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萧县,由此而得名。隋唐至清至*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地处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紧靠江苏省徐州市,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东和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丰县接壤,西与砀山县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邻,南同淮北市杜集区、濉溪县交界,东南与宿州市埇桥区相连。距徐州市区25公里,距宿州市区75公里,距省会合肥市301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农业不断发展,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中文名:萧县
外文名:Xiao
别称:“文献之邦”
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
下辖地区: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
建立时间:秦
面积:1871平方公里
人口:130万人(2007年)
地理位置: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大部分为平原
著名景点:千年古刹天门寺、天一角地下溶洞、永固水库、汉墓群、宋朝的古窖群遗迹、闵之骞鞭打芦花处、三让徐州的贤人墓陶谦、南朝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故里、苏轼发现煤炭处、皇藏洞、山中瑞云寺等
地域名人: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
知名产业:名优农产品基地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知名企业:孙圩子胡萝卜、闫集黑皮冬瓜、马井韭青、圣泉萧国圣桃、黄河故道水晶梨、龙城石榴、新庄黄牛、黄口三元杂交猪、丁里华英鸭等名优农产品种养基地闻名全国
机场: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
电话区码:0557
*驻地:萧县龙城镇大同街138号
火车站:萧县站、黄口站
行政类别:县
地方方言:中原官话-徐淮片
车牌代码:皖L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1、历史沿革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设萧县(治萧故城),属之。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萧县(仍治萧故城)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泗水郡(仍治沛)。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萧县仍属之。在今境内设杼秋县(治今孙庙乡老黄口),属彭越梁国砀郡。六年春,萧县改属汉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砀郡改属吕产吕国。八年八月,砀郡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为刘楫梁国。十二年,改属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梁国属豫州刺史部。本始三年(前71年)六月甲辰,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都今萧县西南30公里与淮北市交界的岱河东岸),侯国属沛郡,自此境内分设3个县、国,分属2个郡、国,余仍之。
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国为”陈定郡”,改扶阳侯国为县,又改作”合洽县”,改杼秋县为”予秋县”。更始元年(23年),刘秀封为萧王。
东汉
东汉初,恢复旧政区名,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杼秋县(仍治孙庙乡老黄口),属沛郡(仍治相,今淮北市相山);扶阳县乾隆圣旨碑(仍治故侯国邑)仍属砀郡,2个郡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武十三年(37年),扶阳县改为韩歆的扶阳侯国。十五年正月辛丑,扶阳侯国除为县,不久废。今县境仍设萧、杼秋2个县,仍属豫州沛郡。二十年六月乙未,改沛郡为刘辅沛国(仍都相)。
