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沉睡百年经远舰如何被发现 专家撰文详述细节

科普小知识2022-09-26 10:05:16
...

2018年9月29日星期六,北京青年报

沉睡百年经远舰如何被发现 专家撰文详述细节

考古学家下水检查远程船只的残骸。

沉睡百年经远舰如何被发现 专家撰文详述细节

印有“靖远”字样的木牌

沉睡百年经远舰如何被发现 专家撰文详述细节

考古学家发现了这艘名为“靖远”的船,它被埋在海底下5.5米处。

沉睡百年经远舰如何被发现 专家撰文详述细节

7月13日至9月26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团队,对大连海域一艘铁沉船进行了考古调查。经证实,该船是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的沉船,并通过了远处的船只。这是继远航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成就。消息发布后,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9月28日,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沉船以及水下考古队在大连海域发现的远洋船只。

这艘沉船消失了100年后出现在大连海域

消失了100多年的远航船已经找到了。最近,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消息在网民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靖远舰是晚清北洋海军的一艘重要战舰。它是在1894年中日战争中被日本人击沉的,至今下落不明已有一个多世纪。

2014年夏天,一个水下考古队根据数据线索和磁强计地球物理数据,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氏以南海域发现了一艘铁沉船。沉船被认为穿过了一艘遥远的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为此,今年7月13日至9月26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团队对大连海域的沉船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该船残骸为北洋海军靖远舰。

9月2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周春水等人在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上写道,该遗址区水深约10米,可见性差。在考古时期,能见度长时间低于半米。为此,本次调查加大了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投入,采用多波束测海、三维成像、差分定位等技术。

一百年后,这艘船的名字仍然挂在船舷上。

周春水等人说,水下考古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搜索、定位和评估船只的下沉状态。水下考古队利用设备收集遗迹资料,通过数据对比和文件分析,结合潜水勘探,搜寻、发现并确认了远处船只的准确位置,发现了可以标示其身份的环形防护装甲带“铁甲堡”。同时,根据船体的姿态和倾斜度,船体应该倒置。

第二阶段工作的目标是进行部分清理,以确认沉船的身份,并核实沉船的保存状况。水下考古队对船体中段和后段右舷外壁进行了扬沙作业,相继揭示了侧船体结构,包括舷梯、舷窗、各种管道设施等。所有部件都处于倒置状态,这证实了船体倒置的推论。

为了确定沉船的身份,水下考古队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工作计划,终于在9月15日发现了海底下5.5米的“靖远”号船的名字,这艘船在100多年后仍然悬挂在船的舷外。水下考古学家还出土了一块刻有“靖远”字样的木板。在工作结束之前,考古队对木制船名进行了必要的覆盖,并完全回填了撤离的船体区域。最后,采用牺牲阳极沿铁家堡周边焊接锌块,延缓海水对铁船的腐蚀。

流出物中的一些遗迹显示有火的痕迹。

周春水等人说,大量的文物是从水中提取的。考古学家挑选了500多件标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包括:小型铁锅炉(为起锚机提供蒸汽动力)、倾斜桁架、大横肋、舷窗、门、铁甲衬里和其他船体结构设施、毛瑟步枪子弹、威布尔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Hakki速射炮弹、47毫米Hakki速射炮弹和其他武器弹药,以及锉刀、扳手和冲头等维修工具。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53毫米Grusen火炮弹壳和120毫米火炮底火,这两种弹药都没有在远处船只的出厂档案中找到。考古学家推测,这应该是1894年甲午战争前为加强船尾火力而获得的应急武器和装备。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个用来悬挂遮阳篷的“遮篷杆”。木头上布满了火痕,几乎碳化,这证实了远处的船在海战中被击中并着火。在船首,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水烟、麻将牌、马扎、油灯、木盆、皮鞋底等物品。据介绍,这个地方是低级士兵的客厅。

考古学家在这艘远航船的前部发现了许多毛瑟步枪和子弹。据推测,这可能表明,在海战开始时,远程舰艇士兵曾计划用枪登上日本军舰。

“远处船只的水下考古成果对于研究中日战争史、海军史和船只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一些调查对象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认识。例如,“靖远”铭牌是北洋海军军舰首次发现的,其材料、工艺和安装方法也是首次明确周春水等人介绍道。

对话

考古学家:远处船只上的士兵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

大连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学家海明参与了靖远船的水下考古。28日,他告诉《北京青年报》的一名记者,证明靖远号“靖远”铭牌的最关键证据是在台风前发现的。那时,考古学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是整个考古过程中最令人震惊的时刻。"

《北京日报》:你是如何参与这次水下考古的?

