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2:35:58
...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原名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创办于1996年,这家书店与北京读者相伴20年,不仅是一家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综合书店,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中文名称: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l:创立时间:1996年

l:全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分店数量:3家

l:书店属性:24小时书店

1、书店起源

源自1932

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三联韬奋书店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书店,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前身——生活书店就已经是知识分子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


北京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由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辈、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以“促进大众文化”为己任,以极大的热忱关注国计民生,是当时中国出版行业的先进代表。“前店后厂”是生活书店的经营方式,在出版图书的同时,生活书店先后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开设了50多家分支门市。

1948年,生活书店与同样有影响的两家进步出版机构——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1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

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后,三联书店成为一家以出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图书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秉持着当年邹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办店宗旨,三联书店一直不忘恢复开办书店的传统,但苦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能先后在南竹竿胡同和崔府夹道两处维持着一个小小的读者服务部。

1996年,三联书店终于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时代,在东城区美术馆东街建起业务楼,地处王府井金街北端,毗邻隆福寺和中国美术馆。在业务楼工程接近竣工之际,三联书店决定腾出一层、二层和地下一层,共计2000平方米的面积开书店,全社员工在楼中剩下的有限空间里办公。

2、书店创立

创于1996

竭诚为读者服务

1996年4月5日,三联书店店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同意创办书店,并向新闻出版署提交了《关于与香港三联书店合作建立书店的请示报告》,拟在业务楼设一大型书店:韬奋图书中心。1996年9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和香港三联书店合资开办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正式开业,这是一个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体,兼及音像制品、文化用品销售,辅以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并附设咖啡厅。


汉口交通路生活书店摄于1938年

当时的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停业扩建,而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要到1998年5月才开业。偌大的北京,一时间没有了像样的大书店。

此时新建的韬奋图书中心,营业面积2000平米,共有三个楼面,有可供读者选购的图书6万余种,音像制品500余种,及多种类文化用品。图书品种均精心选自全国500余家出版社,保证书种的高品位和高质量。中心定位于服务中等文化水准以上的读者,保持了与其他书店的差异。图书中心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包括三联书店在内的出版社的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图书中心的爱乐唱片厅更是京城经典音乐发烧友常聚之地。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对于北京的意义,不仅仅是填补了一个大图书卖场的空白,它更是这个城市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成为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交流的重镇。书店通过举行新书首发式、展览、签名售书、学术讨论会、音乐茶座、讲座沙龙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各地读者慕名而来,书店秉承着韬奋先生“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努力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全面、舒适的精神文化园地。

开业的最初十余年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累计销售图书期刊近两亿元。

3、书店改制

改制2009

互联网时代的突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对传统书业的冲击、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外实体书店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也无可避免地一度陷入困境。

2009年起,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三联书店对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着手改制。

2010年2月中旬,在三联书店与香港三联的积极沟通和协商下,双方达成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揽子方案,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书》。

2010年4月19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批复同意三联书店注销现有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成立了三联书店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时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翟德芳对书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努力拓展销售渠道:开通了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网店,采取一定方式的优惠售书、售刊,为三联图书增加了一个新的营销平台。书店还加强了馆配和团购业务,同北大、清华等学校的图书馆合作,到校园优惠售书。另外还进行企业团购,以自己的选书眼光,帮助机构的图书馆加强书种建设。改进图书陈列方式,在保持图书品种的前提下压缩经营空间:地上一层为潮流书店,主要经营日常图书、排行榜图书、杂志、CD及玩具文具等,并开设了创意产品区;地下一层为文化学术区域,在核心区增加港台版图书。腾出来的二楼六百多平方米出租给北京著名品牌雕刻时光咖啡厅经营,通过在书店和咖啡厅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强化了固有的文化气息,达到了招揽人气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转制措施,图书中心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店名也改为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在2010年9月26日举行了改制揭牌仪式。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书店已再度焕发生机和活力。

4、书店升级

升级2014

24小时书店与城市文化空间

“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

——2014年4月22日,*总理写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这封信,成为“世界读书日”当天最大的新闻,进而引发了人们持续的热烈讨论。