三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萧(仍治萧故城)、杼秋(仍治故城)2个县,仍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改治)沛郡(初治相。太和三年,改治沛县,今属江苏沛县境)。黄初二年(221年),追封曹熊为萧公。太和三年(229年),改萧公国为萧王国(仍都萧故城)。六年,萧王曹炳殁,无子,国除为县,改属沛国(都沛)。青龙二年(234年),萧县改属豫州谯郡(均治谯,今亳州市区)。景初二年(238年),萧县(仍治萧故城)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萧县改属谯郡(仍治谯);杼秋县仍属沛郡(治沛,故沛城)。
西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仍设萧县(仍治萧故城,曾封司马丙于此)、杼秋(仍治故城)2个县。十二月丁卯,2个县改属司马景沛国(都相),仍属豫州(初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城。后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五年(311年),豫州没于刘汉国石勒部,改沛国为沛郡。
东晋
东晋初,曾收复。大兴元年(318年),入石勒。二年,复入东晋。太宁初(约323年),入后赵。永和五年(349年),入冉闵。七年,冉闵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年),地入前燕,属前燕豫州(治颍川郡,今许昌东)沛国,余仍西晋旧制。太和五年(365年),前燕亡,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380年),沛国改属东豫州(治许昌)。淝水战后(383年),地属东晋徐州。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北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今县境杼秋县在东晋乱后废,萧县(仍治萧故城)侨置沛郡(又称北沛郡,兼郡治),在城北侨置相县,又称在黄杨城、北辰集置沛郡,实为1个侨郡,领相、萧、杼秋县。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仍为北徐州(仍治彭城)侨置沛郡(治侨置相,今萧故城或其北),领相、萧县。永初三年(422年),去”北”字,属徐州(仍治彭城)。
北朝·北魏
和平六年(465年),占领萧县。泰始二年(466年),淮北地区渐入北魏。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占领萧县。不久,复入北魏,今县境设龙城县(治今县城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萧县(仍治萧故城)属沛郡(治萧)。‘
南朝·梁
梁占领期间仍设萧县(治萧故城),属睢州(治顿丘侨县,今宿州市老符离集)沛郡(改治淮阳,今宿州市解集)。
北朝·东魏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东魏承袭北魏东部地区,入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复入东魏,今县境内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沛郡(仍治萧县)。
北朝·北齐
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仍之。天保二年(551年),一说七年,改萧县为承高县(仍治萧故城),仍之。七年,撤销沛郡,承高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北朝·北周
建德六年(577年)二月,灭北齐,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及复置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设承高(初治萧故城)、龙城县(仍治今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大定二年(583年)撤郡,直属徐州。六年,撤销龙城县,并入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十八年,改承高
县为临沛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大业二年(606年),改临沛县为萧县(仍治故萧城),仍属徐州。三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属徐州刺史部。
唐朝
