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的优秀*,是*革命的先驱廖仲恺、何香凝之子。1908年生于日本东京,1928年加入中国*,1949年前多数时间在国统区工作,曾七次被逮捕,1949年后长期是*海外统战工作的负责人。历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二届*政治局委员。廖承志曾在工运、军事、统战、外事、*以及港澳台等多个领域工作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1、人物简介
廖承志同志是广东惠阳县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他的父亲廖仲恺先生和母亲何香凝女士,是*的著名元老和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
廖承志同志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委员,以后,在党的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2、人物经历
廖承志同志从小受到*革命的熏陶,在学生时代就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在广州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之中,同年加入*。“四·一二”后,他即脱离*。1927年因参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曾两次被捕。1928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时,因继续从事爱国活动又被日本*拘捕并驱逐出境。1928年春在上海加入中国*,在法南区委宣传部工作。同年11月党派他到德国,并转入德国*。1929年瞿秋白同志派他去德国汉堡领导中国海员运动,任汉堡国际海员俱乐部支委、书记。他参加了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到过荷兰、比利时组织领导中国海员运动。1930年夏,赴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此期间,他曾先后被荷兰、德国当局拘捕驱逐出境。
廖承志
他在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女士和爱国人士营救出狱。1933年8月加入红军,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长。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长征路上曾被张国焘拘捕,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同志营救下,他被释放,在红色中华通讯社负责广播工作,后到延安,任党报委员会秘书。
廖承志同志1937年10月被党*派往国统区工作。上海失陷后,离开上海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按*同志指示,为新四军、八路军筹集资金和物资。日本占领香港后,他到粤北参加*南方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42年在广东乐昌被*逮捕。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委员会候补委员,当时他还在狱中。1946年1月,党*将他营救出狱。出狱后历任*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局宣传部部长,*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统战部副部长。1949年,他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他历任**统战部副部长,**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青年团*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顾问、党组第二副书记,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华侨大学校长,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基金会顾问等职务。
3、大事年表
一九〇八年-一九二八年
一九〇八年诞生
九月二十五日 在东京出生(原籍广东惠阳)。其父母廖仲恺、何香凝时在日本,追随孙中山从事中国的*革命运动。
一九一一年 三岁
随母亲到香港居住。
一九一三年 五岁
“二次革命”广东军*瓦解,随父母赴东京,在千驮谷安家。
一九一五年 七岁
在东京晓星小学读书。
一九一六年八岁
随父母回国。
一九一八年 十岁
六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随孙中山及父母经上海再赴日本。
一九一九年 十一岁
回国,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入岭南大学学习,开始参加学生运动。
一九二二年 十四岁
陈炯明叛变时,由母亲送往香港。
一九二五年 十七岁
加入中国*。
六月二十三日 在广州沙基反帝游行示威中,组织学生队伍,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中。
八月二十日父廖仲恺被*右派暗杀。不久东渡日本,到东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留学。
一九二七年 十九岁
*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脱离*。
因参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两次被捕。
一九二八年 二十岁
夏 因继续从事爱国活动,被日本*拘捕并驱逐出境,回到上海。
八月 在上海加入中国*,在法南区委宣传部工作。
十一月 被派往德国,并转入德国*。
一九二九年-一九四九年
一九二九年 二十一岁
被派往汉堡,领导中国海员罢工取得胜利,任汉堡国际海员俱乐部支委、书记。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到过荷兰、比利时等地考察国际革命运动,领导中国海员运动。在德国、荷兰均曾被捕,并遭“驱逐出境”,其中在汉堡入狱半年。
一九三〇年 二十二岁
夏 被国际海员工会派往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间同蒋经国先生有同窗之谊。
一九三二年 二十四岁
回上海,任中国海员工会中*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从事工人运动。
一九三三年 二十五岁
三月 被上海工部局拘留,经何香凝及其他爱国人士多方营救获释。
八月 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长。
一九三四年 二十六岁
任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参加长征。
十二月 因不同意张国焘“左”倾错误,被张国焘拘捕,带着手铐参加长征。
一九三六年 二十八岁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经*营救获释。
