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博物馆
大云寺博物馆位于西王母文化发源地、陕甘宁交通枢纽——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中文名称:大云寺博物馆
类别:历史类
地点: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馆藏精品:舍利子
1、馆藏文物
14粒舍利子有5层包装。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县文化馆张映文写了出土报告:地宫有门,门拱是石质半圆形的,正面线刻祥云围绕宝器,两飞天临空翱翔。门拱由两根四棱形石柱支撑在石门槛上。柱的正面和内侧面线刻护法神。地宫内存放有一具半米见方的石函,函盖是覆斗形,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铭文。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样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练系在匣上,尚可开启。铜匣内是一具长方体银椁,比匣略小,盖为瓦形,周围还有一周低矮的小栏杆,椁身两侧各有一对并列的小环。匣、椁的表面都是细工雕刻的素文缠身忍冬花,银椁内才是金棺。金棺的样子与银椁相同,比椁稍小,周身是金页贴成的莲花图案,花中镶有各色宝石,正中与侧面均嵌有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内盛一很小的球形细颈琉璃瓶,内含白色晶体14粒,即“舍利子”。
石函底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将泾川金银棺作为1964年全国考古方面的一件大事记载,精印了彩色塔基版面。《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一书的《甘肃文物五十年大事记》称泾川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安放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
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世界之宝与考古学伟人在甘肃省博物馆见面了,郭老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并指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因为石函上的铭文道清了这一国宝的出处和时间)。泾川大云寺比陕西扶风法门寺整整早发现了23年。
2、发展历史
1402年前的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杨坚以印度的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阿育王所建的84000塔,是在同一日修起的,于是,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在隋文帝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入石函)。
大云寺博物馆
当时的泾州属长安门户,京畿之地,14粒舍利于公元601年10月由高僧送到泾川,在大兴国寺建地宫,置函,供养。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选在在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立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
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巧合,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镌刻清楚朝代地点数量,入砖筑地宫,建塔立寺。
3、发掘历史
惊世发现
一座1400年前的舍利石函,一套1300年前的金银棺椁,14粒来自古印度的佛祖舍利,只是因几个农民平整土地时随意的一铁锹,便铲出的一个惊世发现。由此,轰动了当时的佛教考古界。
舍利塔
1964年12月,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的村民们,在村庄附近的河川地里平整土地。这个地方过去叫官背后,东面是古泾州城州署和隍庙遗址,西南面叫营里,东南面叫仓里。早年这儿有一座寺庙,后来寺庙坍塌了,地中间只剩下一堆废弃的断垣残壁和瓦砾砖石。
村民乔碎成在铲除瓦砾时,用力过猛,铁锨一下子竟伸了进去,再一看,原来是一个洞口。洞里黑乎乎的,像是一座墓室,他趴在洞口仔细瞅时,里面似乎还有东西,就喊了起来:“哎呀,我挖出古墓了!”
大家七手八脚把洞口挖得大了一点儿,这时出现一个石头门框,上面刻着花儿,朝里面细细瞅了好大一阵,里面像是有一个石斗样的东西,大小就跟装粮食的木斗差不多。村民乔兆福钻进了地洞,洞内冷如冰窖,借着洞口的亮光,他看见洞壁上绘有图画,那只石斗在正中间放置着,能挪动,但抱不起来。他把石斗挪到洞口,喊道:“宝物出来了,帮一把!”村民乔正云忙爬进洞口,两人一前一后把石斗弄了出来。
太阳光下,人们这才看清,原来不是什么石斗,而是一个石函。石函上刻有花纹和铭文,揭开函盖,里面竟有一口鎏金铜匣,铜匣下面还压着一枚鎏金铜钥匙。“匣子里一定有珍宝,不能乱动!”乔万福说完,抱起石函,和村民们一起回到村里,当即把石函放在大队部,随后便派人向县文化馆作了汇报。
神秘佛祖舍利
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达后,开始对石函进行仔细清理。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长50.5厘米,宽49.5厘米,高42.5厘米。顶上正中刻一方框,框内刻着:“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字,阳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周围镌刻着缠枝西番莲,整齐规律,刻工精细。函身四周刻有铭文,铭末有建塔官员和僧众的姓名,纪年为“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金棺银椁
拿起鎏金铜钥匙,一层一层轻轻开启。首先揭开鎏金铜匣,鎏金铜匣内为银椁,银椁内为金棺,金棺内琉璃瓶下衬有两块古铜色织锦垫,垫座及四周贴以丝绸制作的五瓣梅式的小花朵,花的周围又描以金叶。两垫之上放着一块贴有丝绸的檀香木。琉璃瓶放在棺内前部,中间有一织锦缎做成的小方屏与另一端隔开。琉璃瓶白色透明,长颈,圆腹,平底形,瓶高2.6厘米,腹部直径2.1厘米,口径0.5厘米。内装白色晶体佛祖舍利14粒。舍利形如米粒,质似珍珠。瓶上盖一古铜色丝织小帕,丝帕上贴以金箔组成的花枝,花纹雅致,精巧华贵。
舍利光辉
泾川大云寺地宫佛祖舍利和金银棺被发现后,正赶上“*”开始,这一发现随即被政治运动的滚滚洪流所淹没。虽然40年来作为国宝级文物,多次飘洋过海,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可惜这批惊世国宝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介绍,事实上,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比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的发现整整晚了23年。据他介绍,公元601年,60岁的隋文帝杨坚颁下诏令,要在全国30个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舍利。于是,时称泾州大兴国寺的泾川大云寺,便兴建了供养14粒舍利的舍利塔和地宫。武则天登基称帝后,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兴建了泾州大云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硫璃瓶盛装后依次放入鎏金铜匣、金银棺椁之中,最后再将其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4、年代大事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舍利塔。泾州(泾川旧称)大兴国寺兴建。14枚舍利被高僧送往泾州,在大兴国寺兴建舍利塔和地宫。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诸州兴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大云寺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兴建,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和舍利取出,请了当时制作金银器工艺水平最高的工匠,选择当时最珍贵的珠玉宝石,做成鎏金铜匣和金棺银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694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泾州大云寺毁于洪水。
◆公元1964年,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整地时发现唐塔地宫和以上国宝。
