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陵川县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5:47:50
...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人民*驻崇文镇。西连高平,西南连泽州县,北、西北与长治市的壶关,长治县毗邻,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辖7镇5乡。总人口233719人(2013年),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2013年,陵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3亿元。

中文名称:陵川县

行政区类别:市辖县

所属地区:山西省晋城市

下辖地区:辖5镇、13乡、410个行政村

*驻地:崇文镇

地理位置: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

面积:1751平方公里

人口:233719人(2013年)

方言:晋语邯新片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

著名景点:棋子山区风景区、红叶风景区等

车牌代码:晋E

行政代码:140524

1、陵川概况


陵川县地图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隶属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人民*驻崇文镇。西连高平,西南连泽州县,北、西北与长治市的壶关,长治县毗邻,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辖7镇5乡,总人口25万人,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

陵川县东部为石山区,奇峰林立、峭壁连天、地势险要,呈高山地貌景观约占全县总面积40%,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彩。中部为土石丘陵区,西南部为平川区。干线公路有沁辉公路,境内全长352公里。有省道4条121公里,县道9条231公里,有出省客运班车线5条。各类土特产品仅中药材就有240余种,“五花蕊”党参被誉为“参中之王”,还盛产木耳、花椒、蘑菇、猴头、核桃等。

2、行政区划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2012年,陵川县辖7镇5乡,410个行政村,1312个自然村,总户数量级61729户,其中农户57903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

2013年,陵川县辖7个镇:崇文镇、礼义镇、附城镇、西河底镇、平城镇、杨村镇、潞城镇。5个乡:秦家庄乡、夺火乡、马圪当乡、古郊乡、六泉乡。377个行政村。

3、人口民族

据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2013年末陵川县常住人口为233719人,其中,城镇人口86376人,乡村人口146983人。2013年陵川县出生人口2233人,人口出生率为9.58‰;死亡人口1467人,死亡率为6.29‰;自然增长率为3.29‰,性别比为107.01(以女性人口为100)。

陵川县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族、蒙古族为主。

4、地理气候

陵川县为典型石山区。境内万峰环列,崖悬壁峭,沟壑纵横。全县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东北部最高峰板山,海拨1791.9米,南部最低点甘河破屋海拨628米。平均海拔1058米。无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0—700毫米。年平均气温7-9℃左右,冬暖夏凉。森林覆盖率达到52.07%。县东部为石山区,中部为土石丘陵区,西南部为平川区。

5、自然资源


陵川县

陵川县物华天宝,阡陌流金,境内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地下矿产达12种,主要有煤、铁、硫、铝、粘土、大理石、硅石等,燃料矿、金属矿、非金属矿、水气矿等应有尽有,样样具全。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为1200多亿元。煤田总面积为800平方公里,可采储量3.6亿吨;铁矿埋于地表层,总储量9000万吨;石灰岩资源得天独厚,储量为36亿吨,服务年限可达百年以上;白云石储量为14亿吨,可为金属镁厂、轻钙厂提供原料。金、银、铜矿,硅、云母、花岗岩、铝钡土的储量也相当可观。这些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有待综合开发和利用。

陵川境内山大坡广,地表资源十分丰富,宜林面积占总面积锝68%,森林覆盖率达51.07%,木材蓄积量148万立方米,不仅有天然林,人工林,乔木,灌木,而且南国热带特有的红豆衫也在这里扎根安户。太行第一山林场,茫茫林海,万壑松风,翠遮眼底,蔚为壮观。各类土特产品仅中药材就有240余种,“五花蕊”党参被誉为“参中之王”,是北京同仁堂的首选佳品。这里还盛产木耳、花椒、蘑菇、猴头、核桃等,口感优良,营养和医用价值颇高。

6、经济发展

2013年陵川县生产总值完成32.3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3.9%;第二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1.5%,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3.8%;第三产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5.4%,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2.3%。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6.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4亿元,增长5.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76亿元,增长8.7%;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7.2%。

