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七中学
广州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中学,创办于1888年,由美国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几经变迁,在1962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至今,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
中文名:广州市第七中学
创办时间:1888年
类别:普通高中
主要奖项:广东省文明单位等
1、简介
广州市第七中学前身为培道中学,创办于1888年,由美国浸信会传道会初设妇孺班开始,几经变迁,在1962年定名为广州市第七中学至今,是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地处广州市老城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35863平方米,建筑面积30991平方米。学校优美的环境,古朴的建筑,浓郁的书香,典雅的布局,涌动的青春活力,浑然为一体,焕发出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生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比较齐全,除了三栋教学楼外,有六层的科学馆楼,配置各学科实验室等32间;四层的图书馆,藏书10万册,报刊总数279种;体育馆总面积5070平方米,有恒温游泳池一个;有2个200米环形跑道并附100米直跑道的田径场。学校在1999年已建成千兆光纤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已进入所有教室,全校共有计算机562台。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配有一部手提电脑。
2、学校历史
1958年4月30日,*主席视察广州东郊棠下,接见了当时正在勤工俭学的部分广州七中师生。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第一届联会,以中国妇女绝少入学机会,也无途径认识基督,遂派容懿美女士(MISSEMMAYOUNG)来广州,于五仙门创设培道学校,于当年三月三日开始上课,初设妇孺班,入学者仅五,六人。
1889年
增设妇女班及盲女班,入学者达七十余人。容懿美女士回美,由纪好弼女士(MTDR.H.GRAES)接任校长,并在培道学校服务达三十五年之久。当年聘冼秀灵女士为第一任华人教员。课程以《四书》,《五经》及《圣经》为主,课余教以麻布抽纱,刺绣及编织等工艺。
1901年
纪好弼夫人回美,泊女士任校长。
广州市第七中学1906年
因学校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于东山牧鹅塘及其附近买地一千四百六十余井,建校舍两座,可容学生二百余人。
1907年
东山新校舍落成并迁入上课
1909年
学生人数激增,于是把妇女班及盲女班先后迁出,改作培贤学校及慕光瞽目学校。
1911年
纪好弼夫人回穗复任校长,殷爱新为副校长。
1912年
为适应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将牧鹅塘填作操场。开办蒙学班。殷爱新任校长。
1913年
开办蒙学师范班,首次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1916年
广州市第七中学将蒙学班上课的棚厂改建为耶德逊堂(美南方浸信会为纪念耶德逊牧师而命此名)。这是两层建筑物,作为高小、初小的课室。原有的蒙学,则因人数激增,迁至新建的美丽金堂(今培正小学内)。当时培道蒙学办理之完善被誉为全市之冠。
1918年
开办四年毕业的旧制中学。培道学报发刊。
1919年
将蒙学班归并培正中学附小,母校则专办女子教育,设中学、师范、小学及幼儿园。正式命名为“广州培道女子中学”,开办培道夜校。
3、发展前景
学校以“生动活泼创特色,全面发展育人才”为宗旨,积极参加广州市教育局开展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第二阶段论文评选中获奖11项,学校积极推行新课程标准,探讨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性课程先后获广州市、广东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各类科技兴趣小组、体育竞技、艺术园地、文学社团等活动,合奏成校园生活的交响曲。学校每年都隆重举行科技节、体育节和艺术节。
七中是省、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而且是全国少年军校示范学校。2001年代表广东省少年军校到北京参加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获得全部项目的优胜奖。学校有80人的管乐队,常年活跃在校内外文艺舞台,曾参加国际管乐节,并赴澳大利亚音乐交流。
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东省文明单位。2000年4月成为广东省23所高中会考可自行命题的中学之一,2000年12月被定为广州市24间示范高中之一,*市长亲自到校视察,把与学校相邻的育才小学等1.5万平方米的用地拨归七中,2003年学校成为广州市首批七间示范高中之一。
4、教育科研
1998年学校开始构建“三体”教育模式,2002年被立项为广东省教育厅“十五”重点课题;1997年学校教研室主任冯旭初开始构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2002年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由中学教师负责的国家课题。广州市16间学校和香港3间学校11个学科281位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酆力亲自带领专家组到广州七中为“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进行了成果鉴定,发给了结题证书。2007年,校长王敬民负责的《“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于2008年1月18日举行了开题大会,广州市有14间学校281位老师参加课题实验。
