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施甸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1:17:37
...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纬24°16′至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施甸县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273天,每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每年平均降雨日数153.9天。

中文名称:施甸县

别名:Shidian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云南省保山市

下辖地区: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

*驻地:甸阳镇

电话区号:0875

邮政区码:678200

地理位置:云南省西部边陲

面积:2009平方公里

人口:33万人(2012)

方言:云南方言

气候条件:温热气候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著名景点:狮子山新石器遗址,惠通桥

火车站:施甸火车站

车牌代码:云M

行政代码:530521

1、建制沿革

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族居地。


施甸县

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

西汉元封二年,设不韦县,施甸,属益州郡。

东汉永平十年,设益州西部都尉,辖不韦。

永平十二年,设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县、永昌郡共辖不韦等8县。

蜀汉时期,永昌郡领嶲唐、不韦、博南、哀牢、比苏5县。

西晋元康四年,郡治南移不韦。

元康末年,再南移永寿。

东晋至南朝,云南和贵州合称宁州,县境隶宁州永昌郡。

北朝时,名不建县,隶永昌郡。

隋代,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隶濮部。

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南诏灭亡后,隶大长和国,仍属永昌节度。

五代十国时,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辖地。

宋代大理国时,属永昌府辖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设云南行中书省,县境设石甸长官司,隶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镇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设云南布政使司,沿袭元制。

嘉靖元年,属永昌府。

清代顺治六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桥,实行改土归流。

顺治十二年,筑州城,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

顺治十八年,裁撤,并入保山县。

康熙五年,裁镇姚守御千户所。

乾隆三十五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民国元年,废巡政厅和巡检司,置施甸分治县,设县佐公署,隶保山县时,施甸称为乡地,设区乡。

民国21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成立。

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

1963年2月1日,*施甸县委员会、施甸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196312月29日,改隶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属保山市。

2、概况

施甸地处温热气候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县内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县域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长79公里,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万亩(水田12万亩,旱地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8亩。施甸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最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还有泥炭、汞、钼、锑等,仅泥炭储量即达155万吨。县内有石瓢、娲妮、打黑、葫芦口等温泉,具有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病的良好作用。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胶寄生树等;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椿、黄楠、银杏、柚木等。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多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3、行政区划

施甸县辖5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

4、历史沿革

2000年,施甸县辖2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1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甸阳镇42632由旺镇37839太平乡20509等子乡9740姚关乡35199万兴乡14035摆榔彝族布朗族乡6811酒房乡25421旧城乡15109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6031老麦乡20208何元乡15095水长乡16574保场乡21399仁和乡27585。

2005年,施甸县撤销保场乡及仁和乡,设立仁和镇;撤销等子乡和太平乡,设立太平镇。

5、地理气候

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

6、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施甸县

2012年,施甸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1.04亩,森林覆盖率44.8%。

矿产资源

2012年,施甸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最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还有泥炭、汞、钼、锑等,仅泥炭储量即达155万吨。

生物资源

2012年,施甸县内有石瓢、娲妮、打黑、葫芦口等温泉,具有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病的良好作用。

2012年,施甸县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等。

2012年,施甸县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胶寄生树等。

2012年,施甸县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

2012年,施甸县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椿、黄楠、银杏、柚木等。

2012年,施甸县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多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7、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施甸县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占87.5%,非农业人口42860人,占总人口的12.5%。其中:男性174272人,女性167757人。少数民族27200人,占7.95%。

民族

施甸县有22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314829人,彝族12779人,布朗族8353人,佤族1664人,回族1090人,傣族973人,白族956人,傈僳族399人,景颇族242人,满族63人,苗族86人,布依族50人,哈尼族67人,德昂族38人,纳西族35人,阿昌族68人,拉祜族21人,壮族63人,瑶族10人,藏族16人,怒族10人,蒙古族11人,其他族206人。

8、交通运输

2012年,施甸县公路里程1661千米,其中:省道44.61千米,县道406.67千米,乡道811.9千米,村道375.82千米;专用道22千米。2012年,完成客运量586.55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235.78%;完成旅客周转量38673.68万人千米,比2011年增长199.82%;货运量455.87万千克,比2011年增长209.73%;完成货物周转量43807.11万千克千米,比2011年增长16.14%。

