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耕地181万亩,辖6乡13镇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125万人。*建立后,灵璧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
中文名:灵璧县
外文名:LingbiXian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
下辖地区: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
建立时间:元右元年(1086)
面积:2054平方公里
人口:108万人(2008年)
GDP:30.5亿元(1999年)
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7′-117°44′、北纬33°18′-34°02′
著名景点:虞姬墓、垓下遗址
地方特产:灵璧石,又称磬石(八音石)
1、历史沿革
汉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
三国属魏之下邳。
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
南北朝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隶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
隋初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
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809),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灵璧县分属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的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
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
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
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4月废府州设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置道,属淮泗道。16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21年,安徽省设10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六行政区,24年改为9个行政督察区。灵璧县属第六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裁并改设8个专署,灵璧县隶属第六专署。34年,安徽省设9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四行政区。37年11月25日,灵璧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38年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建立后,灵璧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灵璧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1979年2月27日,宿县地区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至今,灵璧县隶属关系未变
2000年,灵璧县辖13个镇、8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长集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灵西乡、虞姬乡、向阳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5132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灵城镇57730韦集镇46373黄湾镇44831娄庄镇43492杨疃镇63077尹集镇65032浍沟镇44860尤集镇47876下楼镇61431朝阳镇67481渔沟镇59036高楼镇63582冯庙镇67189向阳乡37589长集乡26848朱集乡38699大路乡35571大庙乡45219禅堂乡45244虞姬乡41985灵西乡481802004年,灵璧县乡镇由21个调整为19个。共有524个行政村(另一数据为514个)、4个居委会。2005年2月,正式调整乡镇区划,撤销灵西乡、长集乡建制,分别并入娄庄镇、灵城镇。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
