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任弼时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3:40:03
...

任弼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主要*之一,*第七届*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1、人物生平

1904年4月30日生于乡村教师家庭。曾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1920年8月加入中国*青年团。1921年5月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2年底转为*正式党员。


任弼时(1931年-1940年)

1924年秋回国,担任中国*青年团江浙皖区委委员,任教于上海大学。1925年1月当选为团*执行委员,担任组织部主任。积极领导青年参加“五卅”爱国运动。同年7月任团*总书记。10月任**军事运动委员会委员。1927年5月出席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委员。同月,主持召开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执行委员,继任团*总书记。同陈独秀右倾错误作斗争。国共合作破裂后,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临时*政治局委员。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与李维汉、罗登贤留在国内主持*日常工作,起草《城市农村工作指南》等*文件,为纠正盲动主义、复兴革命起了推动作用。继续当选为*委员。1928年和1929年先后两次被捕,受严刑折磨,坚贞不屈,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30年任湖北省委书记、*长江局委员、武汉市委书记,苏区*局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出席*六届四中全会,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同年3月率**代表团赴江西苏区,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12月任苏区*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及党校校长。


任弼时(1941年-1950年)

1933年任*湘赣省委书记,湘赣军区政治委员。*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8月奉命率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为**和*红军战略转移探路,任**随军代表、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底,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合(会合后恢复红二军团*),共同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任红二军团政治委员。11月底任*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35年11月与贺龙等率红二、红六军团突围长征,1936年7月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同月,根据*军委命令,以红二、红六军团及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任政治委员,坚定地拥护以*为代表的**,维护党的团结,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作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0月任中国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12月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1938年3月,代表**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系统地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的工作和任务,阐明以*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1940年3月回国,参加**书记处工作。1941年9月任**秘书长,协助*领导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并受*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与*、*组成以*为首的**书记处。1945年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与*、朱德、*、*组成以*为首的**书记处。1946年后,和*、*一起转战陕北,协助*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制定中国*的土地政策和开展土地改革工作。

1949年初,指导建立中国新*主义青年团,被推选为团*名誉主席。同年11月赴苏联就医。1950年5月回国。同年10月27日病逝于北京。

2、人物轶事

两次被捕:头脑清醒临危不惧


任弼时

任弼时的孙子任继宁在访谈中谈到,爷爷任弼时第一次被捕是在安徽香油寺前,那时他参加团的一个集会,被当地的地主武装抓起来,这是他遇险的第一次。第二次爷爷在江苏任宣传部长,同样也是参加党的会议,被敌人逮捕。这两次体现了他高风亮节临危不惧的精神。我看到的一些文献,包括他在*里的时候,其他的新同志不成熟,缺乏对敌经验,很早的暴露自己,对革命是一种损失。他作为当时负责的一位省委领导,他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有些这样的集会,他反而不去了,给敌人一种假象,就是他并不是他们要抓的人,这样相对的是保护了自己,也是保护了革命的力量。所以我认为他在很危及的关刻,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原则非常明确。

后来*知道了任弼时被捕的事情。当时周总理在特科,还专门为此拨款,花了很多钱,通过律师,通过当时的法庭,把任弼时同志营救出来,所以任弼时同志每每提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说当时*花了很多的钱,不应该啊,所以他内心是很感激*的一些解救,而且很多同志,有的比他还要更为艰苦的,都没有精力、没有财力,所以他也对这个事情表示非常惋惜。

三个绰号:广受党内同志信任尊重

任弼时长女任远志说,父亲有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党内的妈妈”。

“骆驼”是忍辱负重的意思。叶剑英曾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

而叫“被子”,是因为任弼时为人厚道、公道,对待*就像冬天盖一床棉被,让人家感到舒服、暖和,可以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度过寒夜。大翻译家师哲在苏联时因苏国内搞肃反而失去了工作,任弼时为他又找到了“饭碗”。最有趣的是,任弼时听说师哲与妻子已失散15年,就非常留心寻找。结果,任弼时一次偶然路过安塞县侯家沟的小学时,听说有个女教师带着女儿在这里教书,一问方知,此女教师与师哲是老乡,女儿又姓“师”。任弼时当机立断,把这对母女带回延安。果不其然,这正是师哲失散多年的妻女。