24小时书店,是许多爱书人心中的梦想,但图书业界对此一直态度暧昧。一方面认为开办24小时书店是满足读者需求,有利文化发展、推动全民阅读的好事;另一方面又因为成本太高、经营困难等原因,鲜有试水者。


书店台阶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发布开启24小时试运营消息时,人们在纷纷为“不打烊”书店点赞的同时,也有疑问——在行业普遍不算景气的当下,实体书店维持原有日间运营已显捉襟见肘,再推出夜间书店服务,既需勇气更需实力,三联韬奋书店的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底气首先是来自三联书店八十年来始终秉承的办店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在他看来,社会发展至今已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点,人们不再按照统一的时间上下班,出现了许多*职业者,“昼伏夜出”的人增多,咖啡馆、酒吧、影院、夜总会、夜店吸引着喜欢夜生活的人们,而爱书的读者也需要一家不打烊的“深夜书房”。要不断发现和满足读者的阅读文化需求,这是三联韬奋书店升级24小时书店最初的动力。

此外,国家的利好政策和资金,给了书店支持。“提倡全民阅读”被写进*工作报告,而在2013年12月,国家免除了书店13%的增值税。三联韬奋书店还在2013年获得了来自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条件具备,又有*的支持,三联韬奋书店积极地响应了*的号召。

2014年,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8%,利润同比增长111%,如果从4月8日24小时书店试运营日算起,同比盈利则增长了130%。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更让人振奋的是书店社会效益的提升;24小时书店为全民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2014书店全年共接待读者28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68%;同时,书店与各方合作共举办各类阅读沙龙活动81场次,利用多种形式助推和引导全民阅读活动。

一年后,2015年的的世界读书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在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又开了一家900平米的24小时分店。目前这两家24小时书店运营良好。

2016年,三联韬奋书店应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之邀,在政务服务中心一层再开一家300平米的分店。

对于书店的发展,现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充满信心,并表示还将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三联韬奋书店分店。“我们是在响应*‘推进全民阅读’的号召这个高度上来看待书店经营的。当然,在‘全民阅读’这个宏大事业里,我们能做的很有限,需要*和社会各界的继续支持。24小时不打烊、引进文创产品、多元化经营、扩大规模——这些都是我们所做的尝试,目前来看是成功的。但是,实体书店如何生存并参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是需要整个行业和社会各界一起来努力、来探索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期待读者的理解认同和更多的参与,全民阅读归根到底需要全民参与。”路英勇总经理如是说。

5、店铺介绍

分店名称:海淀分店

开业时间: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分店地址:清华同方科技广场D座一层

分店名称:政务中心店

分店地址:丰台区六里桥西南角

开业时间: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启动时间:2015年11月9日

营业面积:300平米

主店名称:美术馆店

店铺地址: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开业时间:1996年

6、名人评价

书店印象

杨绛先生在2004年一篇题为《不官不商,有书香》的文章中回忆了早年她和钱锺书先生在生活书店的愉快经历,她在文中说道:“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已故学者陈乐民先生曾回忆当时的情景:“三联本没有自己的楼,买三联的书,要到南小街一个叫‘竹竿胡同’的临时售书点。街名‘竹竿’,足见其窄小了。”(陈乐民《三联印象》,2008年)

即便是这窄小胡同里的小门市,也滋养了当年众多的读书人,成为他们美好的阅读记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当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在他的回忆中,当时的三联读者服务部,已是开架售书,在那狭小但是静谧的斗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佩戴着各种校徽的大学生在此站着浏览,或是蹲着检阅书架下部,生怕漏掉了哪本值得买走的好书。”(秋禾《那位于朝内大街166号的“读者服务部”》,2008年)

“正因为有生活书店这样的传统,三联想开的书店,始终是不同于一般的书店,它更像是一个文化场所,一个传播新锐思想,丰富和提高大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场所。”三联韬奋书店前总经理杨进如是说。

