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0:47:38
...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1、图书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三毛一生短暂,但经历不凡。在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辍学的她一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一九七四年,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返台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三毛集》以三毛的生命历程为主题,分为五卷:《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及《万水千山走遍》。

本卷《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哑奴》,出自*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骆驼》;《寂地》,出自*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温柔的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2、作者简介


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平,*著名作家,三毛英文名叫ECHO;

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

1981年回到*,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在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病房卫生间里,三毛用丝袜上吊自杀,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终年48岁。

3、图书目录


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哑奴

哭泣的骆驼

附录

回乡小笺

尘缘

书信(撒哈拉·*)

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八日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一九七四年五月二十日

一九七四年十月十一日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一日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一九七五年二月十日

4、内容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撒哈拉的故事。

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5、佳句摘抄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6、创作背景


三毛与荷西

三毛在外留学、工作,于1970年回到*,受张其昀先生之聘请,在文大德学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回到西班牙。

在1973年,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很多情感真挚的作品,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并受到时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三毛开始把她的作品集结出书。她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

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7、作品鉴赏

创作中的语言艺术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语言是具有三毛特色的。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她能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写作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其行为动作进行白描,或用精炼的对话来还原场景,以她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是在与三毛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好似在听朋友讲述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时而无羁的快乐,令人如入其境。

《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三毛用了一个“伸”这个很有意味的动词,强化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接下来一个“好”单独成句,使舒缓的语调改变了节奏,与灵感突发的感觉相得益彰。随后她对装扮自己的动作做了弱化处理,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它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上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这段描写除了简单的动作”找、戴、拿、别“以外,如果没有前面她交代的是一次结婚外,这与周末出游又有什么不同呢?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这也很容易看出她的个性。

该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求深刻,这就是很多人思考的,为什么朴素通俗的词汇在她的笔下就可以如此闪烁着光芒。三毛用语讲求浅显,该书中很难找到生冷怪癖的字眼和拖沓繁长的句子,用词简单,尽显优雅的色彩。这里所谓的“色彩”,就是三毛独有的个性魅力,这使她的语言脱离肤浅,上升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方式。三毛透过《撒哈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是一段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历程。

修辞分析

《撒哈拉的故事》散文集里面的每篇散文的开头几乎都有一个语言环境限定了整篇文章的语调、环境、氛围。在这样的限定下,散文的语言表达就受到了一定限制。比如说《素人渔夫》这篇描写的是三毛和丈夫荷西在经济周转不灵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计,自己下海捕鱼买鱼的事情,这也是夫妻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些幽默风趣之处的再现。在这样的环境的限定下,整篇散文这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夫妻的对话展开的,只能采用一种平和、轻快、率性浪漫的表达方式。再如《哭泣的骆驼》,整体上都是一种极度悲凉的氛围,这里就不能适用一种明快、欢乐的表达方式,否则就与整篇文章的基调不适应,三毛在此就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达手段,通过对周围景物的一种凄凉感的细致描绘,烘托了游击队领袖巴西里被自己人出卖,他的妻子沙伊达,那个受过高度文明教育的可爱的沙漠女子,却被诬蔑说她出卖了她自己的丈夫而被欺凌至死的一种无限悲凉。

上一篇:杰瑞

下一篇:沙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