9、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施甸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到1963年建县时,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91所,有教师422人,有1条全长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运输以马车、马帮、牛帮为主;有1台装机容量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供县直单位照明;有医疗单位14个,医务人员72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9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稳粮食、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保稳定”为发展思路,改变了1978年以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粮、烟、糖、畜支柱产业为主,茶叶、林果、蔬菜、药材、鱼腥草等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88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5亿元,比1963年增长17.8倍,比1980年增长7.1倍;工业产值2亿元,比1963年增长233倍,比1980年增长23.8倍。财政总收入6872万元,总支出为1.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7:12:41。


施甸县

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7.36万头,生猪存栏32.4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渔业在搞好水库、水池、水塘的基础上推广稻田养鱼,产量1370吨,产值1370万元。工业1963年全县仅有3个小红糖厂,1个碾米厂和1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1971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姚关河一、二、三、四级电站,现年发电量达到7307.5万千瓦小时。建成旧城、由旺、龙坪3个机制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2000年生产机制白糖3.07万吨,酒精3030吨。其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73万吨,纸箱纸板5334吨,拖拉机拖斗286辆,塑料制品281吨,复合肥249吨,金属硅1067吨。食品加工施甸气候温和,水质优良,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食品的制作。细如银丝,色泽洁白,味美可口的粉丝畅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细腻黄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驰名德宏、临沧,远销缅甸;色泽鲜艳,味道醇美,香味浓郁的骨头舴、香肠、舴肉、水豆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青睐;施甸火腿工艺独特,选料认真,色泽深红,香味四溢,可与云腿媲美。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户数有3522户,从业人员1.2万人,注册资金8529万元,总产值达1.3亿元,上缴税金1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1%,完成工业产值6183万元,占总产值的5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7.6%。

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4005人,其中高职66人,中职1167人;先后有128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地、县科技进步奖;有4项新产品获省部级金奖;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点将台”牌将军绿茶、杜仲保健茶获第12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禧”牌橄榄酒、“地合”牌石榴酒获第2届国际发明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县有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18所,职中l所,小学325所,幼儿园16所,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教职工2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省验收合格。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425张、卫生专业人员514人,卫生工作稳步发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先后向省地输送体育人才70人,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11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全县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改革已顺利结束。1985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4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有118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全县有十星级文明户14451户。

10、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全县耕地32.99万亩,园地、林地、牧草地171.43万亩,城镇村庄、水域、交通及工矿用地15.83万亩。生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山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经济林木核桃、板栗、茶叶、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榄正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饰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铅锌矿。其中,饰面石材300多万立方米,铅锌矿储量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内,储量丰富。水能资源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河川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太平河、乌木龙河、姚关河等,均属怒江水系,江河流经陡峭峡谷,形成高低落差势能,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4.81万千瓦。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施甸县

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保存相对完好。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属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8000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人力资源20003年末,全县共有劳动力19.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35人,大学专科2046人,中专2670人。农田水利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8座,小坝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总库容6553万立方米;己建高产稳产农田19.2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58.6%。电力全县现有发电站11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7307.5万千瓦小时,高压输电线路1180公里,通电乡镇达100%,通电村达100%。交通通信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电话,通车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桥3座。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容量17664门,电话用户12045户,移动电话10560部。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由旺、仁和、姚关、旧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街道22条,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市场2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11、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2012年,施甸县印发技术资料16.6万份,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51期、培训15.6万人次。举办农函大7个专业17个班520人。推广杂交包谷良种16.53万亩,举办各种样板4.08万亩,推广包谷育苗移栽3.1万亩,推广杂交稻2.1万亩。完成组织申报并立项的中国科协、省级和市级各类科普、科技项目共6个、落实项目资金72万元。

教育事业

2012年,施甸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83校,其中:完全中学3校,初级中学15校,小学校128校,职业中学1校,教师进修学校1校,幼儿园35校。共办1532个班,其中:普通中学353个班,小学859个班,职业中学78个班,幼儿园242个班。有教职工3274人,其中:普通中学1329人,小学1621人,职业中学97人,教师进修学校31人,幼儿园196人。有专任教师3142人,其中:本科学历及以上1696人,比2011年增236人;专科学历1266人,比2011年减134人;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176人,比2011年减57人。施甸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53950人,其中:普通中学18668人,小学24630人,职业中学3715人,幼儿园6937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15387人,其中:普通中学6231人,小学3572人,职业中学1358人,幼儿园4226人。毕业生15804人,其中:普通中学6734人,小学4580人,职业中学822人,幼儿园3668人。小学入学率99.33%,小学毕业升学率98.25%,初中入学率119.5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7.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5.28%,高考上线率96.43%,中考600分以上人数2739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经费3368.1万元,享受免杂费、教科书费的学生达到38803人,小学辍学率0.55%,初中辍学率1.34%。