广州七中在教学研究方面成效显著。由数学特级教师、教研室冯旭初主任负责的“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经过在广州市25所学校、香港4所学校11个学科400多名教师10余年的实践,形成了“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课堂教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以科研促教学。2007年,王敬民校长负责的《“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于08年1月18日举行了开题大会,广州市有14间学校几百位老师参加课题实验。2007年越秀区启动"构建学区管理模式",七中作为试点学区的领头羊,以"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作为学区建设的切入点之一,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推进学区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09年3月20日至21日,全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研讨暨‘四合一'教学模式观摩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三百名与会代表和广州市越秀、海珠、白云、花都、番禺等各区兄弟学校一百五十多位教师以及来自香港的部分教师代表进行了观课、评课;共有来自广州市内五所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上了十三节“四合一”教学模式现场展示课,引起强烈反响。
除了课题研究外,七中还积极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教材新课程改革。为新课程改革制定了相关校内实施目标与实施计划。
5、办学规模
广州七中集培道、培正两校师资设备之优而成,于1977年定为东山区重点中学,1993年首批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3年定为广州市首批示范高中。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89人;教职工216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80人。
6、师资力量
师资质量高,教学要求严,课外活动活跃是七中的学校特色。
教师中现有硕士研究生2人、研究生课程结业20人,参加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人。
在职教师中有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3人获南粤教坛新秀称号。近三年获全国、省、市教育教学科研奖达157人次。2002年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立项和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
七中教师热爱学生,坚持以“爱、诚、真、毅”(校训)育人,教育质量长期稳定在高水平,学校从1994年开始,连续多年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是东山区中学中唯一保持此记录的学校。2002年高考升学率又是100%,省本科率97%,重点率93.6%,马文晋以900分成为广东省高考数学状元。2003年于隽同学又以900分成为广东省高考综合状元,并且在保持高本科率、重点率、升大率的基础上还涌现出了一批800分以上的学生。广州七中的同学曾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名为‘‘穗七中’’。这个名誉是不多的中学能获得的。
7、著名校友
广州市第七中学百年老校焕光华,七中代有才人出。学校在1996年涌现了广东省高考英语状元韦宁;2002年有了广东省高考数学状元马文晋;2003年出现综合科状元于隽;2004年有了广东省艺术类考生第一名陈朗文;2006年又涌现了广东省高考历史科状元朱绍杰;2007年广东省理科基础高考状元伍伟聪。
七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令人欣羡,从1994年至2008年,七中连续15年获得广州市教育局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学本科率保持在90%以上,上省重点率达52%,升大录取率保持在100%。同时,连续14年获得广州市越秀区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
8、外界评价
据介绍,七中创立之初的教育对象是妇孺及盲女,人文关怀是学校的传统,经百余年风雨,弦歌不辍。七中传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
七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实现道德升华。例如,“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值周班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体育节”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艺术节”培育学生的审美品德;“科技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与才能,还促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9、学校影响
实施新课程以来,七中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高三学生汤学斌等人的研究性课题《广州人有望找回半个太阳》荣获2002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高二学生吴晓瑛的研究性课题《中国城市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荣获2004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朱彦同学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普及组一等奖。叶泉志同学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穗七中星”闪烁太空,扬名海内外。2006至2008学年,累计349人次获得广州市级学科竞赛奖励、216人次获得广东省级学科奖励,256人次获得*学科竞赛奖励。
七中是省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省市竞赛中经常获奖,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七中人的追求。学校提出创办“科研示范校”的口号,积极拓展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漫步校园,古树成荫,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好一座优雅、恬静,充满人文关怀的学府,百年名校,精英荟萃,生机盎然,正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新的里程。
上一篇:陶陶居
下一篇: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