十二月 抵达陕北保安,在红色中华通讯杜负责编译外国通讯社电讯,任党报委员会秘书。
一九三七年 二十九岁
一月 随**迁往延安。
十月 被派往*统治区工作。
十月底 南京告急,经公路绕道长沙于十二月到达汉口。
一九三八年 三十岁
年初 经广东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为新四军、八路军募集抗战物资。
此期间曾去汉口出席**长江局会议。
二月十一日 在香港与经普椿女士结婚。
一九四一年 三十三岁
四月 创办香港《华商报》。
皖南事变后,在香港领导抗日民族统—战线工作。
十二月 珍珠港事变后,组织*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离香港。
一九四二年 三十四岁
年初 经东江游击区进入内地,到粤北参加*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工作。
五月 在粤北乐昌坪石镇,被*绑架后入狱。
一九四五年 三十七岁
六月 在*七大被选为候补*委员,时尚在狱中。
一九四六年 三十八岁
一月二十二日 根据国共双方的“双十协定”被释出狱。
四月 代表*到广东处理东江纵队北撤问题。
五月 到南京*代表团,做宣传工作。
七月 返延安。任新华社社长。
一九四七年 三十九岁
三月率新华社等单位人员东渡黄河,七月到达山西涉县,建立第二个“陕北广播电台”。
一九四八年 四十岁
五月 率新华社人员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所在地。
由出狱到新中国成立前,还曾任*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局宣传部长、**宣传部副部长。
一九四九年 四十一岁
三月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委员。
四月 被选为新*主义青年团*副书记。
五月 被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
六月 任*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
九月 作为青联推选的委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十月 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
十月 任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还曾任**统战部副部长、**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一九五〇年-一九六七年
一九五〇年 四十二岁
十月三十日 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赴华沙出席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被选为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以后曾多次出席世界和平大会或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三岁
三月 作为慰问团团长,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六月 出席国家侨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侨务扩大会议,作《侨委成立以来的工作总结与当前侨务工作的方针、任务与计划》报告。
十月 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一九五二年 四十四岁
三月 作为细菌战调查团副团长,赴朝鲜和中国东北部调查。
一九五三年 四十五岁
被增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三月 作为*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加斯大林葬礼。
六月 继续被选为全国青联主席。
七且 被选为团*书记处书记。
一九五四年 四十六岁
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
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后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
九月 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十月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十二月 任中苏友协副会长。
一九五五年 四十七岁
四月 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去印度尼西亚出席亚非会议。
八月 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赴赫尔辛基参加各国议会联盟第四十四届大会。
十二月 随同宋庆龄副委员长访问印度和缅甸。
一九五六年 四十八岁
二月 任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副主席。
二月二十二日 在全国工商界积极分子大会上作报告:《跟祖国一道前进,为*立功!》
九月 在*八大被选为*委员。
一九五七年 四十九岁
十二月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副团长访问日本。
十二月 作为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参加在开罗举行的亚非团结大会。后曾多次出席亚非团结大会或亚非团结理事会会议。
一九五八年 五十岁
三月 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
七月 任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
一九五九年 五十一岁
四月 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
一九六〇年 五十二岁
二月 任接待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九六一年 五十三岁
一月 任华侨大学校长。
八月 在北京公祭陈嘉庚先生大会上致悼词。
一九六二年 五十四岁
十一月 在北京同日本高琦达之助签署发展中日贸易备忘录。
一九六三年 五十五岁
十月 任*协会会长。
一九六五年 五十七岁
六月 作为中国代表团首席顾问,随同陈毅副总理出席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会议。
十月 任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一九六六年 五十八岁
三月二十七日 参加与五大洲外国朋友的会见。
一九六七年 五十九岁
“*”期间受到“*”迫害,由*下令住进*,与外界隔绝,直至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二年-一九八三年
一九七二年 六十四岁
四月二十日 以中日友协会长身份应邀出席来华访问之日本自民党顾问三木武夫的宴会。
廖承志
九月一日 其母何香凝女士病逝于北京。
任外交部顾问。
一九七三年 六十五岁
四月 作为中日友协代表团团长赴日本访问。
八月 在*十大被选为*委员。