“被子”还有周到的一面。都知道*周到,但有件事,却不知道谁更周到。那是一个真实的笑话。任弼时与*有一次住在同一窑洞的东西两间。每天早晨,任弼时都要出去吸些新鲜空气,又怕开门“吵”了*,便每天都蹑手蹑脚地从窑洞的窗户上跳出去。这一天,他又这么跳了出去。而隔壁*也因要咳嗽,怕吵醒了任弼时,就紧皱眉头,紧捂嘴巴,急忙走出门去。两人在门外相见,会意地笑了起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任弼时年龄不大,却也因此得了第三个绰号“党内的妈妈”。

四度旅居:与莫斯科的不解之缘

任弼时30年革命生涯中,曾四度旅居莫斯科,与莫斯科结下不解之缘。首次赴莫是1921年5月,船上有任弼时、萧劲光、任岳、*等年轻人,他们将奔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大”)学习,寻找救国之路。1924年7月23日,任弼时从东大毕业,结束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旅莫生活,和陈延年、郑超麟等启程返国,乘火车经西伯利亚,取道海参崴,于8月抵达上海,开始了“亭子间指挥革命”。

任弼时第二次旅居莫斯科是1926年11月至1927年3月左右,代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出席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扩大会议。这时,任弼时已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总书记了。距前次旅莫不过两年,但是在国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的洗礼下,他已成长为一位年轻的职业革命家了。

1938年3月底至1940年3月,任弼时第三次旅居莫斯科,历时两年。作为中国*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旅莫,距第二次旅莫已是11年,经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初期的洗礼,任弼时已是一位干练持重的更加成熟的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

任弼时第四次旅居莫斯科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从1949年12月到1950年5月底,为时半年。这次赴莫是任弼时人生的逆旅——专程治疗并休养,几乎没有政务活动。遗憾的是生活没有假任弼时以更多岁月,第四次赴莫返回不到半年,46岁的他英年早逝。

3、婚姻家庭

任弼时夫人为陈琮英,育有四名儿女,大女儿为任远志,二女儿为任远征,三女儿为任远芳,一名儿子为任远远。

2003年5月31日全国妇联第八届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陈琮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包办婚姻产生纯洁的爱情


任弼时夫妇

任弼时1904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唐家桥一个贫苦教员之家,原名任培国。父亲任振声(又名任裕道),为人厚道谦恭,声誉良好。但他的婚姻却不顺利,与陈姓女子结婚刚一年时间,妻子就不幸病逝了。

任家与陈家本是相交甚密的朋友,出于感情上无法割舍的原因,两家经商量作出一个特殊的决定:为永世维持亲戚关系,任振声再娶后若生男孩,就与陈家的女孩结“娃娃亲”。

后来,任振声娶了一名叫朱宜的女子为第二任妻子,她果然生了个大胖小子,就是任培国。于是按照两家的约定,任培国与陈家的侄女陈仪芳被两家大人撮合成了“娃娃亲”,也就是封建传统中的“童养媳”。

陈仪芳比任培国大两岁,长到12岁时正式进入任家,与任培国共同生活。两个孩子因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都特别懂事。他们天真无邪,也根本不懂得对方作为自己未来的配偶是什么意思,童稚可爱的天性,让他们很快成了好玩伴好朋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任培国小时比一般的孩子要聪明,12岁时,他考入长沙师范学校附属高小部,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陈仪芳。离家的那天,陈仪芳望着任培国眼泪汪汪地说:“你出去读书,还会回来吗?”