创立之初

对于当年初办书店时的经营理念,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是这样说的:“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有实力,讲服务,重信誉。……把书店门市营造成幽雅、明亮、温馨的环境氛围,给读者以舒适、宁静、美好的印象,可以潜心看书,听听音乐……我们开创的新型的传统书店,必须不断求新,求实,求发展,以图书为中心,兼营专业期刊、音像制品、CD、文具用品、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小型展览、小咖啡廊等,这是国际书业管理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满足现代文化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综合要求。我们还计划在书店举行文化活动,以书会友,以文会友。……把书店办成多功能、多元化的文化中心。”(延华《董秀玉纵谈北京三联书店经营新模式》,《出版参考》1997第1期)

“如今我已很少逛书店了。偶然访书,还是愿意到三联书店去。走进大厅,依然会看到楼梯两边的台阶上,坐满了静读的少男少女,我立刻有一种兴奋感。我多么羡慕这些爱书的青年朋友。这是三联的一景。无疑的,这会给书店的管理带来一点麻烦,可书店对他们从不怒目相视,或加以干涉。我想,若是韬奋先生在,他亦会欣然一笑吧。”

——姜德明《难忘三联》,2008年

“这座楼比起如今的豪华‘写字楼’来,还是寒酸了点儿,不过读书人在此有种亲切感。我最看中的,除书以外是二楼的小咖啡厅,是新朋旧友聚会之所。三联好像是比较早开架售书的,所以青年人来的比较多。他们看中了一本书,就在楼梯阶上坐着看;时时把整个楼梯坐满了。于是三联动员他们靠两边坐,让出中间一条上楼的路。这种情景我看着很愉快。”

——陈乐民《三联印象》,2008年

“一九九六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开业,它一改国内传统的书店经营方式,店面宽敞、环境优雅、品种齐全,京城的闹市中又多了一个读书人喜爱的去处。在这里不仅能对当前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一目了然,随意浏览选购,还能会友喝咖啡,坐而论道,愉快地消磨上半天。”

——钱满素《敢为人之先》

升级之后

现任三联书店副总经理、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告诉记者,除了政策帮扶、*资助之外,三联韬奋书店还得到了母公司三联书店的有力支持。“这些支持让我们得以启动和维持24店的运转,但是要想开得久、开得好,还得靠精打细算,搞好经营。”

对于24小时书店,张作珍表示:“我们要继承书店创办之初的定位和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尤其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实体书店如果只是图书销售场所,那它确实会逐渐失去存在的理由;城市需要实体书店,是因为它是一个文化生活场所。增强阅读文化体验,错位经营是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24小时经营,是向读者展现我们的最大诚意。”

季羡林、费孝通、杨振宁、吴祖光、新凤霞、张允和、丁聪、黄苗子、郁风、黄永玉、王世襄、董乐山、冯亦代、邵燕祥、吴敬琏、陈乐民、资中筠、李泽厚、王蒙、钱理群、张承志、李陀、陈平原、汪晖、甘阳、刘小枫、李零、陈来、秦晖、徐友渔、雷颐、巫鸿、刘禾、茅海建、葛兆光、朱苏力、白谦慎、杨念群、戴锦华、温铁军、樊纲、张维迎、盛洪、梁小民、姚洋、徐冰、蔡国强、北岛、西川、翟永明、格非、余华、陈映真、蔡志忠、龙应台、哈贝马斯、德里达、佩里·安德森、艾柯、傅高义……在三联韬奋书店的20年里,数百名中外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以讲座沙龙、学术研讨、展览等多种形式在书店开展过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使得书店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交流中心。对于书店的文化交流功能,陈乐民先生曾这样写道:“三联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书店或出版社,不仅只是出书、卖书而已。它像个文化人的联络站,许许多多的线牵连着五湖四海的读者和作者。老中青都有;三联把他们看作朋友,他们自然也把三联看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地、时不时地保持着各种形式和渠道的来往。”(陈乐民《三联印象》,2008年)。

7、总理给书店员工的信

“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这段话来自*总理在2014年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信,信中充分肯定了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运营的举措。

事实上,在升级为24小时书店之前,三联韬奋书店早已是北京的文化地标,而总理本人也一直是三联韬奋书店的忠实读者——在2012年,三联韬奋书店的母公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立八十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就曾在给三联书店的贺信中这样写道:“我是三联书店多年的读者,也曾经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书丛中流连并购书,自然有一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