2005年,灵璧县进行行政村区划调整。
2、地理位置
清乾隆年间县境东西70里,南北270里。县城东至虞姬墓15里,与本府虹县交界;东北至潼郡集90里,与徐州府睢宁县交界,至杨家桥100里,与徐州府邳州交界;北至黄河120里,与徐州府铜山县交界;西北至梅山120里,与徐州府萧县交界;西至宿灵庵55里,与本府宿州交界;西南至曹老集120里,与本府怀远县交界;南至淮河150里,与本府风阳县交界;东南至乔家集90里,与泗州五河县交界。
民国期间,灵璧县区域略有变动,至1949年,全县总面积为2364平方公里。
*建立后,灵璧县区域缩小。1955年底,先后将九顶、冯庙、城关3区的23个自然村划归睢宁县和泗县管辖,这时县境总面积为2288平方公里。1965年7月,以沱河为界,将河南的一个镇、5个人民公社(含196个自然村214937亩耕地)划出,归新置的固镇县管辖。
3、物产资源
植物资源
本县植物资源门类比较齐全,共有6个门、28个科。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禾本科、放花科、胡麻科、锦葵科、葫芦科、十字花科、豆科、茄科、百合科、葡萄科、蔷薇科、杨柳科和玄参科等13个科。
据清康熙《灵璧县志》记载,本县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谷、豆、蔬、果、草、卉等。谷类有:水稻、高粱、玉米、大麦、小麦、荞麦、谷子、芝麻。豆类有:黄豆、绿豆、黑豆、小豆、扁豆、红豆、豌豆、蕙苡米。蔬菜类有芹菜、韭菜、葱、菁菜、芥菜、菠菜、莴苣、菪蓬、芫荽、茼蒿、祭菜、苋菜、菘、茄、瓠、萝卜、葫萝卜、藕、山药、萱花、赤根、南瓜、冬瓜、菜瓜、丝瓜、甘露子。果类有枣、栗、菱、芡、梅、杏、桃、李、奈、沙果、柿、石榴、核桃、樱桃、葡萄、白果、桐子、松子、荸荠、文官果、莲子、花红。草类有:蓝草、红花草、艾、菖蒲、苜蓿、芦苇、荆竹、马兰、蓼、蒿、虞美人草、紫竹、斑竹。木类有梓、梧桐、楸桐、松、柏、桧、桑、榆、槐、垂柳、柳、椿、楝、楸、柽、梨、荆条、青杨、白杨、冬青。花卉类有:牡丹、桂花、芍药、莲花、梅花、菊花、萱草、木香、紫荆、蔷薇、荼縻、绣球、紫薇、商陆、山丹、玉()、金凤仙、蜀葵、戎葵、鸡冠、蘡薁、扁竹、石竹、剪春罗、满世娇、长春、木槿、龙爪、海棠、地棠、玫瑰、珍珠、金盏、金雀、金钱、金纱、石楠、凌霄、碧桃、蜡梅。药用类植物有:地黄、半夏、苍术、天南星、芋、大黄、香附子、葛根、茅香、地丁、瓜萎、天花粉、苦参、麦门冬、地骨皮、车前子、牛旁子、透骨草、茵陈、桑皮、旱莲草、柴苏、三绫、皂角、柴胡、山楂、薄荷、川芎。以上植物,经过大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有的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有的则从本县的土地上消失。
至1985年,全县主要植物资源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薯、水稻、芝麻、油菜、花生、大豆、向日葵、绿豆、蚕豆、豌豆、赤豆、棉花、苘麻、烟草、萝卜、胡萝卜、白菜、菠菜、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大葱、洋葱、莴苣、南瓜、黄瓜、丝瓜、西瓜、甜瓜、瓠瓜、紫穗槐、芦苇、葡萄、李子、桃、樱桃、梨、梅、苹果、楝树、香椿树、臭椿树、毛白杨、河柳、旱柳、杞柳、垂柳、桑树、松树、柏树和毛泡桐等。
药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根皮植物有:白前、白头翁、翻白草、青木香、半夏、香附、地骨皮、椿根皮、苦楝皮、远志、花粉、合欢皮、蒌陵草、野荞麦、首乌、射干、芦根、白茅根、锦鸡儿、桑根皮、地芋、藕节、薤白、光菇。
果仁植物有:土枸杞子、车前子、菟丝子、亭力子、牛子、女贞子、冬葵子、王不留、苍耳子、苏子、青香子、小胡麻、褚实子、萝卜子、花椒、急性子、葫芦巴、韭菜子、蛇床子、枣仁、黑白丑、地肤子、丝瓜子、丝瓜络、桃仁、冬瓜皮、柏子仁、苦杏仁、槐角、火麻仁、马斗玲、桑椹、凤眼草、鹤虱、石榴皮、白吉利、甜瓜蒂、无花果、芡实、莲子、皂角、朝天子、蒌子、蒌皮。
花叶植物有:薄荷、大蓟、小蓟、蒲公英、荆芥、泽兰、瞿麦、益母草、败浆草、墨旱莲、老观草、扁须、车前草、马鞭草、浮萍草、天仙屯、小草、紫花地丁、米口袋、泽七、忍冬屯、青蒿、夜交屯、马齿苋、半枝莲、半边莲、苏梗、苏叶、谷精草、苍耳草、虎耳草、西河柳、苎草、蛇莓、皂刺、萝卜缨、旋覆花、蔷薇花、扁豆花、玫瑰花、须莲、鸡冠花、夜合花、木槿花、凤仙花、益母花、荠菜花、红花、寻骨风、艾叶、大青叶、侧柏叶、玉米须、槐米、霜桑叶。
花卉品种有250余种。主要品种有:菊花、牡丹、茉莉、玉兰、兰草、百合、桂花、茶花、天竺、月季、杜鹃、木槿、腊梅、米兰、合欢、紫丁香、栀子、看石榴、看樱桃、看桔子、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棒等。
在众多的植物资源中。比较著名的植物有麻叶白菜、萝卜、芝麻、木梨、半夏、红花、酸枣仁等。这些被称为"灵璧土特产资源"。本县地产的半夏,芦头端正,体圆粉足,畅销国内外。
