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广州医科大学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5:17:37
...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全日制一本高校。学校下设16个学院,7所直属附属医院、1所托管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8个研究所/中心,包括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有*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门。获得*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开设本科专业17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建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其中科学学位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独立科学学位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个,并设有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298人、成教学生23788人,其中留学生来自亚、非、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办时间:1958年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广州

学校类型:医药

属性:市属重点高等院校

主管部门:广东省人民*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官网:http://www.gzhmc.edu.cn

学校代码:10570

1、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全日制一本高校。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主校区与广州大学城隔江相望,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学校下设16个学院,7所直属附属医院、1所托管医院和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8个研究所/中心,包括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排名全国第一、胸外科排名全国第六,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战略,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教学名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74人。

学校注重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优质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现拥有*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各级特色/名牌专业4个。建有*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门。获得*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开设本科专业17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建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其中科学学位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独立科学学位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个,并设有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298人、成教学生23788人,其中留学生来自亚、非、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胡弗汉顿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荷兰奈梅亨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义守大学、*中山医学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开展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有一批国外著名高校专家被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在此传道授业。

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坚持发扬广医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继续推进“学科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组团发展”三大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把学校建成为一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2、历任领导

朱光:1959.02-1959.10

范略:1959.10-1975.08


广州医科大学

姚碧澄:1959.09-1975.08

徐枫:1974.12-1975.08

徐枫:1974.12-1975.08

钱亦:1975.08-1983.12

钱亦:1975.08-1980.03

刘正纾:1983.12-1992.06

张梦石:1980.03-1991.02

钟南山:1992.06-1994.07

林道平:1983.12-1991.02

翁宗奕:1994.07-2005.03

黄济群:1991.02-1992.07

陈敏生:2005.03-2011.10

钟南山:1992.07-2002.09

冉丕鑫:2011.10-至今

陈敏生:2002.09-2005.07

冉丕鑫:2005.07-2011.10

王新华:2012.04-至今

(2015年7月13日更新)

3、现任领导

冉丕鑫: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王新华:广州医科大学校长

柯少娟: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陈杰: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常青: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

张雅洁: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

魏东海: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

(2015年7月13日更新)

4、校训

厚德修身,博学致远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我们之所以选择“厚德修身,博学致远”作为广州医学院的校训,乃是因其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当下的现实意义。“厚德修身”强调的是大学教育中思想道德建设和修养身性的重要性,突出学校对传统美德承传以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身心培育的重视,倡导师生员工学做人、学做事、学立身、学处世,即以高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从事教育实践;以高尚的个人操守服务社会。“博学致远”强调的是学识修为的重要性,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至人生美好的境界;只有静下心性潜心求学,博思审问,融贯中西,博采众长,才能高瞻远瞩,实现抱负。“厚德修身,博学致远”既是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要求,也是社会对于当今大学的期望,更是广州医学院办学理念的追求。惟有“厚德修身”,才能淡泊名利,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惟有“厚德修身”,才能胸怀宽广、乐于奉献、潜心钻研;也惟有“博学致远”,才能在关键时候坚持科学精神,勇挑重担,不辱使命。显然,“厚德修身,博学致远”的内涵不仅在“广医人精神”、“南山风格”中得到体现,更是在“非典”中经受了检验。”

5、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

联系电话:020-37103000

传真:020-37103099

6、师资概况

学校通过实施“人才兴校”战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良好、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我校全系统现有在编职工6605人,校本部现有在编教职工人数762人,专任教师406人。在专任教师中,博士216人,占53.2%,硕士171人,占42.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95.3%;具有高级职称222人,占54.7%,正高70人,占17.2%;45岁以下专任教师298人,占73.4%。


广州医科大学

师资队伍中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千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级培养对象20人,校级培养对象160人次,博士生导师84名、硕士生导师570名。

学校以成功更名医科大学为契机,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博士后招收数量及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有在站博士后57人。并通过启动“博士后-青年教师引进联动”计划,将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的招收与新进青年教师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把表现突出且有意留校工作的博士后优先引进。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是新进教师的素质。

7、学术刊物

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血栓与止血学》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广州医科大学