余海明:今年5月至6月,我完成了水下考古的培训,因为被调查的沉船在大连庄河畔,所以我应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邀请,参加了1894年甲午战争沉船和远航军舰的调查。7月初,我来到靖远船的考古现场,参与后续的考古调查。

《北青日报》:你说通过这次考古调查,你对北洋水师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海明:过去,我们可能会认为北洋水师受清朝影响,有很多腐败问题,导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这次参与水下考古的许多人都很了解北洋水师的历史。每天,每个人都一起工作和生活。谈话的主题是北洋水师。他们还会拿出旧照片并检查数据。每个人都会互相分析,觉得我以前的观点可能有些误解。

由此可见,北洋水师深受腐败之害,但北洋水师的官兵确实是英雄。他们不仅通过遥远的船只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且在日本陆军留下的一些日记中,他们还钦佩北洋水师战斗到底的精神。大量北洋水师军官为国捐躯或自杀。

《北京日报》:在这次调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海明:当“袁静”这个词在考古学晚期被发现时,给人的总体印象最深刻。那天台风就要来了。早上6点钟,一位考古老师潜入水中进行调查。他首先从远处的船上拍摄了“远”这个词。那时,风浪已经很大了。我们要求他尽快离开水面。然后每个人都看了看仪器,基本上确认了沉船一定是经过了远处的船。后来,我们成功地发现了“京”字,上面刻有描金。每个人都很兴奋,远处那艘船的身份被确认了。

北青日报:你怎么找到“靖远”这个标志的?

余海明:画沙时画的是木板。沙子里有许多贝壳和其他东西,已经被抽干了。在分类过程中,我们在里面发现了这块木板。因为当远处的船沉没时,它携带了大量的煤,这使得一些木质文物变黑。这是这个木板的箱子。起初我看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我隐约能看见“京”这个词。然后我拿着这块木板,去找领导。根据组长的经验,上面可能会提到“靖远”这个词,但经过一些处理后,“靖远”这个词就出现了。

《北青日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物是什么?

余海明:有些老师对北洋水师非常熟悉。我在整理文物时发现了一个120毫米的贝壳底部。我对这件文物了解不多,但是一位老师非常兴奋。他说,这枚炮弹本身并没有记录在远程海军装备中,而且被怀疑是专门为备战中日战争而添加的。可以看出,北洋水师战前积极备战。另外,不像以前的一些传说,我们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些水烟袋,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大的水烟袋。在海上航行时,水烟是很正常的。住在船上的人知道航海需要这样的消遣。这与一些北洋水师军官先前所说的他们大量吸烟的说法不一致。

记忆

远程船是远程船的僚机。

靖远舰是清代北洋海军的重要战舰之一。它由德国沃尔肯造船厂建造,于1887年1月3日下水。船长长82.4米(吃水线),宽约12米,速度为15.5节。主要武器包括Krupp 210毫米、2口径枪、2支150毫米口径枪和4个鱼雷发射管。

这艘远航船于1887年底返回中国。当时,它是远程舰艇的僚机,被编入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和林永升分别担任了这两艘船的管带(船长)。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在黄海北部的大东沟水域爆发。北洋海军官兵英勇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清军损失了四艘战船,即杨威、晁勇、致远和靖远。

战斗中,邓世昌、林永升率领的致远、靖远两船奋勇杀敌,不幸相继沉没。其中,远处的船只遭到日军吉野、高知、完颜阿骨打和苏龙的袭击。在林永升的带领下,整艘船上的官兵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勇敢地战斗,直到他们在没有升起或降下国旗的情况下死去。船上有200多名官兵,除了在附近游泳并幸存下来的老人外,大部分官兵都随船沉没了。

周春水等人写道,189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东亚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对清朝来说,这场战争结束了晚清上层统治者如光绪皇帝和李鸿章试图通过洋务运动和海军建设来实现富裕的强兵的历史进程,从而使中国滑入了贫穷、衰弱和统治的深渊。对日本来说,在决定性的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冒险并在世界上赢得声誉,它最终可以重新审视中国作为一个胜利者,从而有助于其征服中国和统治东亚的野心。这篇文章/我们的记者常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