动物资源
本县动物计有5个门,9个纲,与人民生活密切的有哺乳纲、鸟纲和鱼纲3个纲。
根据清康熙《灵璧县志》记载,当时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家畜家禽类有:牛、水牛、马、羊、猪、骡、鸡、鸭。野兽类有:兔、獐、獾、狐狸、狼、鼬。野禽类有:鹤、雁、鹭鸶、野鸡、鹌鹑、练雀、项黄鹤、喜鹊、鸠、野鸭、家燕、鸳鸯、蜡嘴、杜鹃、黄雀、鹳、鹞、鹬、啄木鸟、山雀、黄鸭和翠鸟等。因生态环境变迁和猎户跟踪捕杀,很多野生动物早已绝迹。獐、獾、狐狸、狼已不复存在。水禽鸟类、山林鸟类亦很少发现。
到1985年,本县家畜家禽有:牛、马、驴、骡、猪、羊、狗、猫、家兔、鸡、鸭、鹅、家鸽。野兽和爬行动物有:獾、黄鼬、刺猬、鼠、蝙蝠、蜥蝎、蛇。野禽有:啄木鸟、猫头鹰、野鸭、燕、鹊、喜鹊、苇莺、山雀、麻雀、布谷鸟。水生动物有:青鱼、草鱼、链鱼、鳙鱼、鲫鱼、鲤鱼、鳝鱼、鳜鱼、河蟹、虾、龟、鳖、青蛙。昆虫有:蜜蜂、家蚕、粉蝶、赤眼蜂。
药用动物有:水蛭、蟾蜍、蝎子、土元、地龙、虻虫等。药材动物中的蝎子是本县的知名药材。
矿物资源
本县无金属矿床,非金属矿点虽多,但形成矿床并具备开采价值的,只有大理石矿和水泥灰岩矿。
1.大理石矿
大理石矿床。矿点较多。品种有10余种,分菜玉、皖螺和墨玉三大类。
皖螺矿床
该矿床位于九顶区陆圩乡境内耳毛山,又称耳毛山大理石矿,距县城55公里,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期晚期,距今约有7亿年。矿体是在浅海环境中,由藻类植物造礁形成的迭灰岩。矿体共分4层,均在山北坡,呈带形,东北西南向延伸,全长500米。第一层为灰皖螺,是矿体顶部,西厚东薄,最大厚度为47米,最小厚度为38米,大部分出露在地面上。第二层为红皖螺,厚约8~11米,一半出露在地面,一半埋在土中。第三层为夹层。系灰、红兼杂石料,厚约18~21米。第四层为棕红色大理石,是矿体底部,厚约24米。三、四两层石料,全部被粘土覆盖,土层深约4~10余米,开采难度较大。耳毛山皖螺类大理石,以其花纹美观为主要特点,质地细腻,色泽艳丽,可加工成大理石板材,也可用于制作工艺品。储量为40.22万立方米。
菜玉矿床
该矿床位于娄庄区蒋圩乡境内菜玉山,距县城21公里。地层为震旦界青白口系张渠组的一部分。矿床成因分沉积型和接触变质型,矿层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以中厚层为主,是蛇纹石化大理岩,细晶结构,条带状构造,色彩鲜艳。该矿床分布在菜玉山的北部,深则24.91米,浅则16.20米,为混合矿体,上伏墨玉,下伏菜玉,东北部是斑马玉,南厚北薄,矿体形似蛤蟆坐北面南状,南部墨玉矿体出露在地面上。北部全被泥土覆盖,开采难度大。墨玉类大理石漆黑似玉,朗润映人,品种有墨玉、灰云、采云等;菜玉类大理石色彩斑斓,质地细腻,品种有菜玉、斑马玉等。总储量为76943立方米。
磬云石矿床
该矿床主要位于渔沟东3公里庆云山,距县城47公里。品种为纯磬云墨,为古矿点,矿体微显脆性,加工后墨黑有光,明亮如镜,扣之有声,可以加工制作成乐器编磬和高档的建筑材料,为本县一大特产。庆云山西辉山大理石矿所产磬云黑,质地稍松,易于雕磨,古时多用之制作砚台。此外,邱庙东北的穆山,朱集东南的潼山皆产磬云黑,累计储量达100多万立方米。
2.石灰石矿
本县石灰石矿储量丰富,矿床分布较多、较广,是生产水泥、石灰和烧碱的重要原料。
张山--凤凰山矿床。位于县水泥厂北,县水泥厂正开采使用;庙山矿床,位于灵城东北,为县水泥厂的后备矿山。
九顶山、陇山、马山矿床。位于九顶山至尹集区一带,九顶、尹集、浍沟、高楼等水泥厂正开采使用。
牧猪山--耳毛山矿床。位于贯山至朝阳集一带,王集水泥厂正开采使用。
鄂山矿床。位于灵城西南。
菜玉山矿床。位于娄庄东南4.5公里处。
本县石灰石矿预测储量为3.8亿吨,其中可用于化学工业制碱原料的矿体藏量为1.9亿吨,可用于冶金辅助原料的矿体藏量为2.7亿吨;现已开采利用的水泥灰岩的储量为260万吨,仅占预测储量的4%。
4、自然气候
1957~1985年,全县累年年平均气温为14.4°C。最热月份是7月份,累年该月平均气温为27.5°C。最冷月份为1月份。累年该月平均气温为O°C。气温年较差为27.5°C。极端最高气温为40.2°C,出现在1978年6月1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3.9°C,出现在1969年2月6日。
1957~1985年,全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O°C为313天。平均初日出现在2月11日,终日结束在12月19日,初终日累计积温5309.0°C。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C为259天,平均初日出现在3月10日,终日结束在11月23日,初终日累计积温为5078.9°C。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C为202天,平均初日出现在4月12日,终日结束在10月29日,初终日累计积温为4365.0°C。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C为123天,平均初日出现在5月22日,终日结束在9月21日,初终日累计积温3161.6°C。