大业十四年五月,唐代隋朝,改郡为州,今县境设萧县(仍治萧故城),属徐州(仍治今徐州市)。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世充,仍之,属徐州总管府(治徐州)。贞观元年(627年),徐州属河南道地理区。八年,改徐州总管府为都督府。十七年,罢徐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州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仍治彭城)。至德元载,徐州改属淮西镇节度(治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二载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大中二年(848年),徐州改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取消武宁军号。十一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节镇(仍治徐州)。光化二年(898年),复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不久,改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萧县仍属徐州。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入清,萧县仍属南直隶(仍治今南京市)直隶徐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萧县(仍治今龙城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徐州(仍治今徐州市)。十八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右布政使司(治苏州府,今为市)。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直隶徐州属江苏省(仍治苏州府,今苏州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隶徐州改属江苏省淮扬道(治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区,即2001年前的原县级淮安市)。十五年,
直隶徐州改隶江苏省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年3月22日),淮徐道改治宿迁县(今属江苏省)。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年4月25日),升直隶徐州为府(治附郭铜山县,今市区),属淮徐海道。咸丰十年(1860年),徐州府改属江苏省淮徐扬海道(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徐州府改属淮徐海道。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日),徐州府改属淮徐道。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萧县(仍治今龙城镇)属江苏省。3年6月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治今徐州市)。废道后,萧县直属江苏省。
中华民国·南京*
民国16年6月2日晨,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前敌总指挥王天培部占领徐州,经萧城,进入南京国民*江苏省控制区。民国21年(1932年)10月10日,萧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区)。民国27年(1938年)5月18日,萧城沦陷,萧县*解体,萧县*为抗日**取代。民国29年(1940年)3~5月,*萧县流亡*在七区迎风口一带活动。5月14日,驻临*(今管粥集),时称”北*”,后据萧西地区。民国33年(1944年)11月25日,伪顽合流,在临*及附近的亲民村、胜利村、陆庄组建萧铜丰沛四县联防*,并以四村镇为临时流亡县府驻地。萧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存在期间,属江苏省第九专区。民国35年(1946年)7月18日,*军队占领萧城。24日,萧县*从临*迁往萧城。民国37(1948年)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城,萧县全境解放。
*
建国后,1949年4月属宿县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1955年属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
2、地理位置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淮北平原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微山湖西岸。东和北部与徐州市、丰县接壤,西与砀山及永城市毗邻,南同淮北市交界,东南与宿州市相连。地理位置东经116°31′—117°12′,北纬33°56′—34°29′。南北长60.4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1861.1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3%。
地貌
按地形特征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自然区。