环保事业

2012年,施甸县环保污染治理投资100.4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6.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9%,废水排放总量973.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233万吨;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平方米。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55.25万吨标煤,比2011年增长12.05%,单位GDP能耗1.624吨标煤/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为2.57%。

社会保障


施甸县

2012年,施甸县在岗职工人数11554人,比2011年增长0.72%。其中:国有单位8291人;集体单位185人;其他单位3078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5684.4万元,比2011年增长2.68%,其中:国有25755.1万元;集体524.6万元;其他9404.7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092元,比2011年增长3.7%。据国家统计局施甸调查队对150户农村住户和50户城镇住户现金收支调查表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54.58元,比2011年增加881.04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现金支出7221.85元,比2011年增加752.46元,增长11.63%;农民人均纯收入4523元,比2011年增加601元,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8.96元,比2011年增加870.72万元,增长26.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83元,比2011年增加2128万元,增长15.0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9.41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0.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17.54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0.47平方米。解决了1.2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施甸县共有孤寡老人3874人,享受国家救济的城乡居民64245人,发放救济专款1135.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24人,发放补助金905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数7979人,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2264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760人,共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61万元。

2012年,施甸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215433人,其中城镇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7921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7512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5572.43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16个,城镇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8039人,收缴失业保险金658万元。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分别为3305.47万元、230.24万元、2300万元。城镇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99%。

12、风景名胜

古生物化石

位于云南西部,怒山山脉南端的施甸县,古生代正好处在滇西海槽之中。当时的海水里生活着棘皮动物、三叶虫、苔藓虫、层孔虫、珊瑚类、腕足类和头足类等多种器管生物。

野鸭湖

位于施甸西南姚关镇境内,距县城16公里,属天然湿地。因湿地常年栖息着野鸭,当地人便称之为野鸭湖。

石瓢温泉度假村

位于施甸西北部等子乡境内,距县城60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状,故名石瓢。石瓢温泉水温恒定在50O-80O之间,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温泉眼10余处,一泻如注的冲腰池、温润清澈的月牙池。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

《恤忠祠记》碑及恤忠祠和邓子龙军事遗址撰刻于明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记述了邓子龙在滇西抗缅平叛,驻戍经营老姚关的史实以及平定右甸地方民族械斗之概况。该碑为邓子龙之随军参事、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佥事李士达所撰;金腾兵备云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书;云南按察司分巡金仓副使余姚云屏胡维新篆额。内容翔实可信。983年2月分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1942年5月,日寇侵*国怒江以西大片国土,中国远征军沿江设防,英勇抗击,与日军隔江对峙直至-胜利。施甸县位于怒江中游东岸,保留了大量江防遗迹。本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老渡口作战遗址、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以及望江台、三个山、大蜂子窝、小金岗元、小乌木、二台坡、大红梁子、老兵洞等8个碉堡。

施甸隧通桥

施甸隧通桥隧通桥,又名链子桥。位于施甸县与永德县分界的勐波罗河上,其地称“葫芦口”,是通往镇康及出缅甸的驿道桥。系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桥呈北--南走向,以10根铁链在两岸悬崖间穿壁悬吊而成。桥净跨30.8米,高8.5米,面宽3.5米。两端桥头各有混凝土过亭一间。北端桥亭之外有当年修桥时留下的摩崖题刻三幅及功德纪略碑两块。

野鸭湖湿地

野鸭湖湿地施甸县野鸭湖天然湿地景区,距施甸县城16公里,距姚关集镇2公里,因湿地常年栖息着野鸭,便称之为“野鸭湖”。湿地湖水面积680亩,湖的岸边是万亩森林,覆盖景区山峦、岛屿,湖中青山倒映,山、水、岛互为一体,使野鸭湖湿地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称。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湖内适宜多种鱼类和水生物生长的有利条件,湖中有海子鱼、鲤鱼等,鱼的肉质特别细,吃起来味道独特,特香,是名贵的上等生态鱼。到此旅游观光的客人,对野鸭湖景区的清炖鱼、清炖花鲢、清炖鲫鱼、麻辣火锅鱼等称赞不已,流连忘返。

上一篇:天蚕土豆

下一篇:陈锦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