“以后我会接你出去的,我们还在一起……”小培国拉着仪芳的手安慰道,自己的眼圈也不觉变湿了。

任家当时生活很清贫,任培国在长沙读书时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家里沉重的负担。懂事的陈仪芳有一天对公婆说:“我也到长沙去,在那里做工,供弟弟上学。”

公婆一想也对,一来可减轻些家里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让两个孩子住得近些,好培养感情。

于是,他们托长沙的亲戚为陈仪芳找了份袜厂童工的工作,陈仪芳就高兴地来到长沙,开始了陪任培国读书的生活。

为了多挣几个铜钱给任培国交学费,陈仪芳在厂里拼命干活。她自己吃穿特别节省,几乎把每月所挣的工钱都攒起来交给了任培国。每逢节假日,任培国都会去北门外那个小厂看陈仪芳,看她累成那个样子,任培国非常心疼。

就这样,在父母和陈仪芳的帮助下,任培国得以顺利读完高小和明德私立中学。两人在这5年中渐渐长大,感情也更加深厚,真正互相深爱着对方。包办的婚姻,也一样产生纯洁的爱情。

革命路上生死与共

1919年春,任培国转入长沙第一联合县立中学学习。但这时,任家已无法承担高中昂贵的学费。

这年5月,北京五四学生运动爆发。一向受故乡爱国历史人物屈原、范仲淹爱国忧民思想熏陶和滋养的任培国,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和济世救国的理想抱负,参加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的组建和学生罢课活动,后来他加入了*、何叔衡等人组织的俄罗斯研究会。1920年,他被研究会介绍到上海参加了外国语学社俄语学习班,并在那里加入了*青年团,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21年春,任培国同*、肖劲光等人一同赴苏联,进入莫斯科培养革命*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了以后回国从事革命工作不暴露身份,任培国取了一个“布林斯基”的名字,同时将本名也改为任弼时。1922年,他在苏联加入中国*。

在莫斯科学习的3年中,任弼时与陈仪芳分处两个国度,彼此都很牵挂对方。尤其是任弼时,时常为陈仪芳在长沙打工受苦而难过,学习之余,他常给陈仪芳写信。陈仪芳也同样牵挂着任弼时,得知那里的生活很艰苦,每天只吃两块黑面包和几个土豆,房间里没有火,老是担心他会生病。但她不会写信,请别人代写,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话。后来她产生了学文化的想法,就参加了夜校学习。很快,她会写信了,虽然满纸错别字,任弼时却能完全看明白,心里十分高兴。从此,他们之间频繁地信来信往,热恋般地鸿雁传书,成了一时的佳话美谈。

1924年秋,任弼时学成回国,以在上海大学教授俄文为掩护,先后担任了共青团*执行委员、团*组织主任和团*总书记。当时才20来岁的任弼时,工作出色,常列席党*的会议,他正直果敢,敢给总书记陈独秀当面提意见,引起*领导层的注意。

五卅*发生后,为了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让任弼时把“家属”陈仪芳接到上海。陈仪芳1926年到上海后,改名为陈琮英。此时,两人已分别长达6年,忽然出现在任弼时面前的是一个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大姑娘,令任弼时非常激动,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长久地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幸福之中。不久,他们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陈琮英正式嫁给了任弼时,也嫁给了革命运动,跟着丈夫从事地下革命。

1928年秋,任弼时在南陵县被捕。陈琮英立即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苏明爬上一辆拉煤的火车,在风雨交加中赶到长沙,按任弼时的假口供假扮一长沙老板娘,与前来核对的敌方人员巧妙周旋,打消了敌人的怀疑,以少有的智慧和镇定,成功地营救了任弼时。当她赶回上海与已释放的任弼时见面时,见任弼时遍体伤痕,禁不住扑上去大哭起来。这时,任弼时也得知,女儿在这次去长沙途中受冻而不幸夭折了。

之后,他们在武汉、上海两地来回转移,一直相依相伴没有分开。1931年,任弼时作为*代表团负责人去了江西苏区,陈琮英这时挺着大肚子,两人互相牵挂。女儿刚生下,陈琮英却因叛徒出卖被捕了,后经*多方营救才出狱。她把女儿送回老家,然后去了苏区,夫妇俩再一次劫后重逢。