低山丘陵区
分布于县境中部和东南部,由震旦纪至奥陶纪碳酸盐岩组成。岭低谷宽,分布错落,以水流侵蚀为主。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顶光秃,起伏不大,坡角15°—20°,少数达40°;海拔180—350米,最高峰为永堌境内的官山,海拔395米。丘陵幅度3—5华里,三列丘陵皆为北东南西向延伸,东西两列各长32公里,中间一列长18.6公里,面积140.532平方公占总面积的7.55%。
在低山丘陵周围,由于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麓缓坡和丘陵间的6个山间谷地,缓坡面向平原倾斜,一般宽0.02—2公里,坡度5°,海拔50米以上,面积272.2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63%。
平原区
由于黄河、大沙河的泛滥冲击作用,在县境北、西、西南和中部形成堆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拔32—50米,属第四纪地层,面积1448.3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7.82%,在此区域内又可分两个类型。
1.废黄河平原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口于河南兰考铜瓦厢,改道北流,原流经县境北部的河道淤废。由于原黄河沉积特盛,又受两岸人工堤的约束,黄河故道成了高出地面的平原,一般比堤外平原高5—9米,河道中心至大堤两侧宽2—6公里。黄河改道北徙后,故道平原以轻度剥蚀为主。
2.黄泛微倾斜平原
位于废黄河南堤外侧,地形平坦略具倾斜,北部海拔43米,南部33米。
水系
本县属淮河流域。秦汉时汴水经萧东流,在徐州东北角汇泗(水)入淮。汉末黄河入汴,汴渠淤塞。南宋刘峪北伐灭后秦,疏浚汴渠,此后汴渠通塞交替。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自商丘南向东南经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入淮,原汴渠经萧、徐入泗、入淮者渐微。
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南徙,夺汴入淮,正流南侵北趋,无固定河道。明弘治年间筑北堤,万历年间筑南坝,使黄河固定经萧、徐由汴入泗,由泗入淮。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河南兰考铜瓦厢(今兰考东坝头)决口,夺大清河、经章丘穿运河,在山东利津入渤海。改道北徙后,原河道淤废,给萧县留下了比堤外平原高5—9米的故道高地带。原来北流注获(即汴水)的濉水,变成南流入淮,其他河流皆因无水源而成为间歇性、季节性河道,水系紊乱,旱、涝、洪、渍频仍。
清末至民国年间,治理了龙、岱、奎、减诸河,但没有解决水的出路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调整、疏通了河道,开挖了萧濉新河,经萧濉新河可将水排入新汴河。全县现有河道15条,即龙河、岱河、闸河、大沙河、利民沟、洪河、减河、洪减河、港河、湘西河、毛河、倒流河、萧濉新河、王引河、东倒流河,总长439679公里,除东倒流河属奎濉河水系外,其余均属新汴河水系。
3、自然气候
本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盛刮偏北风,气候干冷、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逐渐减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气温回暖快,雨水增多,气候多变;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偏南风,炎热多雨,雨季一般从6月中旬到7月下旬,历时45天左右;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衰退,北方冷高压增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常伴有秋旱。一年中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4、物产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皇藏峪自然保护区有3100多亩天然次生林,棲栖着较多的鸟兽,基本上反映了淮北地区暖温带生物群落的面貌。
植物
木本植物有54科、110属、119种。其中黄刺莓、杂氏灰栒子、毛掌叶锦鸡儿、锐齿鼠李、黄栌等树种,为1981年管店林业学校调查时首次在安徽省发现。
草药有虎掌、半夏、透骨草、阴行草、徐长卿等。
动物
1.鸟类:
有留鸟17种、夏候鸟20种、冬候鸟3种、旅鸟17种,隶属于12目、26种。留鸟有石鸡、珠颈班鸠、翠鸟、星头啄木鸟、大嘴乌鸦等。其中石鸡为1979年安徽大学调查时在省内首次发现,也是此鸟在国内的最南分布界限。夏候鸟有粟苇鸻、火班鸠、四声杜鹃、鹰、黑枕、黄鹂、黑卷尾、寿带等。
在皇藏峪繁殖的鸟类共有38种,其中古北区鸟类23种,如山鹡鸰、北灰鹟、三道眉草鹀、麻雀、灰喜鹊等,属该自然保护区的优势鸟种,东洋区鸟类15种,最近又发现一种大型乌类鹈鹕。
