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岛
团岛,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台西片区西南尽端,胶州湾口东侧,最高点海拔8米,虽称作“岛”,实为一近似三角形的“岬角”。团岛原为若干近岸岛礁,中部最大的古称“坦岛”。19世纪末青岛建制后,为减少航行船只事故,将其连同周边的岛礁填平并与大陆相连,改称“团岛”。西南岔的岛礁旧名“游内山”,上有游内山灯塔和团岛炮台;东南岔的岛礁旧名“下安山”,面积较小。2010年游内山东侧进行了填海,面积扩大近一倍;2012年,继续向东填海并与下安山相连,使团岛的形状由原来的人字形变为近似三角形。团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青岛最早设立炮台的地方之一,清朝、德日租借统治期间及民国大陆时期,都作为扼守胶州湾的军事要地。时至今日,团岛一直有解放军海军部队驻守。
1、基本内容
团岛海滩
然而,尽管筑有炮兵阵地,团岛却并无战事。在1914年冬天的日德激战中,团岛外海因为布了雷,日军军舰无法靠近,所以没有出现直接交火的场面。11月7日早上7点10分,日军左翼攻击集团第46联队第二大队的第六中队从陆路越过汇泉广场,沿海岸线直插团岛。8点30分左右,日军士兵到达团岛要塞。期间,尽管发生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但因驻守团岛的德军已接到停止作战的命令,很快就向日军缴械了。后来人们知道,整个日德青岛争夺战,团岛炮台是最后一个陷落的德军要塞。
日德战事之后,日本占领军在团岛设立了一个无线电电台,从现在仍清晰可寻的部分电台建筑遗迹看,这个规模不大的机构,所起到的作用应不可小松。无线电台和更大规模的水上飞机场的出现,完善了这个区域的军事功能,也进一步强化了团岛的神秘色彩。
实际上,在团岛过去式的地理链接上,沿海岸线从南向北,今天可考的各种设施大致是这样排列的:航海灯塔、水上飞机场、临时刑场、炮台、电报房、粪便和垃圾处理场。从灯塔到垃圾处理场,步行需要20分钟。在这些设施中间,粪便和垃圾处理场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青岛团岛
在团岛进行垃圾处理,应该是最早的城市规划设计的。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被铁路分割的团岛远离市区,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团岛西南,1906年设置的总督府屠宰场(今观城路65号)和临时检疫所(今嘉祥路3号),也是出于同样的卫生考虑。最早,城区的粪便清除办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到团岛集中。从1902年开始,由警方具体管理的垃圾及粪便清除工作,已经由一家欧洲企业经手进行。*方面认为,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警方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创造了由私人清扫机构进行严格检查的可能性”。
团岛的粪便和垃圾处理,一直持续了下来。有相当一段时间,团岛三路最西北的处理场,在后海的海边建有一个大粪池,收集起来的粪便倒进去,再定期用木帆船贩运到海西。根据回忆,这个用石头堆砌的大粪池设有进出口,东边的进口高,西边的出口低,以方便倒入和输出。海平面之上的输出口是个大阀门,贩运的木帆船靠上来,打开阀门,粪池的粪便依靠自身压力就可以流入帆船。
2、海滩刑场
在团岛,关于海滩刑场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着名工运领袖李慰农和报人胡信之的被行刑。1925年7月29日凌晨,他们两人在这里被秘密处决。据说,当年刑场关押犯人的地下水牢如今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