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黄河站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0:25:46
...

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

中文名:中国北极黄河站

外文名:ThenorththeYellowRiverstationChina

地理位置:北纬78°55′、东经11°56′

成立时间:2004年7月28日

面积:约500平方米

美誉: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

1、时代背景


黄河站

神秘的南极和北极,天寒地冻,冰雪皑皑,深深地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蓝色星球。自古以来,地球两极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继探险时代之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两极建立了众多科学考察站。这些探险和考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中国是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的后来者。从20个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分别在南极大陆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南极考察一步步从大陆边缘深入内陆。

北极也在近年走进中国人的视野。1999年和2003年,中国*组织了两次“雪龙号”船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在世界极地考察事务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与其它主要极地考察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北极,中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立足点,缺乏长期研究的能力。

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转向北方。地处北纬78度55分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二三百年前起,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重镇。群岛上的新奥尔松,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点的出发地之一。16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里;之后,无数北极探险家都曾踏足这里;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挪威人、意大利人先后从这里驾驶飞机或飞艇飞跃北极点。

2004年,中国北极黄河站终于建成。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国家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

2、选址取名

2002年9月由国家海洋局组团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地区进行了建站的前期选址调研工作,根据中国1925年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和专家的论证,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址选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

2003年6月18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与挪威王湾公司签署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租赁改造协议。同年9月底考察站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北极考察站投入试运行,有三名科学家在站上进行了冬季的极光观测工作。北极考察站为一栋两层楼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有会议室、办公室、通讯室、18间宿舍和4间实验室。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于2004年正式投入运行。第一批考察队员11人于2004年7月底赴北极科学考察站,开展涉及气象、生物、环境监测、空间物理、测绘、冰川等领域的10个项目的考察工作。2004年7月,国家海洋局正式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定名为黄河站,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同志率团赴挪出席了7月28日黄河站正式运行的开幕式。

3、建站历程

1999年,中国完成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已经具备北冰洋考察能力。但是我们在北极仍然没有立脚点,还不能称为极地考察大国。因此,在北极建设中国自己的科学考察站被国家海洋局提上工作议程。

北极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区域,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将为我国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支撑平台,为开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日—地能量传输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提高我国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与南极洲不同,北极不是大陆,其核心区域是被冰雪覆盖的北冰洋,在漂浮的海冰上并不适合建立常年有人值守的考察站。而北冰洋周围的陆地,包括所有的岛屿早已被环北极国家并入了版图。但是,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机遇。

1925年8月14日生效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规定,缔约国在“承认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拥有完全主权”的前提下,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的捕鱼、狩猎权和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动的权利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我国作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拥有条约中规定的包括科学考察在内的相应权利,这使我国在挪威该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具有了法律依据。该地区已有7个国家建有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北极国家在冷战以后建立的。

2001年,国家海洋局会同中编办、外交部、国家计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3个部委局,拟订了建设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的方案,2002年5月通过项目评估。2002年9月,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代表团访问挪威,同挪威*主管部门进行磋商,提出计划在挪威所属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学考察站,并获得了挪威*的欢迎。代表团还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写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总体方案》。2002年12月28日,国家计委办公厅批复,同意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的立项。

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和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考察,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址选择在该群岛的新奥尔松。这里由于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被科学家们视为天然实验室,当地除了后勤管理和科考人员外没有其他常住居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很小。而且由于实行电波管制,当地的电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小。同时,新奥尔松集中了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多国的科学考察站,便于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业实验条件和观测数据资料。考察站由我方提出设计要求,由挪威王湾公司负责将一原有建筑按照我方案改造。

改造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至2003年夏季主体工作已经完成。中国的北极考察站开始进行科研仪器的安装调试,部分人员开始进驻并试运行。

新奥尔松配有考察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生活方面,当地不允许各国考察站单独生火做饭,考察站内设有简单的厨房小家电以及一些住宿和娱乐设施;在通信方面,当地有商业化的电信系统,远程通信可以依赖这些系统,需要配备近距离通信设备和特殊的通信设备;在交通工具方面,需要配备经常使用的小型交通工具;在野外考察方面,需要配备防止受北极熊攻击的专用武器以及小型发电机和帐篷等。

考察站已经基本建成,该有个好听的名字。2004年1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即将建成,委托新浪网面向全国征集站名。经过筛选和评审,由国家海洋局确定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定名为“中国北极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主席胡*发来贺信,代表党*、国务院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不惧艰险、立志造福于人类的我国极地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希望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能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前往中国北极黄河站举行了揭牌仪式,并任命我为首任黄河站站长。此前,我已同11名考察队员于7月20日提前赴站,计划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北极考察工作。

中国的北极考察站主体建筑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黄河站与其他国家的科学考察站一样,依托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维持运转。

黄河站建站至今,已经开展了5个年度的考察工作。我国科学家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了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与研究。

在北极的国际事务中,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的第16个成员国;2005年被接纳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第8个正式成员;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

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完成了南、北两极考察站的初步战略布局,极地考察大国的态势已经基本显现。黄河站将成为在北极地区跨学科的、功能完善的、开放式的综合考察研究基地,开展科学考察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国家权益。

4、站所设施

站房是座二层小楼

中国北极站所“驻扎”的站房,是一座斜坡顶的二层独栋小楼。这座小楼建于上世纪40年代,是混凝土结构,非常坚固,它原为挪威王湾公司的宿舍楼,中国方面向王湾公司租用了这座楼房。去年9月改造工程完成后至今,这个准科考站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

科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中国北极站的二层小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

小楼的顶部有五个小“阁楼”,那是北极科学考察中重要的设施——光学观测平台。透过透明的“阁楼”顶部,科学家坐在屋里就可以获得空间物理、极光等观测的数据。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北极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屋内装备有三个三波段极光全天空CCD成像仪。

除了观测平台,科考站内还建有多个实验室,既有没有上下水设备的干实验室,又有具备上下水设备的湿实验室,以用于不同类型的实验。科考采集的样品,无论是来自海洋,还是来自陆地,都可以在站内进行实验研究。

中国北极站共有18间宿舍,队员每人一间。当地不允许各国考察站单独生火做饭,但允许考察站自备简单厨房小家电。据杨惠根介绍,当地后勤公司提供的三餐全是西餐,如何解决中国科考人员的中餐问题,目前正在探讨。在北极站试运行期间,杨惠根曾在站里用小家电做过几次中餐,虽然无非是米饭炒菜,手艺也一般,但大家还是吃得很香。

多了一个“看天”窗口

对于监测外层空间来说,两极地区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窗口。中国北极科考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使我国又多了一个“看天”的窗口,这为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北极建站后,中国科学家还将建立中国北极卫星常年观测站。北极卫星观测跟踪站将与我国的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卫星观测跟踪站连在一起,成为我国卫星观测定轨和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对我国自己发射的低轨卫星的精密定轨定位精度,而且还将摆脱他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我国的制约。

此外,北极科考还将为我国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提供条件。

上一篇:勾栏

下一篇:光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