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短期理财可靠吗
银行短期理财可靠吗?在如今物价飞速上涨高居不下,工资却“龟速”增长的年代,不少市民为跑赢CPI,将厚望寄托于理财产品,而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因为有资质雄厚的银行背书,更成了众多市民的首选。殊不知“你最信赖的人反而欺骗你最深”,等潮退的时候,才真正知道谁在裸泳。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顶着高大上的光芒,却处处“潜规则”不断,“猫腻”不停。那么,银行短期理财可靠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人民银行除外。只要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就会存在竞争,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拿理财产品为例,当一款理财产品开发到设计完成后,就会放在银行网点或网上银行等渠道上进行销售。
那么大天朝那么多银行,那么多款理财产品,种类、门槛、期限、风险、预期收益千差万别,投资者如何挑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曾经指出,不少老百姓购买理财产品,更多的是听理财经理说,而不是自己仔细看产品合同,往往觉得听上去不错,就在理财经理的指引下,最后签名了事。的确,绝大部分的市民都同意会根据“理财经理”的介绍选择理财产品,认为毕竟自己对理财知之甚少,而理财经理是专业人士,是专家,对产品收益和情况更懂行。而理财经理则借着银行的公信力,很容易得到投资者的信任,特别是,中老年投资者和女性投资者更愿意被说服。
而银行,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当然对“理财经理”有或多或少的销售指标下达。部分银行理财经理业务水平不高,出于销售压力,在关于理财产品的介绍上闪烁其词,避重就轻,特别在“风险”“起息日”“收益”等问题上轻描淡写,更有甚者涉嫌误导投资者,虚假宣传,口头承诺,夸大或片面宣传理财产品,而近年来客户起诉商业银行误导销售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银行短期理财
银行也很喜欢拿着些诱人的数字吸引投资者,它只会告诉你这个产品有多好,而忽略背后的重要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对投资者的利益相关性是最大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小编曾经接触过一家外资银行,它有一款理财产品给出的活期储蓄利率为6%,而其实说的是外币!不知情的投资者或在正常思维下我们都会认为是人民币的利率。而当时,没有一个理财经理告诉过我。
另外,最最最重要的一点,请不要被理财经理开出的预期最高利率蒙蔽了双眼!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给出的预期最高利率,一般是最最最理想的情况,实际中能拿到最高利益的几率非常非常低,投资者拿到手的收益一般都低于最高收益,而且还会扣取各种相关费用。
案例: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某银行的“理财建议”下,77岁的林老太原打算用作存款的数十万元先后“变脸”成了基金、保险等理财产品。最为离奇的是,银行“忽悠”老太太购买的投资连结险,不仅毫无保底,且投保年龄竟是“出生满60天至65周岁”!
据悉,银行客户经理游说林老太将储蓄的48万多购买了41.7万的基金和5万元的分红险。此后半年,银行“帮”老太太赎回41.7万基金,转而再次购买了43.5万保险。至此,老太太在银行共持有48.5万元的保险。而这些资金都被投入偏股型账户,由于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林老太投入的48.5万缩水至29.47万元!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中国人没什么“契约精神”,因此,在购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时候务必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管理财经理吹嘘得多么高大上,在预期收益上口头承诺做到足,但实质有法律效力的还是销售合同,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老听理财经理的忽悠,不能老盯着收益率,要多看产品说明书,多问,多思考,不了解的产品坚决不买,口头承诺是放屁,产品合同才是王道。
不管是什么理财产品,都要自己本身很了解,银行短期理财也不例外,对于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还是先咨询身边投资购买过的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
下一篇: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