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

科普小知识2022-09-27 22:33:33
...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湖北鄂西南武陵山区的宣恩县境内,位于洞庭湖水系湖南沅江第一大支流酉水的发源地与长江中游重要支流清江的分水岭,北与恩施市河溪村交界,东北属宣恩县椿木营乡管辖,东与鹤峰县太平镇接壤,南与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毗连,西与宣恩县长潭河乡和沙道沟镇相连。保护区总面积34550公顷,主要保护以大面积原始珙桐群落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猫科动物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以保存最完好的81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2008年晋升为*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居住着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很多地区居民依然保持着传统古朴的民俗风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中文名称: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湖北宣恩县境内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

占地面积:34550公顷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珙桐、金猫、斑羚、红腹角雉等

1、历史沿革

1990年,为了保护近万亩的天然珙桐林,根据中国国家加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有关决定,湖北宣恩县始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最初为县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宣恩县林业局管理,下设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面积仅为1700余公顷。宣恩县人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组织华中师范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对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进行多次科学考察,初步查明在这里分布有近万亩的原始天然珙桐群落,以及大型猫科动物、林麝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踪迹。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风光

2002年2月,湖北省人民*批准成立了七姊妹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至55173公顷,使该区域内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2005年,宣恩县启动了申报*自然保护区工作。在新一轮科学考察中,于酉水源头的发源地椿木营晒坪发现了810公顷亚高山湿地。并出台了《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椿木营高山湿地保护的通告》。将申报*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调规为34550公顷。

2006年,接受了*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的工作检查。

2007年6月22日,七姊妹山申报*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了*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终评。

2008年元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5号文批准成立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

2、地理环境

地质地貌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属鄂西南山区,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地处武陵山脉余脉是宣恩县的第一高山,总面积150平方千米。因七峰依次排列似传说中的七仙女而得名,其最高烽火烧堡2014.5米,最低处巴山坪1230米,相对海拔734.5米。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

全境地势表现为西北高西南低,最高峰火烧堡为全县最高峰,海拔2014.5米,最低海拔650米。保护区境内由喀斯特地貌发育而成,地貌类型丰富多彩。境内山系主要由七姊妹山、秦家大山和八大公山三个大的山脊绕贡水支流和酉水源头构成。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岩层主要由石英砂页岩、页质层岩、砂质层岩所组成,保水性极差,植被遭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决定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境内有许多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和丰厚的沉积岩石,以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断裂最为发育。有沙坪的小溪沟断裂,出露的地层以志留系和二叠系为主。

水文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有大小河溪30条,总长度144.4公里,河长在10公里以上的有4条。保护区以中部的鸡公界、龙崩山为分水岭,形成宣恩县相对独立的南北两大水系:北部贡水水系流归清江后入长江;南部酉水水系流进湖南省沅江,汇入洞庭湖。

气候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差异。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年均气温15.8℃,无霜期294天,年降雨量1491.3毫米,年日照时数1136.2小时;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年均气温13.7℃,无霜期263天,年降水量1635.3毫米,年日照时数1212.4小时;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年均气温8.9℃,无霜期203天,年降水量1876毫米,年日照时数1519.9小时。

土壤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棕壤、棕壤、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6个土类。其土壤随海拔高度变化而不同,海拔1500米以下的区域为山地黄棕壤,海拔1500米以上的区域属棕壤。其中,黄棕壤、棕壤和黄壤是保护区的主要土壤,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9%、26.8%和12.2%。

3、保护范围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宣恩县境内,范围在东经109°38′30″-109°47′00″、北纬29°39′30″-30°05′15″之间。总面积3455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1560公顷,缓冲区面积11700公顷,实验区面积11290公顷。

东自椿木营乡张家湾主峰起,向南经小窝盔主峰、穿孔子、李老四湾山梁,至木营村河西山脊,再转向东3公里至宣恩县与鹤峰县的县界,再沿县界南下至湘鄂两省省界,经省界与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交界,沿省界南下至海拔1418.2米的土地垭,向西经风车口、桂竹梁,至沙道沟镇红旗坪村兰花洞北面1185米主峰。