JournalofThoracicDisease

办刊理念

——引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活动的成果凭着学术杂志得以交流、传播和传承,人类的创新源泉得益于学术杂志的启示,人类正确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更需要学术杂志的引导。这是学术杂志的办刊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仅仅要使杂志成为专业技术交流的平台,我们还应当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一道,通过对专业技术问题的探讨,引导更多的关于正确的医学价值观、生命观和思想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医学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它融汇了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临床医学的发展前沿也不应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而应该是涵盖更广阔的思想发展前沿,并且,技术的发展应当永远服从于正确的生命观和宇宙观。这样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临床医学发展的方向,也将始终是我们的办刊宗旨。今天的医学目标不仅是为着减轻人类疾病的痛苦,更应该使人类拥有身、心、灵的和谐健康。因此,对临床医生和科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悲悯的情怀;不但有深厚的医学知识,还应当具有跨学科的广阔视野,特别应当具备摄取各种新信息和掌握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能力;应当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作为办刊人,我们非常期望通过与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使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理解更丰富和完善;使人类拥有更健康长寿的生活;使广医系列杂志能够始终站在临床医学发展的前沿。

办刊目标

——办中国一流的医学学术期刊

交流、传播和传承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活动的成果。启发人类的创新思维。

引导人类的思想发展,塑造正确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我们的部门文化

——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义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坚韧不拔、不论顺境逆境,处之坦然,宠辱不惊。以钟南山院士、林巧稚院士为榜样。

——建立共同的愿景:鼓励将个人的愿景融入到团体的愿景中。每个人在实现愿景的行动中心中所产生的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将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创造力。

——建立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同的职业有其使命,因此应有自豪感和荣誉感。

——激励每个员工为着集体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勤奋踏实地工作、学习,团结、务实、进取。

团队建设

——建立学习型的团队

结合工作需要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每周定时组织学习研讨。并通过推荐阅读优秀的名著经典的形式、专题论坛等形式,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哲学、管理学、文学、优秀人物传记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外语,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学习相关的编辑业务知识,包括统计学、编辑学、修辞学等。通过寓工作于学习中,全面铸造"高素质的编辑"人才。

——建立客观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结合编辑的工作特点以及团体的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责任,检查监督每个人的工作实效。并将其作为转正、晋升、聘用、评优的依据。结合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宗旨

——保持身心健康、努力工作、愉快生活。


广州医科大学

——提倡拥有一个平衡的人生,把握健康、家庭、工作的平衡。

发展历程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1985)

现代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5)

血栓与止血杂志(1996)

广州医科大学杂志社成立(2005)

举办了中国首次《Nature》论坛(200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

中华骨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

发起并推动全民急救知识普及项目的实施,编辑出版了《生命救助手册》(2008)

举办了第一届《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委成立大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医学发展论坛(2010)

广州医学院学报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

我们最近的工作以办好《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广州医科大学杂志社的办刊水平,办好《广州医科大学学报》、《血栓与止血学》。

始终以中国最优秀的编辑团队为目标要求自己。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东风西路195号广州医科大学杂志社

邮编:510182

电话:020-81340157;81340554

传真:020-81340157

Email:cjbme@vip.tom.com

8、合作概况

广州医科大学近年来积极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目前已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胡弗汉顿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义守大学、*中山医学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教师培训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


广州医科大学

学校坚持将探索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并以此为核心,全面铺开学校对外交流工作。通过国际化办学,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撑本校开放式办学,不断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扩宽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使所有在校学生均能受益,全方位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提升。学校自从2008年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建立第一个学分互认2+2项目开始,先后与国外多所名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有60%的本科专业与*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

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创新学生海外学习交流项目的形式,与*姊妹学校联合开展多种类型的暑期海外游学项目。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暑期临床医学专业游学团,选派师生参加国外姊妹高校暑期临床医学专业游学团。如组织师生参加*中山医学大学"医学人文暑期知性研修游学活动"、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医学教育游学团"等均获得师生好评。第二类是利用假期到*医院见习的学生交流团,学生可以获得实习学分,如选派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到韩国延世大学齿科学院进行短期见习和康复治疗学系专业的实习生到*中山医学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等项目。第三类为"PBL(以问题为本的学习)课程体验"活动,如利用粤港相邻的地缘优势,选派学生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参加听课活动。

2012年起,学校与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霍夫曼教授团队合作,成立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研究所将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研究平台,组成国际化的科研团队,开展免疫学前沿研究,同时大力培育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通过校内优质科研资源与国际先进团队的合作,促进高端医学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知名度。

同时,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学校充分利用对外合作的资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给学校学术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氛围。其中两年一届的广州-爱丁堡医学教育论坛在广州和爱丁堡两地轮流举行,促进中英两国医学教育者的交流与合作。第一届广州教育发展论坛由广州医科大学举办,主题是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邀请京、津、沪、渝、穗五个中心城市的*官员和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及地区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从*、高校、*与高校的互动三个层面对主题进行深入研论,为中心城市特别是广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出谋献策。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不仅介绍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也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及合作,高度提升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使我校师生获取大量最新的医学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了眼界,营造国际化的软环境。

上一篇:广州大桥

下一篇:娄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