学习、记忆和决策等脑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成果。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长卢长林教授,多年来从事神经损伤、应激和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在军事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长段淑敏院士在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发育和功能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

目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长张旭院士系统研究了慢性疼痛的背根神经节和脊髓的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等新的疼痛信息调节系统,为临床镇痛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神经科学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热门研究领域,从大脑探索开始,涉及感觉、运动、情感、语言、动机等多个方面。它孕育了许多颠覆性的技术。多次被证实的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已经启动,指出了神经科学研究方向的关键点。

中国脑科学研究计划以脑认知原理为重点,以重大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类脑智能的研究和开发为两翼。大脑认知原理的研究可能产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基础科学成果。对重大脑部疾病的研究有望建立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技术体系,这将大大减轻脑部疾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类脑研究和脑机智能技术是未来高科技领域的关键,将推动中国信息产业,推动工业、农业、金融和国防的跨越式发展。

可以预见,中国神经科学将越来越多地与相关学科交叉,与国际研究机构接轨。它已经是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必将影响人类的未来。

(作者是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