本县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明显。3月~5月气温回升较快,平均升温12.5°C。9~11月气温下降显著,平均降温12.8°C。10~11月温差最大,为7.0°C。冬、夏两季各月温差变化较小,均在2.0°C左右。全年气温日较差,以3~6月变化较大,可达11.O°C以上。夏季7月和8月气温日较差最小,分别只有8.2°C和8.4°C。冬季日差也较小。
本县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平均终霜日期为4月2日;历年最早出现期为1971年10月11日,最晚出现日为1961年5月4日;平均无霜期为209天,最长无霜期为237天,最短无霜期为179天。
1957~1985年,全县累年各月平均地面温度为17.1°C,最高的8月份为31.4°C,最低的1月份为0.9°C。历年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9.3°C,出现在1966年6月23日。极端最低地面温度为-25.0°C,出现在1969年2月5日。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C平均初日为4月9日,保证率在80%的平均初日为4月12日;稳定通过15°C的平均初日为4月16日,保证率在80%的平均初日为4月20日。
1957~1985年,全县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为22厘米,出现于1967年1月18、19日。一般冻结深度为8~11厘米。历年10厘米冻结日最早为12月7日,出现于1971年;最晚冻结日为2月17日,出现于1969年。历年10厘米解冻日最早为12月8日,出现于1971年;最晚解冻日为2月28日,出现于1969年。
四季划分:
县人习惯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按气候学标准,候(5天为1候,1个月分为6候)平均气温低于10.O°C为冬季,10.O°C~22.0°C之间为春、秋季,高于22.0°C为夏季。本县四季开始日期分别是:春季为3月26日,计61天;夏季为5月26日,计111天;秋季为9月16日,计58天;冬季为11月11日,计135天。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灵璧县辖13个镇、6个乡:灵城镇、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
5、旅游攻略
虞姬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7.5公里处,是项羽爱姬之墓。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料大事已去,遂夜饮帐中,慷慨悲歌,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自刎身亡,后被部属安葬于此。墓园占地3942平方米,墓冢和墓碑修复一新。墓园外建门楼、围墙,内建展厅、草坪、碑廊,供人游览凭吊、栖息或泼墨挥毫。
灵璧石
又称磬石(八音石),产于灵璧县渔沟镇磬石山北麓平畴间。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晋书》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
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钟馗画
灵璧钟馗画又称灵璧判子,它有别于其它地方木板年画或门神画作品,用手工绘画形式,有其独特的民间风味,历经宋、明、清各代,迄今经久不衰,尤甚在清代的灵璧古城内,画店林立,画商如云,清乾隆年间《灵璧志略》称:“每岁可售数万纸”、“画工衣食于斯”记载当时盛况。灵璧钟馗画在继吴道子之后,至宋元祐年间,灵璧置县时期,便有一批民间画家云集此地,初步形成钟馗画(民俗画)艺术中心。北宋画家杨斐所绘钟馗,深得吴道子之味,气势伟岸;后居淮楚,与灵璧画家友情深厚,因传道子之法,为灵璧钟馗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宋淮阴画家龚开,入元不仕,喜作钟馗墨鬼,笔墨酬和,妙趣横生,灵璧画家深受影响,钟馗画风为之一变,形象怪诞,风格新奇。清初,指画家高其佩出任宿州知州,时灵璧为宿州所辖,经常往来,对灵璧钟馗画家大加扶掖,使灵璧钟馗画创作水平整体得到提高。清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赞道:“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失吴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1915年,灵璧民间钟馗画师翟光远绘制的钟馗画参加“*万国博览会”,也有称“万国艺术赛会”并荣膺金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014年5月6日,由亚洲旅游业联合会、安徽省旅游协会主办,安徽汇兆亿融有限公司承办,灵璧县旅游局、灵璧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十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峰会在灵璧举办。此次活动将极大的推动灵璧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6、地方风俗