一九七五年 六十七岁
一月 被选为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一九七六年 六十八岁
一月 参加*总理追悼会。
一九七七年 六十九岁
八月 在*十一大被选为*委员。
一九七八年 七十岁
本年内出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
一月三日 发表《批判“*”所谓“海外关系”问题的反动谬论》一文。
三月 当选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十月 与夫人经普椿一起陪同*副总理访问日本。
十二月二十八日 被推举为全国侨联名誉主席。
一九七九年 七十一岁
五月 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率“*之船”代表团赴日本作为时一个月的访问。
一九八○年 七十二岁
任中国足球协会名誉主席。
三月 赴美国作心脏手术。
十月 任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筹委会副主任委员。
一九八二年 七十四岁
五月二十九日 任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基金会顾问。
七月二十四日 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
八月 参与主持廖仲恺、何香凝纪念活动。
九月十日 在*十二大被选为*委员。
九月十二日 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单为*政治局委员。
九月十七日 任中日民间人土会议中国委员会主任。
十月六日 被日本早稻田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由孙平化在日本代为接受证书和服装。
一九八三年 七十五岁
六月四日 被选为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
廖承志
六月六日 出席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
六月十日五时二十二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六月二十一日 日本*授予廖承志“勋一等功旭日大绶章”。授勋仪式二十五日在北京举行,由经普椿代表接受。
六月二十三日 中国*、各界人士、国际友人向廖承志遗体告别。
六月二十四日 廖承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致悼词。
4、家庭成员
父亲廖仲恺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广东省惠阳县)人。近代*革命家。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在美国当苦工,受尽了人间的苦难。1902年秋,廖仲恺经香港到达日本东京,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预科学习。毕业后,廖仲恺考入*大学政治经济科,专攻政治经济学。廖仲恺后来在财经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习。
1903年,廖仲恺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以后,廖仲恺又几次去拜访孙中山。从此,廖仲恺心悦诚服地敬佩和信仰孙中山,决心参加革命行列,从事革命工作,为挽救中国的危亡贡献力量。
廖仲恺是中国激进的资产阶级*主义革命家、*左派的旗帜、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中国*的亲密朋友。廖仲恺一生最光辉的业绩是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确定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了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廖仲恺不怕任何威胁,同*右派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成立以后,廖仲恺担任*委员兼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外,他还兼黄埔军校党代表,成为孙中山去世以后左派的核心,革命政权的中流砥柱。因此,他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右派仇恨和集中打击的目标。从1925年7月起,一些右派分子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多次召开会议密谋反对和暗杀廖仲恺。8月20日早饭后,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驱车去**执行委员会参加例会,当汽车到达党部大门前时,突然遭到埋伏在附近的反革命分子的枪击,身中数弹,当场牺牲。
廖仲恺的牺牲是中国革命的损失,恽代英在悼文中称颂廖仲恺是*中“最不妥协”的领袖。1935年9月1日,廖仲恺的遗体被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
母亲何香凝
何香凝(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芳村区)人,生于香港。童年入女书馆读书,后来坚持自学。1897年,她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二人的结合,对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婚后,丈夫成了引导她前进的老师,她和丈夫一起同情维新、追求新学、渴望前进。何香凝不顾娘家人和廖仲恺嫂嫂的坚决反对,毅然把陪嫁的珠玉、金银、翡翠等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帮助丈夫赴日留学。两个多月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毁家去国,追随丈夫到了东京。当时,漂洋过海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女青年屈指可数,总数还不足10人。
1903年何香凝写了一篇表达她济世救民思想的文章——《敬告我同胞姐妹》,表达了这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改造社会的抱负,这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中宣传妇女解放的屈指可数的早期作品之一。
何香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1942年香港沦陷后,何香凝离开香港,辗转移居桂林。她的经济状况不佳,又不愿接受友人的馈赠,卖画收入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有时她还将自己的诗画参加义卖,支援前线抗战。她作有《卖画》诗:“结交自古重黄金,贫贱骄人感慨深。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
姐姐:廖梦醒
妹妹:廖光凤
妻子:经普椿
岳父:经亨颐
长子:廖晖
女儿:廖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