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申报“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247Ⅴ-11。
1、历史源流
发展历史
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等音乐特色。
据史料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组建了“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同年,*北海地委宣传部决定,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再进行宣传。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在“盲人抗日救国会”和梁前光的带动下,胶东各地纷纷效行,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
1942年,中国*领导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组织盲艺人成立了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与胶东文艺协会共同举办训练班,帮助盲艺人学习政治,改革说唱内容。当时,北海剧团文艺工作者梁前光曾在蓬莱、福山、栖霞三县交界处的一些村庄负责盲艺人的业务学习,并向艺人学习说唱艺术,不断地汲取各县大鼓唱腔的精华,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梁前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及济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县、永城等地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编新词创新腔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进行传习,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扩大了胶东大鼓的影响。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
代表人物
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而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建国以后,在胶东文协领导下,青岛市成立了大众游艺社,这是有解放区曲艺艺人参加的大联合的曲艺组织,属下成立了先生大鼓组。大鼓演员梁前光、彭润之都参加了该组织。在游艺社成立开幕式上,彭润之演出了自编的胶东大鼓《落网》,内容描写青岛当时的一件抢劫案,故事生动,唱腔流利。在大众游艺社,梁前光除了在场地演出外,还主动要求到青岛四方等工业区演出。
刘岩峰,致力于曲艺研究30多年,胶东大鼓传人。曾在2004年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竞选中,表演胶东大鼓《拉洋片-八仙过海》;2004年,获文化部“群星奖”;2007年,获烟台市“十大优秀文化人才”称号。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另外,2004年8月他同烟台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荐人龙永图等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利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的瑰宝魅力,为烟台夺得了“中国魅力城市”。
2、艺术特色
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
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击矮脚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
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明英烈》等30余部。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
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听过胶东大鼓后,他创作了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之作。
3、传统曲目
胶东大鼓的传统曲目,《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紫金镯》、《蜜蜂记》、《呼杨合兵》、《天门阵》、《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红灯记》、《紫金镯》、《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4、传承价值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
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路。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
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和三弦。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
5、传承保护
为保护胶东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保护胶东大鼓领导小组,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这五大保护机制是: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现有演员、新生演员、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演出活动开展机制;发展胶东大鼓艺术与开发胶东大鼓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胶东大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选工作。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曾金凤(茂腔)、吴英民(秧歌)、胡志蕴(秧歌)、梁金华(胶东大鼓)等4人担此大任,成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胶东大鼓入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金华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胶东一种鼓曲形式,初始于盲人演唱,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2004年,央视举办“中国魅力城市”评选,老艺人刘岩峰表演的胶东大鼓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烟台魅力;
在“全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胶东大鼓:走向全国的“一人戏”。
上一篇:中国好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