西界为向东北经庙湾、垭楠坪、茶树堡、顾家垭,至火烧坪,再向北经大观山、杨家河、核桃湾、周家坝、文家台、茶园北山、五架山、大坪山、芦家界,越过后龙山和大峰尖,至保护区最北面长潭河乡猫子庄村的杉树堡;北界为向东经木林溪至宣恩县与恩施市的交界处,再由县界向东南经桦杆坪西,至保护区东北椿木营乡张家湾海拔1938米的主峰止。

4、保护对象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以大面积原始珙桐群落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大型猫科动物为主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以保存最完好的81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植物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83科752属2027种,分别占湖北省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数的78.88%、51.86%和33.44%,占全国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数的53.82%、23.69%和7.29%;其中,蕨类植物计有24科47属119种,分别占湖北省蕨类植物科、属、种数的58.5%,48.5%和33.7%,*国蕨类植物科、属、种数的35.8%,20.7%和4.1%;种子植物计有159科705属1908种,分别占湖北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数66.0%、48.6%和31.5%,占全国种子植物科、属、种数的45%,22.2%和6.9%。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8科16属20种,被子植物151科689属1888种。


珙桐

保护区地处中国“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核心地带,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共有中国特有种子植物属32属,保护区内有特有植物宣恩牛奶菜(Marsdeniaxuanenensis)和宣恩盆距兰(Gastrochilusxuanensis)等。区内有28种野生植物被列入1999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包括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莼菜、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黄杉、篦子三尖杉、连香树、水青树、花榈木、红豆树、香果树等2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同时,保护区内有29种珍稀植物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上述受国家明文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计41种。

保护区植被生境丰富多彩,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据初步统计,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共有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30个群系,且植被的垂直分布现象明显。海拔1200米以下为保存较为完好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树种为钩栲林、甜槠栲林和木荷林,海拔1200~17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也是保护区植被的主体,基本保存其山地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原貌,其中1200~1500米地段,常绿树种的比例较高;在海拔1500~1700米,落叶树种成分较高。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及小气候的作用,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与落叶阔叶林群落类型常常镶嵌混生。海拔1700~20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坡顶及山脊,群落类型以茅栗、杜鹃为主。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位于椿木营的天花板、落儿坪等地,海拔1650米~1950米之间,呈大斑块状分布,每个斑块面积不等,总面积810公顷。湿地周围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日本落叶松林,为90年代初人工栽种。湿地内物种组成可分为两个群落类型:大理苔草—泥炭藓群落和野灯心草—泥炭藓群落,并伴生有云景杜鹃、湖北海棠等矮灌木。

珙桐(Davidiainvolucrata)是中国特产的珍稀树种,属于单属的珙桐科(Davidiaceae),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珙桐分布极狭,数量日益减少,研究其生态特性是保护这一基因型的重要措施。早在新生代第三纪,世界上许多地方广泛分布着珙桐,经第四纪冰川的摧残,大部分地方珙桐匿迹,只是在中国西南自然环境变化较小的地方还有其踪迹(主要间断性零星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多呈单株零星状分布,但在七姊妹山保存有大面积珙桐群落,其面积约500公顷,大多与红豆杉、鹅掌楸、连香树、水青树等珍稀植物群落呈斑块状混生在一起,尤其七姊妹山珙桐湾分布着200公顷珙桐原生纯林。

动物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陆生脊椎动物有355种,其中两栖类2目8科26种、爬行类3目10科37种、鸟类15目40科225种,哺乳类8目24科67种。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鱼类2目4科24种,昆虫22目177科1312种。


红腹锦鸡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华中与西南地区交汇处,处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是我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古北界相邻,上述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东洋界的种类有192种,属古北界的种类有84种,广布种有79种,所占比例分别为54.08%、23.67%和22.25%,以东洋界物种为主,与保护区属东洋界华中区相一致。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钱豹、华南虎、林麝和金雕共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猫、斑羚、红腹角雉和大鲵等5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Ⅱ、Ⅲ物种共62种,其中附录Ⅰ10种,附录Ⅱ41种,附录Ⅲ11种;保护区内有216种陆生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5、管理机构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属纳入地方财政拨款的正处级公益性事业管理单位,下设椿木营、长潭河、沙坪、雪落寨、龙潭河5个管理站和木营、棕溪、野溪沟等8个保护点。

6、生态地位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属中国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区内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列为中国优先保护领域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对原始珙桐纯林群落、泥炭藓森林沼泽湿地以及华南虎等大型猫科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上一篇:斗牛节

下一篇: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