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2245万元,下降1.27%。其中:增值税1410万元,下降47.8%;企业所得税3194万元,增长57.7%;个人所得税450万元,增长69.8%;营业税3088万元,增长15.1%;资源税731万元,增长6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549万元,增长15.7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9466万元,增长17.2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1.7%,教育支出增长19.1%,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9.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3.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7.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9.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19.1%。

农业

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53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0882公顷,减少310公顷。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7399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78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1.83万吨,减产3.43%;其中,夏粮产量791吨,减产24.5%;秋粮11.75万吨,减产3.3%。

全年油料产量1011吨,增产0.8%;药材产量3289吨,增产52.8%;水果产量2137吨,减产46.1%;蔬菜产量31480吨,增产2.55%。

全年肉类总产11923吨,增长36.8%。其中,猪肉产量10345吨,增长39.2%;牛肉产量88吨,下降44%;羊肉产量669吨,增长25.7%。年末生猪存栏96595头,增长4.1%;生猪出栏116085头,增长13.9%。年末牛存栏235头,下降75.2%;牛出栏155头,下降86.1%。年末羊存栏59453只,增长18.4%;羊出栏49863只,增长40.5%。年末禽存栏67.51万只,增长4.1%;禽出栏56.76万只,增长44%。全年禽肉产量822吨,增长39%;兔肉产量95吨,增长69.6%;禽蛋总产量8099吨,增长37.8%;蚕茧总产量84吨,下降27%。

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07%。全年木材产量2528立方米,下降45.6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20公顷,下降28%;四旁植树65万株,下降35%;育苗面积380公顷,与去年持平。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1.48万千瓦,增长2%。机械耕地面积15840公顷,增长0.57%;机械播种面积12860公顷,增长3.71%;机械收获面积9660公顷,增长5.11%。全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10920万元,增长7%。


陵川县

工业和建筑业

201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5个,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7216.7万元,同比下降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9.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2%,非公有制企业增长15.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0.58%,重工业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209万元,下降4.36%,其中:煤炭行业36898.7万元,下降36%;农副食品加工业15630.7万元,增长16%;化工行业17007.8万元,下降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808.9万元,下降1.7%;冶炼行业35862.9万元,增长6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69.1万元,下降79.1%;实现利润-1252.9万元,下降105.7%;亏损企业亏损额6934.7万元,增长44.2%。

全县乡镇及民营经济增加值22.42亿元,增长4%;总产值67.89亿元,增长4.2%;营业收入58.13亿元,增长3.7%。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3亿元,增长29.2%。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2家,完成总产值9224.2万元,增长102.9%;竣工产值5569.3万元,增长60.9%。

固定资产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第一产业46870万元,增长11.8%;第二产业114356万元,增长24.3%;第三产业138532万元,增长46.6%。

全年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本年完成投资10.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7%。 

能源    

2013年全县向省外运输煤炭125.09万吨,下降10.4%,外运煤炭占原煤产量的比重为107.66%。

年末市反馈全社会用电总量41410万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835万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2.01%;第二产业用电29889万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72.18%;第三产业用电3259万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7.8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683万千瓦小时,占全部用电量16.14%。

7、社会事业


陵川一中

教育

2013年,陵川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8所,其中:中学17所,小学127所,幼儿园和其他42所。陵川县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35175人,2013年高中招生数1936人,高中毕业生数1899人;初中招生数2826人;初中毕业生数3299人;职业高中招生数156人;职业高中毕业生数225人;小学招生数2166人;小学毕业生数3919人;在园幼儿5040人。2013年末全县教职工人数2977人,公办教师2564人,社会办学41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99.8%。

科技

2013年,陵川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600万元,比2012年增长9.1%。2013年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14项(国家和省级各1项,市级21项,县级91项)。文化2013年,陵川县共有文化馆1座,公共图书馆1座,总藏书量3.2万册。博物馆1个。

卫生

2013年,陵川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474个,床位65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29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6.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91%。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99%。陵川县县的儿童“七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均达到了97%。碘盐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9.4%、各种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体育