长征开始后,陈琮英跟随丈夫踏上了万里艰险征途。一路上,陈琮英悉心照顾身体已很虚弱的任弼时,使他几次死里逃生,任弼时非常感激她:“琮英,这包办婚姻给了我最大的幸福,下辈子咱们还‘包办’……”陈琮英脸上挂着眼泪直笑。长征途中,他们又生了个女儿,取名远征。任弼时怜惜妻子,吃饭时总是把嫩一点的菜拣给妻子吃,还抽空去河沟钓鱼给陈琮英熬汤补身体。部队一上路,孩子总是由他背着,并搀扶着妻子往前走。

转战南北相依为命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弼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要与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率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陈琮英留在延安,远征只好送回老家去了。一家人生离死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后来,任弼时受*派遣去苏联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他们才再一次重逢。

从苏联回来后,任弼时担任了党*秘书长,与*一同忙碌于指挥抗日战争的日常工作,是当时延安*最忙的人。陈琮英的工作是任弼时的机要秘书,也是生活秘书。由于任弼时在长征中身体严重受损,加上工作特别忙,延安的生活条件又差,没有肉和蔬菜吃,任弼时的身体每况愈下。望着丈夫一脸的憔悴和那远远超过实际年龄的外表,陈琮英十分心疼和着急,所以她更加细致入微地照料着任弼时的日常生活。

在延安,所有的人都吃食堂,顿顿是小米饭,一个星期才吃一次馒头,*首长也一样。有时食堂改善生活,任弼时故意说胃不舒服不吃或少吃几口,拨给陈琮英一些,其余的分给卫兵和保姆。

*过年到*首长各家拜年时,同来的邓颖超会带一点糖果来。延安很少有人能吃到糖果,特别珍贵,任弼时和陈琮英互相推让着不吃,都分给了勤务员、卫兵和孩子的保姆。

后来,为了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当时人人都有纺线任务,任弼时百忙之中学纺线,陈琮英手把手地教他,居然让他纺出了一等线,时常以量多质佳而获比赛的第一名。*很惊讶:“你怎么会纺得这么好?”任弼时得意地看着陈琮英回答:“我有家庭老师嘛!”获得纺线第一名,还有奖金,这时,陈琮英就高兴地喊:“请客!请客!”拿奖金买菜买肉来,大家动手在家做饭,卫兵、勤务员、保姆和他们全家人围在一起美餐一顿。

抗战胜利后,*机关在胡宗南大“围剿”中转战陕北各地。这一时期,任弼时更忙了,*机关又没有固定的驻地,一发现敌情就得立即转移,甚至连夜长途奔袭;粮食也不能保证,有时每天只能吃一把黑豆,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得了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和轻度糖尿病。陈琮英带着只有几岁的小儿子远远,不畏艰险地一直随军东奔西走。

到全国解放时,任弼时的病已经很重了,*只好送他去苏联治疗。在苏治疗半年期间,任弼时与10年前做共产国际代表时在苏联所生并留在那里的女儿远芳重逢。为了给国家节约钱,当时任弼时没有让陈琮英去苏联陪治,但陈琮英一天也没有放下心,她写了很多信,叮嘱这叮嘱那,时刻关心着丈夫病情的每一点变化。

1950年5月28日,任弼时父女从莫斯科回到北京,陈琮英率全家去迎接,任家的第一次大团聚让任弼时特别高兴,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可惜这也成了任家的最后一张全家照。当年10月27日,任弼时因脑病突发而不幸逝世。

患难一生、生死与共的战友和爱人的突然离去,让陈琮英悲痛欲绝!之后几十年中,她每每与人谈及任弼时,总是充满着眷恋之情和深深敬意,她说:“与弼时一生一世足矣,他是我亲爱的丈夫,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和敬爱的老师!”