2.兽类:
有水獭、黄鼬、狐狸、狼等。
矿物资源
煤
属淮北煤田,储量丰、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已开采的有:沈庄、袁庄、毛郢孜、孟庄、朔里、石台子等煤矿,总产量为436.81万吨(1984年)。这些煤矿已先后划交淮北和安徽省煤炭厅。正在勘探的有萧城北郭庄煤田、城西岱湖煤田、城西南瓦子口煤田、城东南永堌煤田。已勘明储量约7.5亿吨。
瓷石(又名白云砂)
距县城西南6公里的帽山周围,初步探明约三平方公里,颜色纯正,质地优良,是生产瓷器和白水泥的原料,目前由乡镇企业开采,产品行销江苏、山东、河南等地。
耐火土、焦宝石
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南的卯山、孤山、欧盘和城南虎山等地,是生产耐火制品、砂缸,陶瓷的原料。
铁
王场、寿楼乡旗杆楼有铁矿,品位45—60%,矿石类型为接触交型磁铁矿,易选,大都埋藏在100—400m之间,具有小、浅、易、富四大特点。孤山乡的牛尾山、庄里乡的城阳有露天铁矿,至今未开采。
石灰石
主要分布在官桥乡西山、孤山乡孤山、赵楼乡南山、丁楼乡东山、帽山乡北山、陶楼乡东山。低山残丘多有石灰石矿藏。一般含钙量在47%以上,是生产石灰和水泥的必要原料。储量在亿吨以上。
大理石
官桥乡的燕山,孤山乡的大老口、小老口,白虎山的大理石有两个品种:紫底黄花和白花。据传说明代己发现开采,运送南京为朱元璋建宫殿,取名洪武玉。城南帽山乡的灵山到瓦子口长二十里的山上都有大理石,共有26个品种。探明储量2000多万立方米。
方解石
产于孤山乡大老口山顶,透明洁白,是生产水泥的好原料。
砚石
庄里乡龙虎峪的尠沟有三条砚石带,东西宽5米,易于开采。
干泥
是龙城镇西南的特有矿藏,是勘探润滑的好材料。30年前已有开采,目前年产2000吨,行销全国,供不应求。
5、龙城画派
“龙城画派”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清书画家名录》记载;晚清时袁塘的蝴蝶、宝池和尚的牡丹、孙云江的黄牛、王为翰的墨竹、路荫南、侯子安的山水等等都在画坛上享有一定的盛名。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竞相创新,而且立坛传艺,举办书画讲习所,建立书画研究会,广为传授技艺,为群众性的书画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县书画艺术之所以能够走出去,其创始者、奠基者应首推当代画坛高手王子云。王子云早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民国6年(1917)即在本县高等小学教授美术,在“五四”新美术运动启发下,先后到北京、南京、杭州等地从事美术活动和任教,后自费去法国留学6年,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他教育、影响和推荐下,萧县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始得以进高校深造。仅二、三十年代进入北京、上海、杭州以及苏州、徐州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就有27人,其中女生3人。这批进入艺专学习的学生,以传统的国画为基础,进而吸收西洋的技法,走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道路,在诸多画种中自成一家。从而走出萧县,成为当今画坛风云人物。如雕塑大师刘开渠、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锋派主将朱德群,而美学界的前辈王子云,则以美术史理论家、雕塑史理论家称著于世。长期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的百岁老人萧龙士、书画兼擅的欧阳南荪、刘惠民等则对“龙城画派”的继承和发展承先启后。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著文论及萧龙士丹青生涯时曾说:“自同治未至民国肇造,龙城画派,名震徐淮”。“龙土故里萧县,为该派中心腹地”。
解放后,在前辈艺术家的熏陶下,一批中青年画家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传统的画笔,而又各展所长,以独特的风格活跃于画坛,诸如天津画院的吴燃、北京艺苑的卓然、安徽画院的郭公达、葛庆友,安徽艺术学校的张翰、萧县画院的欧阳龙、薛志耘、郑正、寿县画院的朱宝善、徐州画院的宋德安、朱沛然,他们之中有家传、有自学、有毕业于高等艺术专科学校,入门的道路不同,但都在继承“龙城画派”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突破,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已名噪当今。