2013年,陵川县拥有室内体育场馆1个,各级裁判员53人,各级举办运动会14次。

8、旅游景点

陵川县有中岳“后花园”之称,当太行之中,云林掩映、境界清幽,山林成秀、绿翠成荫。原始森林资源丰厚,自然生态极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4%,构成了万壑松风的“天造空调”和千山翠气的“自然氧吧”。陵川风光旖旎、名胜众多,真泽宫、崇安寺、吉祥寺等名胜古刹,星罗密布;树木化石、古人类遗址和蜚声中外的围棋源地,叹为观止;龙门晚照、锦屏朝霞、西溪春色、黄围灵湫等,闻名遐迩;还有王莽岭、棋子山、黄围洞等大山险峰。


陵川崔府君庙

崔府君

崔府君又名显应王庙。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据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乐平(今昔阳)人,唐贞观进土,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因而建庙祀之。庙始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规模壮观,山门前平台凸起,两侧石阶对峙,左右配以廊庑。山门高居正中,门侧又各建掖门一道,门楼秀丽,雕刻精巧,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山门最古,为金时原构,五开间,两层,下层砖砌高台,中柱上装青石门框及板门,门框上线刻花纹,图案秀美。上层施平座及勾栏,粱架现整简洁,结构已具元代爬梁的雏形。屋顶琉璃为明代补制,鲜丽劲秀。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见宇敦煌壁画,实物中少有。

北吉祥寺

北吉祥寺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社义镇西隅。创建地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周细流环绕,寺前古柏四株,人称四大天王。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皆且卡墙相隔,原门不存,现将天王殿称之为山门,两侧有掖门和钟鼓楼,内有厢房、中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后大殿等。天王殿、中殿历史最古,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宽深各三间,单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结构简练,断面规整,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形制还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构。中殿三间,悬山式屋顶,仅施柱头斗拱,无补间铺作,外观甚为古朴,与天王殿同为宋构。殿顶三彩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寺内碑碣数通,记述寺史建筑年代等。

南吉祥寺

南吉祥寺在山西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原宋家川,唐贞观年间奉敕建造,宋天圣年间迁此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宇规模完整,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及两厢廊庑。中殿历史最古,宋建,后殿金建元修,山着眼点是经明代重修,还保存着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遗构。中殿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檐下斗拱硕大,殿内梁架规整,形制古朴,结构严谨。据碑文记载,宋代“潞城里崔氏寄居平川,年迈乏嗣,自捐资财,创修*殿三间”,现存中殿确为宋构。


陵川王莽岭景区

王莽岭景区

王莽岭景区位于陵川县东南古郊乡境内,包括王莽岭、昆山、驼峰、刘秀城山等游览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这里有巍峨的雄峰、纵横的峡谷、错列的沟壑、峥嵘的崖壁、嶙峋的岩石;有浓密的森林、繁盛的花草;有壮观的绝顶日出、神奇的云山幻影、醉人的雾凇……

锡崖沟景区

锡崖沟景区位于陵川东南,与河南辉县接壤,面积10.6平方公里。旧县志里这样讲:“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日锡崖沟,因地势险恶,绝路,沟人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

黄围山景区

黄围山景区在马圪当乡境内,距王莽岭35公里,距县城30公里。南与河南省交界,北与王莽岭风景区毗邻,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地理形势独特,既有海拔1344米的高峰峻岭,又有海拔仅600多米的峡谷盆地。境内奇峰林立,峡涧纵横,泉溪潭瀑众多。

凤凰欢乐谷景区

凤凰谷景区起点在陵川县城东南35公里处夺火乡凤凰村,距王莽岭约50公里。景区北连陵修一级公路,南与勤泉云台山景区相连,东沿门河大峡谷至龙峡湖与马圪当乡境内,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凤凰谷景区包括凤凰欢乐谷等。

棋子山景区

棋子山位于王莽岭西北25公里处,距陵川县城20公里,在古郊、六泉、潞城三乡(镇)交界的太行山脉南部,海拔1488米。棋子山古名棋子岭、谋棋岭,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曾避居于此,摆布石子,推演天文。