◆公元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公元2004年,大云寺佛舍利套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
◆公元2004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第5版《观察纪事》专刊发表了甘肃日报社记者许维采写的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
◆公元2005年4月26日至6月1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的文明——世纪国宝展Ⅱ”展览会上,神秘舍利首次在国内公开展示,每人限时30秒。
◆公元2005年6月13日、14日,央视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
◆公元2007年4月,泾川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工程启动。
◆公元2007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题写馆名。
◆公元2007年8月,大云寺博物馆舍利塔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12月,博物馆大门、钟鼓楼、碑亭工程正式开工。
◆公元2007年至今,《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光明网》、《凤凰卫视》等千余家媒体竞相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5、重修简史
修旧如旧
自从《甘肃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及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作出重要批示后,*电视台播出了专题片《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并在其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大云寺佛舍利套函》上、下集。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此后,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和佛舍利等国宝级文物多次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展出。2004年6月,又同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铜奔马仪仗群俑等12件(组)国宝一起远赴美国,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
媒体的大力宣传和省市领导的殷殷关切,为泾川大云寺遗产重获新生赢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泾川县委、县*决定按照“*引导、多元投资、分期实施、分步推进”的思路,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修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
大云寺地上高耸的塔寺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消逝了,但隋唐两代修筑的佛塔地宫遗址还在,美轮美奂的金银棺椁和至尊至贵的佛祖骨舍利还在,特别是大量历史书中都对大云寺有详细记载。为尊重历史,重现大云寺遗产昔日的盛况和风采,泾川县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如何修复大云寺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论证。多次征求宗教界、文化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就整体建筑风格、布局等反复论证、修改完善。聘请山西省亨瑞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主体建筑设计,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完成了大云寺景区建设详规。在舍利塔设计上,邀请省内外钢结构及仿古建筑方面的权威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优化方案,完善设计,力求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确保设计合理,结构安全,节约资金。最后形成的规划方案得到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同意。
根据建设规划,大云寺博物馆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总体规划设计为仿唐建筑风格。概算投资约3亿元。中心区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佛骨舍利塔、钟楼、鼓楼、东西碑亭及接待管理服务中心等。服务区和景区广场占地264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共分三期建设完成。
一期工程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08年5月竣工。建成了舍利塔、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配套实施了绿化、亮化及给排水工程。二期工程于2010年5月竣工,建成了接待、管理、服务三个中心及门前广场,配套完成了影壁、景区围墙及绿化、亮化、给排水等工程。目前,大云寺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成为迄今甘肃最大的仿唐建筑群。
艺术传承
如今,仿唐式建筑的大云寺博物馆,已表现出了其显著的特色: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举架平缓,出檐深远,用材硕大,色调古朴,庄重典雅。本工程建筑群基本沿袭唐代建筑风格,前后逐层升高,中、东、西三路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中轴线基本对称,以唐代礼制进行总体布局,所有建筑都参考唐代规范做法。舍利方塔建筑设计举架平缓显得非常稳重,大部分建筑采用较大的出檐,有的出檐达到五六米,飘逸、灵动、大气,充分体现隋唐建筑的独特风格。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两次视察大云寺博物馆建设情况,对大云寺博物馆建设、开发、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平凉市的领导在博物馆论证、规划、建设过程中多次深入实地检查指导,督促工程建设,给予各方面帮助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的顺利建设。为按期完工,县上多方筹资,全力调度建设物资供应。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周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分管领导蹲点督办,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舍利塔主体建成后经受住了“5·12”大地震的考验,经各方面专家检测,舍利塔未受丝毫影响。
大云寺舍利塔
为进一步丰富大云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2008年初,泾川县还与中国楹联学会联合举办“甘肃泾川大云寺博物馆海内外征联”活动,共征集相关楹联4420幅,匾额3864条,并进行了评奖。获奖和入编的作品意境深邃,文辞优美,特色鲜明,极具艺术感染力。长期研究泾川文化遗产的泾川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出版了《圣地泾川》丛书,对大云寺和西王母文化进行详解。
现如今,泾川大云寺博物总占地364亩,分为中心区、服务区和景区广场三部分。中心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主展馆、舍利塔、附展厅、大门、钟楼、鼓楼、东西碑亭;服务区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主要建设接待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景区广场占地292亩,主要建设迎宾广场、佛文化街、商业街、景区道路等。其中舍利塔工程完成投资3800万元,主体设计为7层钢架结构,建筑面积5489平方米,塔高95米,采用四角方塔的建筑形式,实现了钢结构与古建筑的完美结合,工程设计新颖、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国内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