生活习俗
衣着:清代,县人衣料质地多为布料,农民多穿“土布”(即自纺自织的粗布),富人绅士多穿“洋布”(即机织印染的细纱布)。建国后,衣服款式、质地、色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0年代,男女服装质地以各色棉织品为主,主要有平纹、纱卡、卡其、府绸、哔叽、华达呢、灯心绒、平绒等布种。男式上衣有中山装、学生装、青年装,女性上衣多为列宁服、春秋两用衫及格式外套,男女下装都为西服裤式,冬季着长、短大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着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与现代相并轨。
装饰:80年代,城乡居民中的男女发型繁多。中老年男子发型变化不大。青年男式发型增加了香港式长法。女子发型增加了烫发、做花。有学生式、娃娃式、青年式等等。
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活动被俗称“过年”。清代,灵璧县十分重视过年的习俗。俗称灶王爷上西天,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腊月二十三晚,地方文武官员燃放鞭炮,进行祭灶活动。二十四日晚,老百姓进行祭灶活动。灶前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联语,横批“一家之主”。十二月三十日午前,家家门上张贴红纸春联,联语都是恭维封建帝制的话语。除夕中午,合家老少共进“团圆饭”,菜肴丰富,满屋欢声笑语。餐前,鸣放鞭炮,有的家庭主人还要将菜饭汤先撒一点在堂前,表示对先人的追念。次日,春节来临,早晨家家户户争先早开门。俗传,早开门可以早得“财气”,合家老小全得按时起床。开门时燃放鞭炮,然后,喝茶吃早点,就早餐。初一的早餐家家要吃扁食(即素馅水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时,民间悬符插艾,男女佩符,吃白水鸡蛋。
婚丧习俗
婚姻嫁娶:其联姻程式有:说媒、过柬、出嫁、迎娶、陪嫁、拜堂、闹房、回门。说媒即媒人说合。过柬即定亲以后,男方要到女方去“过柬”,也称“过红”回门即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称“回门”
丧葬祭奠:丧葬办理不论繁简,都有报丧、祭奠、出殡、圆坟等固定的礼仪形式。报丧即一旦父母老人去世,其子身戴重孝,腰系麻纰,手执哀丧棍,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其姥姥、舅舅家去跪拜,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祭奠即为死去的人举行烧倒头纸、穿寿衣、入殓、静面、守灵等追悼仪式。圆坟即送葬后的第三天,死者家庭亲人包饺子,数量与死者年龄同等,带到墓地去,沿墓周围转三圈后,把饺子埋在坟四周作供品,向死者致祭行礼,表示崇拜并求保佑。最后加高加大坟墓。
7、地方特色
灵璧奇石甲天下
灵璧石,又称磬石(八音石),产于灵璧县渔沟镇磬石山北麓平畴间。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载“泗滨浮磬”;殷商时期有灵璧石雕制宫廷乐器——虎纹石磬的记载;载:皇帝勒令镇西将军谢尚来灵璧采磬石以备大乐江左……灵璧石除磬石以外,还有更奇特的观赏石,其出产地也不限于磬石山一带,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如灵觉山、朝阳山、白马山、耳毛山、邵山、九顶山等,在灵璧县境中部的三注山和南部的大山,峨山一带也有少量的分布。从已产出的灵璧石来看,其真正魅力不仅在于天赋其内在的灵气和形态的神奇,而其质、形、色、纹皆俱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故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八十年代以后,在中国掀起了赏石热,灵璧人也加入了采石、藏石的行列。九九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在大会举办的奇石展评中灵璧石获奖21块,位居世世界100多个国家之首,灵璧石真正成为“天下第一石”,为此奠定了灵璧石在国际观赏石中的地位,成为世界收藏家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