随着书画的普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改变,从工厂的工人到种田的农民,从机关*到学校的教师,以及商店的营业员,理发店的理发师等等,爱画者日盛,学画者日众,他们种棉花的画棉花,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建筑工人画楼房等等,风格朴实无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真实感,他们的作品已当之无愧地登上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上海书画评论家茅子良誉赞:“萧县无处无书画,书画代代开新花”。
“龙城画派”历经二百年的发展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人品与画品混为一体,为其特征之一。萧县与齐鲁同俗,性格“敦朴而纯茂,质直而好义”,所作书画亦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直,豪爽、洒脱而诚恳。
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是其特征之二。“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亦见长,在他们的笔下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会与统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经他们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玩味无穷。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为其特征之三。当今,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户,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6、历史名人
刘裕
南朝宋武帝,姓刘名裕,字德兴,又字寄奴,萧县绥舆人,初不善书。陈思《书小史》中记述:帝素拙于书,侍中司徒刘穆之对裕直言说:陛下拙于书,虽是小事,然德威远震四方,愿公多加留意。况公天资超凡,今后可纵笔习书大字,大至一尺也不算大,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书骨力内含外露,气韵体势皆可足美。武帝从其言,练大字,一纸仅写六、七字即满,勤习不辍,书法大进。唐窦皋在《述书赋》中说:“武帝的书法受到刘穆之的启迪之后,持恒苦练,书艺突变,飘逸飞动,雄强遒丽,其造诣之深,贵贱优劣,只有识者可鉴赏评介。”
王之麟
明末萧县画家,善弹琴,工诗赋,书画无不精妙。三个儿子皆以文学著名,次子所贵性情端雅豪爽,不囿麈俗,每于临池泼墨作书,其艺可与王羲之父子媲美。
王为翰
字西园,清代诸生,自幼不慕名利,曾修别墅于帽山之麓,题额“亦足斋”。平素善书画,并善吟诗作歌,每于酒酣兴浓便挥毫画墨竹,浓淡疏密,皆到妙处。其题画诗句更为潇洒诙谐,妙趣横生,如“静对幽篁暑气消,数竿移植上生绡,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郑板桥。”诗中有画,十分精妙。
吴作樟
字文洁,号云邻,萧县城西古尚村人,自幼工习书法广涉诸家,皆能得其意,并善绘画。曾在时任杭州太守的从弟(同祖父的兄弟)吴作哲的府署与兴化郑板桥偶遇,郑故意睨然代傲表性做视,作樟醉后书擘窠大字,郑始钦服。后又在金陵曾书“大雄宝殿”、“金陵佛”两匾额。观者无不惊叹叫绝。
作樟著有书法十二卷。乾隆巡视江南时,过徐州,遍访名家,偶见作樟书巨幅寿字,颇为赏识,评之为“黑、壮、圆、劲、苍”。
张太平
字拱晨,号乐园,又号银岭山樵,清乾隆时期人,家世显达而性情恬淡,厌世疾俗,隐居于绥舆山中,筑亭园,植松竹,或手持黎杖游山水之间,或与文人雅士吟哦唱和。太平书法师承颜鲁公,气魄宏大,功力深厚。他与吴作樟系表亲弟兄。志同道合,共研书法,相得益彰,书名远播,曾有“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指楹联)”之称。盛赞张吴合作默契并美。《清书画家笔录》、《中国画家名人大辞典》皆有收录。
吴柳庵
名凤祥,乳名十六,吴作樟三子,善书画。其书法学二王,所画“风竹”,笔法劲利,风格超迈洒落。著《柳庵诗抄》。
7、地方风俗
诞生
乡间婴儿初生,多给穿土裤子。穿后扎紧腿,装上细沙土,大小便落在土内,每天换洗几遍。
婴儿出生第六天,大人把鸡蛋煮熟染红,先向婴儿姥姥家报喜,姥姥家把鸡蛋分送近房亲戚,约定日期,带礼物到婴儿家贺喜,叫“送粥米”。所送礼物分两类,一类是鸡蛋、面粉、红糖,*妇补养之用;一类是婴儿衣帽,鞋袜,供婴儿穿着。婴儿家也把红鸡蛋分送亲友,亲友也带礼物,到婴儿家祝贺。亲友到齐,把婴儿抱出,大家见见面,都给见面礼。婴儿家备办酒席,欢宴亲朋,俗称“喝喜酒”,至今仍有此风。
婴儿满月,接往姥姥家,用红布蒙上。大人抱着婴儿,同时手持桃树条子,说桃条子能避邪,叫“接挪窝”。
婚嫁
清末民初,因袭封建婚姻旧礼,男婚女嫁、悉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提媒,又叫“说媒”。媒人在衡量男女双方家产家势,社会地位,认为门当户对后,即先到男家、后到女家介绍对方的情况。家长认为合适,便到对方邻近去打听,请算命先生合年命,如都没有问题,媒人就告知双方愿结百年之好。