西溪景区

西溪景区距王莽岭45公里,包括处于崇文镇辖区范围内的西溪、魁星楼、毓秀台阁、状元街、崇安寺、县标广场、棋源广场等游览区。西溪景区是一处以历史名胜“西溪春色”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泽宫为代表,以众多的文物古迹、花园广场为特色。

佛山景区

佛山景区位于古郊乡、六泉乡一带,北至壶关县鹅屋乡,东至河南林县,东北至辉县,西至棋子山一带。主峰在距王莽岭30公里的六泉村西北,离陵川县城35公里,主要游览区有佛山主峰、陵辉公路和香磨河谷。佛山主峰海拔1791米。

9、陵川名人

王保珍

王保珍(1921—2007)六泉乡(原冶头乡)冶头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4月加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村党支书记、区委书记、区武装部长、区干队政委等职。1946年1月起担任山西陵川县县长、河北省高邑县县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武装部长等职。1953年1月调华北局工作。1953年4月至1959年12月任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市建设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60年1月至1970年3月,任天津市公用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1970年4月起任天津市粮食局革委会副主任、市建设局革委副主任、市公用局局长、党委书记。1977年8月至1984年3月,任天津市建委副主任、市引滦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党委副书记。1984年4月任天津市重点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党委副书记。期间兼任天津市第七届、八届政协委员。1990年12月离休。2007年5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7岁。

李海

李海(1920—1997)平城镇石门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亡,幼年靠母亲为别人洗衣、做零活挣一些粮食养活,生活十分艰苦.。1932年12岁到平城北街赵清泉处学字,结识了赵清泉。日军侵占陵川后,1943年2月,李海13岁,跟随赵清泉同志参加了革命工作,在陵川第七区(冶头区)随区政委当通信员。1947年*陵川县委保送其到太行区委(驻地河北涉县)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太行第一地委工作。1952年被保送到北京农业大学就读于水利系专业。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水利部工作。后又调到长沙市*水利部第八工程处任党委书记。“*”期间随工程处在贵洲遵义施工8年。1984年离休。1997年在长沙逝世,享年77岁。

薛增义

薛增义(1920——1993)平城镇下川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在本村读小学。1939年17岁投身革命,在陵川县抗日*政治工作队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5月在襄垣县*局任检查员,12月前往八路军总部兵站任特派干事。1942年入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陆军中学)学习。1945年陵川解放后,调陵川县第七区公署任秘书。1946年调县人民*建设科工作。1947年参加城关高小筹建工作,之后担任城关高小校长。1951年7月调任陵川县人民*文教科长。

韩文洲

韩文洲(1920—2007)附城镇西下河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7岁开始给人放牛,打短工,只读过两个冬天小学。194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县*财粮科、司法科、办公室干事、文化馆馆长等职。韩文洲在工作中坚持学习并进行业余文学创作。1949年发表处女作短编小说《老仁栓》,1950年发表了短编小说《浸种记》,1951年1月在山西省首届文艺新闻颁奖大会上获作品甲等奖。1952年调《山西文艺》编辑部任编辑,成为职业作家。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山西文艺》编辑、《火花》编辑、副主编、晋东南地区文联主席、长治市文联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委员、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等职务。

卫恒

卫恒(1915-1967)原名魏来玉,陵川县沙泊池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王长居,靠打短工维持全家生计。幼时,因难以糊口,卫恒被送给附城村的一个魏姓亲戚,当了养子,并改姓魏,魏家生活较为富裕,卫恒8岁到本村初级小学读书。养父染上赌博、抽鸦片等恶习后,家境日渐败落。后在生父及胞兄的支持下,得以读完陵川县第一高小附设的二年制简易师范。毕业第二年,卫恒到本县马庄、双泉村任小学教师。

10、历史沿革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县治在今县城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泽州州址迁于晋城。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金正大元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陵川属忠昌军。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司校司,省陵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仍属泽州,复置为陵川县。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隶泽州,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晋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泽州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改泽州为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后改冀宁,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上一篇:阿博德

下一篇:泽州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