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清水县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19:26:37
...

清水县博物馆于1990年2月13日成立,于2000年4月30日和县文化馆正式分设,属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隶属于县文化文物旅游局。馆藏文物有6000多件,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各时代,文物丰富而不断代。

中文名称:清水县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永清路95号

建馆时间:1990年2月13日

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

1、博物馆简介

清水县博物馆于1990年2月13日,经清水县人民*清政字第(1990)9号文件批复成立,于2000年4月30日经清水县人民*清政字第(2000)34号文件批复县博物馆和县文化馆正式分设,属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隶属于县文化文物旅游局。2008年9月,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更好的促进清水县文物事业的发展,成立清水县文物局,与博物馆合署办公。清水县博物馆位于县文化馆二楼,约300平方米,有职工13人。

2、博物馆建设

为了改善文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展示,将我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县委、县*高度重视,于2006年多方筹资128万元,建成占地面积为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8·96平方米的仿古综合大楼,彻底改善了文物保护基础条件。博物馆开设两个展厅:一楼历史文物精品展厅投资30万元,面积300平方米;二楼书画展厅建成于2008年6月,总投资20万元,面积200平方米,有历代书法、绘画40多幅,是陇东南地区最有特色的博物馆。

博物馆在县委、县*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文物旅游局的正确指导下,立足现状,求真务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馆藏文物在已有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6000余件;抢救性搬迁保护宋金墓葬5座,其中4座修复于赵充国陵园东侧,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要求,得到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认可,已申报“国保”单位;集中保护石碑34通,县境内有省保单位4处,对赵充国陵园周边环境进行大力改造,雕塑赵充国像一尊,使陵园周边的环境大有改观,成为该县游人观览的重要场所。

3、展览陈列

馆藏文物有6000多件,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各时代,文物丰富而不断代,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00多件,一级25件,二级102件,三级311件,有陶、瓷、铜、铁、玉、石、骨、金、银、木、漆、化石等15类。其中以先秦文化,金箔饰片最具地域特色。

4、馆藏精品

清水县博物馆藏有一件北魏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铜佛造像,该造像高21厘米,宽12.5厘米,倒“凹”形底座。底座长7厘米,宽5厘米,正面刻织锦纹,后三面刻铭文。佛螺旋纹丰圆髻,面型方圆丰润,细眉大眼,高鼻小口,双耳垂肩,形体雄健,内着偏袒衫,外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趺坐与四足长方形形台上,双手施禅定印。舟形通身背光,外圈刻火焰纹,内圈圆形头光饰莲瓣纹。衣饰阴刻线条密集而有规律,两腿U字形纹饰排列密集,富有装饰趣味。背光后面上端阴刻歇山顶屋面,脊吻内敛。《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载:“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即刻此建筑为兜率天宫。下刻二菩萨立于莲台上,二菩萨上身袒露,两外臂下垂,两内臂上举,手各持一树枝并刻有斜纹树皮,两枝S形正反交叉,树梢倒垂至两肩。《弥勒上生经》又说:“甚至犯诸禁戒,造众恶业”者,若“闻弥勒菩萨之名字,只要五体投地,诚心忏悔等,也可往生兜率天上。即使不生兜率天上,也可于未来世中,在龙华树下,值遇弥勒。”根据经典和树枝造型,当为龙华树。佛、菩萨形象服饰西域风格明显,古拙概括。右边菩萨束髻,面容清秀,身体健壮;左边菩萨丫髻,面相方正,身体端庄。