2.过启,又称“传启”、“过启柬”。双方同意后,男方即向女方写求婚书,由媒人送到女家,叫“过启柬”。女家答应了,回一同意书,叫“回启”,也叫“谢允”。双方都置办酒席谢媒人。席上必不可缺的是斤半重的鲤鱼,鲤鱼是长流水,斤半重是“巧个”。此时婚事已定,男女双方均未见过面。
如要娶,先由媒人,向女家要“年命贴子”,即女方的生辰八字,再请算命先生,定好结婚日子,用东屋或西屋,定好婚期后,写在红纸上放于红匣内,再放些妇女首饰,如簪子、坠子、镯子、戒指及头上戴的金银花,但必不可少的是枣和栗子,叫“早立子”。然后男家准备房屋、床帐、被褥、枕头等,枕头留一道缝,待新娘来时自缝,先教表兄弟在床上睡一夜,叫“滚床”。屋内一切用具,柜、箱、桌、椅、牙膏、肥皂等,都是女家的,所以女孩叫“赔钱货”。除上轿的红衣裳外,不向男方要任何东西,如要,便被大家瞧不起,说是卖闺女。女家准备嫁妆时,生怕女儿不满意,陪送不好,要受气,妯娌们也瞧不起,女婿也难为情,所以凡是日常需用的衣物家俱,尽量陪送,最差的也得陪送一红木箱。有的穷得连女儿也养不起,从小就送到婆家,叫“童养媳”,大都受气,结婚叫“圆房”,只磕头拜天地,什么都不陪送了。
3.结婚。结婚前一天,空花轿由新郎家过到新娘家,叫“过轿”。男家用一人,抱只公鸡随轿到女家,女家不留,也派一人,抱只母鸡随结婚花轿到男家,这样男女皆“吉”(鸡)。新娘上花轿,由新娘亲人送上轿,全身红衣裳,五六月也得穿薄袄,叫“新人不穿单”。脚穿红鞋,用黄布裹上底,头上蒙红布叫“蒙脸红”。因不知丈夫怎样,也不知婆母怎样,又辞别父母,所以都哭哭啼啼。一般有四个亲人跟着送轿,出庄时放三声炮,喇叭在前面吹着,花轿后面跟着嫁奁,每过一村庄,吹喇叭、放炮,贴喜字,能看到新郎的住处时送轿的回去。到了新郎大门,落了轿,男家先来两个中年妇女,打开轿门,送把酒壶,交新娘在胸前提着,叫“送抱壶”。接着添胭粉,多为成年闺秀,化好妆,四个、六个、八个都可以,摇摇摆摆到花轿前,分站两旁,一个个都到新娘面前,拜行接见礼叫“添胭粉”。接着由两个中年妇女,扶新娘下轿,大家争着撕新娘脚上的黄布,说缝在小孩衣服上能长命轿旁早有两个人(多是男方的表弟)端着麸子,加上枣、花生之类往新娘头上撒,叫“撒仗”,图吉祥之意。院中放一供桌,点上香烛,放一斗高粱,斗中插一杆秤,并放一面镜子。拜天地时,由同辈多子女的夫妇二人,穿戴整齐,站在新娘新郎的前面,叫“领亲”。拜过天地,领亲的退去,新郎抱着桌上的斗,引新娘入洞房,新郎取斗中的秤,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布,搭在棚顶上,这时新郎新娘第一次见面。用一杯酒,新郎新娘各喝半杯,叫“交心酒”。再用一碗“蜜油茶”,各喝半碗,说是今后日子过得甜甜的。此时任何人可闹洞房。都略事休息就“分大小”,先给新娘开脸,用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发绞掉,新娘重新梳妆,再到院*桌前,下铺红毡,先给公婆磕头,依次给所有的长辈磕头,磕头时不吹喇叭、吹笛子。晚上入洞房得有人听,如无人听,窗下应放把扫帚。第三天新人下厨,并给祖先烧纸。
新中国建立后,这些繁琐、充满迷信色彩的仪式,大都去掉。现在青年男女婚姻自主,但多数还得有媒人撮合,经介绍,男女先见面,双方都同意,就可向*登记。登记后,约定日期,办酒席,宴亲朋,举行婚礼。近年有女家要彩礼之习,亦有不少女青年自觉抵制。除旧习,立新风,有的地方举行集体婚礼,既隆重,又节俭。也有旅游结婚的。
丧葬
本县一般丧葬仪式,繁琐复杂,充满迷信色彩。老人临终前,要将病榻移至正屋当门,以便得正位而终。在寿终后,用整张白纸复盖在面上,叫“复面”,也叫“蒙脸纸”。床前放一瓦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就在盆底钻几个眼,专供烧纸之用,叫“劳盆”。砍二尺长的柳棍,每个儿子一根,周围缠以白纸穗,叫“哀棍”。死者的儿子叫“孝子”。吊唁者烧纸,孝子拄哀棍陪哭,另外做一幡插于门前。凡后辈都穿孝,孝子戴白帽,穿孝袍,麻绳束腰,足穿临时做的白鞋。闺女、媳妇顶白巾,穿白衣,白布带扎裤腿,穿白鞋,其余男戴白羊角帽,女顶白巾。
第三天晚饭前“泼汤”,把饺子煮熟放于水桶内,二个人抬着,走几步用勺子泼点汤,不泼饺子,一直泼到土地庙。村内无庙,泼到十字路口。晚间为死者“送盘缠”,家人带着锡箔,到十字路口,将箔点着,倒退百步跪下隔着箩看火,按迷信说法能看到死者来取钱。
出殡时,棺前放铭旌,铭旌前放供桌,两旁放舍候,即纸做的童男童女。吊丧的人,在供桌前行礼,两旁有死者侄辈跪棚陪哭。行礼后入棺屋,孝子叩头致谢,如不入棺屋由侄辈叩头致谢,叫“叩棚角子的”。出殡时,死者长子孙挑小幡在前引路,棺发引时把劳盆摔破。棺上路时,有“路祭”,到陵地,有“陵祭”、路祭。陵祭仪式一样。在打好的墓坑内,让人拿只公鸡,沿坑边转一圈,并拔几根鸡毛放于坑中,将鸡扔出。棺材下地,把阴罐子放在棺材前,棺上蒙上芦席,并把事先做好的弓、箭、瓦放在棺材上,草草掩埋,烧掉“舍候”,“哀棍”、“小幡”插在坟上。殡后三天,孝子将坟筑好,叫“圆坟”,以后每隔七天,到坟上烧纸一次,连烧七次为止。
新中国建立后废除“舍候”,改用花圈,不穿孝,带黑纱,旧时繁琐仪式,大都去掉,只开追悼会,由有威望的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本县已建火葬场,但火葬者仍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