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灵台县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3:44:07
...

灵台县博物馆位于灵台县城荆山森林公园内,占地3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1平方米。新馆于2006年9月20日“中国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期间隆重开馆。

中文名称:灵台县博物馆

类别:历史陶瓷博物馆

地点:甘肃省灵台县荆山公园

竣工时间:2006年9月20日

开放时间:免费开放

1、博物馆简介


灵台县博物馆位于灵台县城荆山森林公园内,占地3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1平方米。新馆于2006年9月20日“中国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期间隆重开馆。现有馆藏文物7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珍贵文物数量位居甘肃省基层博物馆前列,尤其以西周、秦汉青铜器比较著名。2008年5月向社会免费开放。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1年12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灵台县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先后共投资230余万元,设计制作有基本陈列《周秦化育——灵台文物精品陈列》。该陈列由序厅、《历代陶瓷》、《金华物萃》、《西周瑰宝》、《佛国遗珍》四个专题陈列和影视厅组成。陈列面积880平方米,展线长380米,共展出陶、瓷、青铜、铁、金银、玉石蚌贝器、佛教造像等文物550多件(套),考古标本17件。辅助展品中有雕塑5套,照片94张,拓片46张,展板88幅,以多元化的陈列形式较好的展示了灵台的历史文化和考古成果。2011年基本陈列被甘肃省文物局评为全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

近年来,灵台县博物馆坚持把上级有关规定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免费开放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做到了时间保证、安全保证、服务保证,每年开放时间都达到了310天以上,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8万多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历史沿革


灵台县博物馆的前身是民国灵台县*设立的民众教育馆,内设“古物陈列室”。1950年灵台县人民委员会将其改制更名为灵台县文化馆,编制专职文物*1人。

1986年灵台县人民*决定在原文化馆的基础上分设三馆,分别成立了图书馆和博物馆,三馆同处一地,博物馆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其中展厅二处150平方米,库房一处120平方米,办公用房140平方米。其馆舍有恢复重修的古灵台,清代城隍庙戏楼迁建的陈列室和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遗存平房及新建碑廊。古柏参天,环境幽美。

1999年,县上投资修建了博物馆、图书馆综合大楼,位于县城西街,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博物馆迁入大楼三、四层,占居面积900平方米,其中展厅210平方米,库房90平方米,设基本陈列一个,增加了临时展览,面对社会开放。

2005年,灵台县委、县*将“建一个好馆,举办一个好陈列”列入当年全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中,通过调研选址,新馆建于县城北荆山森林公园内。新建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三层框架结构大楼,侧附平房,整体建筑风格仿古,充分吸收了秦汉建筑的元素,布局规整,错落有致,庄重典雅,院落及四周环境绿化美化,锦上添花,是现代与古典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精品。新馆于2006年9月20日“中国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暨皇甫谧文化节”期间隆重开馆。设计制作了基本陈列展览《周秦化育——灵台精品文物陈列》。为方便游客参观,博物馆内设有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问讯处、物品寄存处、贵宾接待室等服务场所。

灵台县博物馆2008年5月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1年基本陈列被甘肃文物局评为全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2011年12月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博物馆历任馆长

1986——1991年王怀珍博物馆馆长

1991——1995年王宏谋文化馆馆长(三馆合一)

1995——1996年史可辉文化馆副馆长(三馆合一)主持工作

1996——1997年吕仓兴文化局副局长兼博物馆馆长

1997——2010年王忠学博物馆馆长

2010年至今罗义奎文广局副局长兼博物馆馆长

4、场馆设计


整体建筑风格仿古,展厅分四个专题陈列,共展出陶、瓷、青铜、铁、金银、玉石蚌贝器、佛教造像等文物609件,考古标本17件。辅助展品中有雕塑373件,照片94张,拓片46张,展板88幅。

博物馆现有藏品一万余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涵括金属器、陶瓷器、玉石蚌贝器、纺织品、纸质品、古钱币、佛教造像七个方面21类,其中历史文物藏品7269件,经国家和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定,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一般文物5618件,珍贵文物藏品数量之多之精名列甘肃省基层博物馆之首。馆藏文物中,西周秦汉青铜器多而精,尤以西周青铜器和西周其他文物藏品著名,齐家文化和周文化的玉器、周秦时期陶器、宋金瓷器均为大宗藏品,且精品较多,有极高的游览考古价值。

