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镇
山东省郓城县张营镇全镇辖40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张营镇位于郓城东部,历史文化悠久,水浒遗风犹存,民风淳朴厚重。张营镇是济菏高速通往郓城的必经之地,距京九铁路15公里,是进入菏泽市的东大门。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木材、畜禽、棉花、粮食等资源。2017年7月28日,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
1、乡镇概况
张营镇
张营镇位于郓城东部,历史文化悠久,水浒遗风犹存,民风淳朴厚重。全镇辖40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总人口5.3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008人,均属汉族,全镇总面积7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8万亩。
交通便利,是济菏高速通往郓城的必经之地,距京九铁路15公里,是进入菏泽市的东大门。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木材、畜禽、棉花、粮食等资源。
基础设施完善,金融、通讯、宾馆、餐饮一应俱全,村村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远程教育等现代化信息传输设备,投资环境优良,镇工业园实现“七通一平”,有100余家国内外企业落户。
2、历史沿革
张营镇
据张营村碑记载:“张氏祖为官置此田,傍旧县寺建村元末避乱,围村筑墙,名张家营子现称张营”。据考张营为郓城县城旧址,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六个朝代,740余年,现张营镇于2001年2月由原张营乡和原大人乡两乡合并而成。
3、经济发展
张营镇
经济快速发展,棉纺织业规模迅速扩张,纱锭规模已达到18万枚,板材、化纤、建材、机械制造、塑料制品产业均衡发展,形成支柱产业为主导,多产业并存的经济发展格局。2007年,境内彭庄煤矿正式投产出煤,相关煤炭化工产业发展迅速。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郓城县张营镇按照为贫困户找到长期致富门路、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做好救济救助保障等精准扶贫思路。同时,把光伏发电作为扶贫工作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光伏脱贫的产业发动和社会效益,把眼光聚焦到产煤的五处乡镇搬迁村和塌陷地,因村施策,改变以往漫天撒盐的方式,大力开展单家独户光伏扶贫、整村光伏扶贫、项目区光伏电站扶贫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照亮了农民“脱贫路”。
4、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郓城县城东9公里,北靠220国道,距黄河岸线23公里,西通京九铁路,南接日东高速、济宁机场,东连嘉祥、梁山,济菏高速郓城连接线(原济董公路)也叫迎宾大道把整个镇一分为二,交通便利,设施齐全,通信网络、供电网络覆盖全镇。
5、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气候特征
张营镇现在的地表全部为新生界覆盖,没有基岩出露,东西较长,整个地势平坦,没有山丘,属黄河冲积平原,全年无霜期约208天左右,平均年日照约2497.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常年平均气温13.5℃,地面温度平均为15.6℃,1月份最低,6月份最高。在4-10月份农作物生长季节每月平均日照时数在200小时以上,秋作物生长旺季的6-9月份总日照时数为921小时,光源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雨雪稀少,具有显著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张营镇
水利、土壤
张营镇南依古赵王河,西靠郓巨河,北有郓城县新河、丰收河穿过,辖区内有五条东西河道,总长度约38公里,分别是:赵王河故道、二分干、一分干、三分干、李庄沟。南北主要河道有5条,总长度约26公里:分别是(曹庄沟和吴店沟、刘一沟、彭庄沟和马厂沟、张庄沟、徐庄沟)。辖区内还铺有19.5公里的防渗渠、修建桥、涵闸489座,新旧机井22000多眼,形成了以河保丰,以井补源,旱涝保收的水利格局。张营镇土壤为黄河冲积物,富含钙质,属石灰性土壤,潜水矿化度在13克/升,耕层质地多为沙壤、轻壤、中壤,适宜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生长。
资源
全镇每年平均降水量694.7毫米,地下水量约420万立方米,土地大部分为二、三、四级的农用地,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土地基础,辖区内的开采量为1.68亿吨的彭庄煤矿现已正式投产出煤,还有适应性较强的野生动物和家养畜禽,水生动物和木本植物,以木本植物为最多。
6、社会文化
以张二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文化网络,全镇有豫剧团2个,枣梆剧团2个,琴书剧团3个,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现有中学两处,中心校1处,社会力量办学1处,在校生6000余人,教职工456人,有市级规范化学校1处,县级规范化学校2处,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教书育人乡镇,全市教育科研先进乡镇,全市素质教育先进乡镇,全县教育先进单位。卫生院两处,卫生诊所14处,基本形成了预防保健网络。为保障人们健康奠定了基础,民间历有武术、乒乓球、篮球、棋类、斗鸡、斗羊等传统项目。
7、旅游资源
十二里铺村
辖区内的十二里铺村有郓城古代十景之一的“梁渠影”人文景观。
8、著名人物
彭丽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