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不二寺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1:00:03
...

不二寺,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首邑西路74号。不二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现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不二寺作为金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景点简介

不二寺,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由于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1989年将大雄宝殿迁至县城首邑西路74号。不二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现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单檐悬山顶,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


不二寺一景

殿内释迦牟尼、弟子、菩萨等明代泥塑9尊,保存完好,其下佛台砖雕精美;两侧山墙存壁画80平方米。现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敕赐不二禅院碑一通。院内存塔两座,一为六角六面三层十一节石雕塔,高3.8米;另为八角五级砖塔,高6米。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寺名由来

寺名“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因该寺为佛教中的禅宗派别,故又称不二禅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曲县城首邑西路74号。原位于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1989年将大殿迁现址。不二寺大殿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现存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筑。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悬山顶,出檐有廊,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拱七朵。殿内存释迦牟尼、弟子、菩萨等明代泥塑9尊,保存完好;两侧山墙存壁画80平米。

3、寺庙布局


不二寺一景

现存大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正方形,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檐柱四根,斗拱七朵,俗称“隐刻斗拱”,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仅此一例。殿内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等九尊塑像保存完好,彩塑艺术继承了唐代的艺术风格。东西山墙壁画80平方米,为明代艺术手法。大殿西侧存有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石塔一座。另存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乾隆岁次辛酉(公元1741年)石碑各一通。

4、史料记载

据现存碑刻记载,不二寺除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寺西南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八角五层密檐砖塔和建于明代的石塔、石幢等。寺内外遍植枣树和榆树,林木阴翳,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不二寺砖塔

据1724年(清雍正二年)碑文记载,寺“创自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太原市已知的除晋祠圣母殿(北宋天圣元年,即1023年)和献殿(金大定八年,即1168年)外的第三座古老建筑。

但在1986年迁建时拆出梁架题记,有“大汉乾祐九年,都维那宋会、徐德经建”字样。大汉(即北汉)乾祐九年,即公元956年,据此,则这一建筑又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不过在宋初遭毁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维修,但依然保持了金元时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5、寺庙保护

寺院由于长期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仅存正殿和两座墓塔孤立于农田中。经现场考察,正殿残破严重,殿顶塌陷漏雨,正脊、垂脊已不完整,前檐、飞檐已毁,檐椽头腐烂,地基不同程度下陷,墙体分裂,木构件倾斜,直接威胁着殿内的塑像和壁画。东侧3米处又是一条百米深的沟壑,时刻有倒向沟间的危险。

为抢救这一古迹,1986年起有关部门对它作了实测和搬迁设计方案以及新址征地等事宜,1987年将正殿迁入阳曲县城西南、大运公路东侧,安置在占地10亩的新址中轴线后部,周以围墙圈起,并以此为主,筹建阳曲县博物馆。

6、艺术价值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

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稳定性。前檐设廊,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梁枋结构全部采用大斗、令拱和短替,殿内不设天花板。


不二寺木刻

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佛殿

匠师们根据佛殿的有限空间,巧妙地把彩塑、壁画与佛台、山墙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了佛的三个世界的整体。塑像是裟婆世界的华严三圣,所以此殿也叫三圣殿。主尊释迦牟尼佛,高4.5米,为诸像的核心。左迦叶尊者,右阿弥陀尊者,仪态各异,慈祥庄严。两侧胁侍菩萨左普贤、右文殊,相对微侧,视线各向主尊,戴花冠,披罗巾,佩璎珞,着裙裤,婀娜多姿,飘逸洒脱。座下的白象、狮子,秉性虽不同,却和谐自然。墙侧为金刚塑像,虎背熊腰,全身披挂,在祥和恬静的佛像中,显现出一股威严之气。侍女塑像,肌肤丰润,面带苦笑,上身右倾,臀部左扭,裸露的上身满佩璎珞珠玑,左肩斜披红色胸带,掩盖了丰满的胸部;右肩绿色飘带随右手下垂后翻到左侧垂至足下;一条腰间丝巾,缠在裸露的腹下,勒出条条腹肌,与贯穿上下的飘带配合,起着静中求动的效果。


不二寺一景

壁画

殿内东西山墙上绘有壁画,每壁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以云层既相分隔,又相衔接,使整个画面达到和谐统一。上层绘彩云间的“飞天”,表示佛国的天堂情景。东墙中层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上有华盖、头光,合称“东方三圣”。西墙中层绘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左右为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下层绘金刚、罗汉,突出世俗化的特征,最为精彩。东墙下层,是佛的护卫神,称“十二药叉大将”,代表八万四千药叉,表示除八万四千烦恼,成八万四千菩提。在构图上分左右两组,每组六神,中间安插了一组狮子舞以娱神。西壁下层则绘十六罗汉,分为二组,每组八尊(北侧八尊系清代补塑)。中间稍低部位绘一组长卷《礼佛图》,表现了一位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在宫人们的执炉、点香等活动中,为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佛前进行礼佛活动的情景,与东墙的《乐神图》相呼应。

7、获得荣誉

2006年5月25日,不二寺作为金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