5、陈列特点


灵台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周秦化育——灵台文物陈列》。在内容上,以点带面,突出展示灵台的历史文化、馆藏文物和考古成果,确定以陶瓷器、金属器、西周文物、佛教文物、绘画作品为五大专题陈列。在每个专题中,又以时代顺序为经线,以展品内涵和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为纬线,结构上分而不散,合而不板。这种“糖葫芦”式的结构较好的突出和反映了灵台历史文明和历史文化。

《历代陶瓷》专题陈列,在古陶文明单元中,以西山遗址和桥村遗址为切入点,反映灵台境内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灿烂辉煌。在展出的周秦陶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先民制陶用陶的手工业水平,部分陶器上戳印的陶文,还可看出周秦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建制。汉唐彩绘陶器较集中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面貌。瓷器单元以百里乡古城村窖藏瓷器为代表,展示了景德镇影青瓷器、耀州窑刻花青瓷器、定窑瓷器等系列瓷器的特点。特别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牡丹纹青釉磁盘,代表了当时耀州窑制瓷业最高水平。

《金华物萃》专题陈列,首先用大量的青铜炊器、酒器等生活实用器,充分展示了灵台青铜器多而精的特点,“元用戈”、“相邦密戈”等兵器的陈列也独具匠心。铁制文物的陈列,反映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和铸造技术的高超,精美的铁制工具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体现。鉴容器单元,展出了灵台境内出土的从战国到明清时期的铜镜,那些典型精美的纹饰和铭文浓缩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时代风尚,同时也把铜镜史上战国、两汉、唐代三个发展繁荣时期展现出来。杂器单元,重点用“外文铅饼”反映了灵台当时为丝绸之路分支回中道的繁荣。

《西周瑰宝》专题陈列,首先,藏宝精赏部分展出了我馆馆藏重要的“乖叔鼎”,“并伯甗”、“父戊爵”等西周青铜礼器及兵器、车马器,结合展板、图表,引导观众了解西周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同时根据灵台境内西周时期墓葬的分布特点,充分说明了灵台在西周时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其次,墓葬复原部分,根据发掘报告,1:1复原了白草坡西周墓葬及车马坑,使观众对西周时期墓葬特点和丧葬文化有一个直观地了解。同时把白草坡西周墓群出土著名器物,以展板的形式与观众分享。

甘肃是北传佛教首先落脚的地区,灵台又是佛教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从六朝到明清,各时代都留有佛教遗物,其中九佛铜造像及蛟城庙泥塑彩像和壁画最具代表性,《佛国遗珍》专题让观众共同领略了佛教艺术的珍贵和魅力。

《丹青·堆绣》专题陈列,选取了灵台馆藏的刺绣画、堆贴画及绘画类文物,虽然数量不多,时代跨度也不是很长,但展品却很有特色,刺绣画画面清晰,色彩艳丽,构图精妙、针法细腻,显得典雅、庄重、华贵;布贴字画做工精细,层次分明,形象逼真,雅俗共赏;绘画类特别是民国平凉籍书画名家的绘画作品技法娴熟,笔力雄厚,泼彩淋漓,颇具名家风范。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多彩多姿和突具的民族特色。

我馆陈列展示上充分考虑大多数观众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在文物展示的同时,展板上配以大量的文字、照片进行辅助说明,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注重了展示形式的多样化。本陈列采用独立陈列与密集陈列相结合,展柜陈列与敞开式陈列相结合,文物内涵与场景、雕塑、背景墙面辅助展示相结合,使展览生动活泼,给了观众很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特别是白草坡西周墓立体复原场景的设计,较好的表现了在甘肃乃至全国文博界和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考古发现,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展厅中安装了彩色显示屏,影视厅安装了投影,不间断播出灵台文物陈列专题片,对陈列展览进行多元化的展示。

上一篇:合肥市蜀山区

下一篇: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