4、相关著作

《任弼时选集》

**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32万字。


《任弼时选集》

该书收入任弼时1925年-1950年间的主要著作47篇。大部分为国共合作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著述。其中,关于青年运动,有《怎样布尔什维克化》、《在中国新*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等,提出青年团是先进青年群众性的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之下发挥青年团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的工作要适合青年特点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有《在*紧急会议上的发言》、《关于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反对宗派主义》、《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的工作和任务》等,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建设问题,在党内产生很大影响。关于军队建设,有《红二军团当前的建设任务》、《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征经过》等,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应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提高指战员的素质。关于根据地建设及经济建设,有《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金融贸易的基本方针》等,系统地阐明了革命的目的是为着建设,在战争时期必须同时注意经济建设的观点,指出有了巩固的根据地,有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就应把经济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中心任务。关于土地改革,有《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和《对晋绥土改整党工作的意见》等,提出并阐明党的正确的土改路线和整党原则,对各个解放区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选集是任弼时一生从事革命实践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是研究新*主义革命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之一。

《任弼时书信选集》

**文献研究室编辑,*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12万字。

该书收入了任弼时1921年至1950年的书信53封,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弼时的革命生涯,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同志之谊和家庭亲情。

5、纪念场馆

任弼时故居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距长沙市40公里。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他16岁投身革命,到1950年去世,在3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立下不朽的功勋。


任弼时故居

故居系砖木结构,为三进三间两偏屋,九个坍池,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三合土地面。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坐东朝西,青砖落地,飞檐峭壁,背依山丘,门临池塘,院内古树参天,四周竹木林立,中堂门额下“望重龙门”、“光照壁水”两块御匾,昭示着这书香门第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大门上方挂有*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前进两端为马头山墙,北、西、南三面砌有土坯围墙。围墙内,大门前有一圆池,水面约一亩。屋后有30亩山林,林中有任弼时母亲坟墓。

前进堂屋陈列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两边墙壁挂有*等**亲笔题词。*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手书“浩气长存”巨匾。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有任弼时遗像,并陈列有任弼时逝世时机关、团体、学校敬献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时家的住房,在任弼时父母的卧室里,陈列有床铺、书桌、大柜、茶桌、纺车、镜盆。在任弼时童年的卧室里,陈列有他用过的书桌、椅子和床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卧室陈列有床铺、大柜、茶桌。火房、厨房、餐厅都陈列有各种炊具、用具。

南面堂屋于1988年拆除并改建为四间陈列室。其陈列室分6个部分:忧国忧民探求中国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领导革命青年运动;西征北上夺取长征胜利;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正确路线;竭尽心力参与党*重大决策;骆驼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纪念馆内的任弼时铜像

1956年,湖南省人民*将任弼时故居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正式批准对外开放;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弼时纪念馆

任弼时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在任弼时故居北面的月形山上,与故居一垅相隔,中有连廊相通,形成环形游路。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由展览区、纪念区、服务区、休闲区四大部分组成。于2004年4月25日正式开馆。

纪念馆建筑面积为1580平方米,有展厅21间,为苏州清式园林仿古建筑,与故居砖木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主体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独具匠心。铜像广场、牌楼、门楼环绕而建,既保留了故居的原有风貌,又新建了现代气息浓厚的主馆场地,融爱国主义教育与观光旅游于一体。

纪念馆陈列展出了近200件珍贵文物和400多幅照片,分六个专题展示了任弼时同志在建团、建党、建军、建国四个方面的丰功伟绩,再现了任弼时同志光辉的奋斗历程,弘扬了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

纪念区新建了任弼时铜像广场和雕塑广场;服务区新添了设施齐全的宾馆――隐居山庄和装饰豪华典雅的贵宾接待室;休闲区则配套了楼台亭榭。绿化面积达4万平方米,是一座融民族风格与现代韵律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弼时同志之墓

任弼时同志之墓

任弼时同志之墓,位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在北京因病逝世。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遗体安葬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灵柩下葬后,*代表**献花圈,乐队高奏国际歌。墓碑名“任弼时同志之墓”,为*亲笔题写。

上一篇:城市艺坊

下一篇: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