佛座左右后三面阴刻铭文:“太和八年四月/廿七日清信仕/张陵保造/(右侧)铜像一区(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上生/天上值/遇弥勒下生人/间侯王长者(背面)……”。据铭文“造铜像一区……值遇弥勒下生人间”。《弥勒上生经》曰:“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己,皆得上生兜率天。”可知,正面造像为弥勒佛。佛光背面有二菩萨。《婆沙论・一百七十七》记载:“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号曰底沙,或曰补沙,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恒俪药(译音慈氏)尔时待佛观二弟子谁先根熟,即如实知慈氏先熟,能寂后熟。复观二仕所化有情,谁根先熟,又如实知释迦所化应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机感相会遇耶。……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无上觉。”这段经文大意是,佛在先世是菩萨,二菩萨都拜底沙佛为师,弥勒聪敏活跃,深受佛之喜爱,欲先下世为娑波世界做佛,后来有观察到释迦沉稳精进,专心修禅。但弥勒喜欢郊游自乐。“便告释迦,吾欲游山,汝可隋去?而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释迦随佛开路,便得其真禅,先下世做人间佛。释迦下世后经过一世磨难后,认为弥勒让人欢乐自在的观点符合人间做佛,最后说他涅盘后有弥勒下世做佛。《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经》云:“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时佛名称弥勒如来。”这类记载在《长阿含经》及后来的《增一阿含经》等经典中有不少扩充和发展。把故事情节编的更合理,人物性格,转世过程,修禅善根,先世身份顺理成章。构成了大乘经典迷了信仰的基础。因此,这尊铜造像碑所反应内容,所选题材,正面结跏趺坐的应为下是人间做佛的慈氏弥勒佛,而佛像背面两菩萨应反映的是释迦、弥勒的先世一同皈依底沙佛门的情景,因为是信仰者崇拜弥勒,故以弥勒与释迦同等身份刻出,并强调了弥勒的正面地位。关于弥勒信仰在民间的流行,如同弥陀、观世音的信仰一样,是佛教通俗传教的内容之一。公元前5、4世纪佛教初创时,信徒称释迦牟尼为“世尊”、“佛”、“如来”、“等正觉”、“无上士”等名号,后来的大部分佛传经典中说释迦在传道时说他有先世师傅即“过去佛”,约公元前4、3世纪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将佛口授的所谓佛经由佛弟子编成《阿含经》,其卷一载有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过去九十一劫出世

尸弃佛―过去三十一劫出世

毗舍婆佛―过去三十一劫出世

拘楼孙佛―贤劫出世

拘那含佛―贤劫出世

迦叶佛―贤劫出世

释迦牟尼佛―贤劫出世

这里的“劫”是指极长的时间概念,“贤劫”是指现在这个久远时期。佛教的“三世三劫”,指过去为“庄严劫”,现在为“贤劫”,未来为“星宿劫”。三界十方,有无数佛。按佛理,父母即为佛,尊佛者将自己过去的七世父母往往称为七佛,“七世父母”,在佛教造像中,通常有其中一种是“家庭血缘关系很强,孝亲祭祖的伦理观念也与佛教信仰相结合,不少造像的直接目的就是我为父母祖先祈福。”七世父母,也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历代帝王维护宗法统治,设庙供奉七代祖先。《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古代宗法制度,以本族直系男性为传承祭祀的唯一主线。把始祖下传直系男子逐代相承分为“昭”、“穆”两辈,区别父子两代,按左昭右穆,规定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共为七庙。在民间,往往是五世共堂,五世以上不再设主位。在祖先堂中一般画五世,三世常见。

在另一种情况下,造像者把过去七世父母按佛的位置来供奉。《婆罗门品》载:“婆罗门以父母两而生,胎清净,乃至七世父祖,亦不排示。于论出生,亦不谤毁。读诵,持真言。”所不同的是佛经中的七世父祖是指一代生一代之恩报。我们以七世父母为以自己承上七代之纪念。故有“造/(弥勒)铜像一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之刻铭。“所生父母”应为现在孝养的父母。“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这时正处于北魏政权繁荣昌盛和佛教迅速发展时期。铭文中“张陵保”无考。综上所述,清水县博物馆藏北魏纪年铜弥勒佛造像,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反应佛经典故准确,铭文格式规范,表达思路清晰,弥勒信仰突出,出土和收藏单位明确,为研究北魏时期天水地域佛教发展,特别是当时当地弥勒信仰风潮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5、清水县介绍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山西南麓,渭河支流牛头河畔,古称上邽,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秦人和秦文化的发祥地,西汉名将赵充国的家乡,享有“轩辕故里”的殊荣,被誉为“轩辕文化之乡”。原***锋为清水亲笔题写了“轩辕故里”。史前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积淀丰厚、独树一帜。境内发现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遗址190余处,出土珍贵文物6000多件。现存鲁公姬造像碑*文物保护单位1处,永清堡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已被确定为“魏晋古城”和“非子封邑”的李崖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1年全国重大文物考古发现第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