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县
涡阳县位于淮北平原,地处亳州市中心地带。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被称为“老子”故里,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试点县。2003年底,涡阳户籍人口138.78万人。
中文名称:涡阳县
外文名称:GuoyangCounty
别名:道源县、肥水县
行政区类别:安徽省直管县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安徽省亳州市
下辖地区:4个街道、21个镇、1个工业园区
*驻地:涡阳城关街道紫光大道
电话区号:0558
邮政区码:2336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北部、淮北平原腹地、亳州市中部
面积:2107平方公里
人口:163.4万人(2013年)
方言:涡阳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温暖带半湿润季风过渡段
著名景点:天静宫道源国家湿地公园嵇康墓东岳庙陈抟卧迹店集柘王宫
机场:皖北国际机场
火车站:涡阳火车站,涡南站,天齐庙站
车牌代码:皖S
历史名人:张良、嵇康、张乐行、老子等
生产总值:194.8亿元(2013)
行政代码:341621
城市名片:能源新城道德之源善行涡阳
1、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屡易其主
据《禹贡》记载,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大禹王治水成功,分天下为九州。现阜阳地区属豫州,宿县属徐州。那时之涡阳县境在豫州东北,与徐州毗邻。
商朝,约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建都南毫。南毫古城在今谷熟县西南三十五华里(今河南省商丘东南谷熟镇)。涡阳县境距毫四十五里,为商之畿辅。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今县境(含1964年划归利辛部分)属陈、胡两国。胡国在今阜阳县境;陈国在今毫县境。
春秋末期,楚国强盛,楚灵王(公元前540~前529年),伐陈附近之徐国。途中在涡阳县境(今楚店一带)建行宫,又在乾溪旁建章华台(今县城西四十华里处)。公元
前479年,楚惠王灭胡、陈两国,县境随被占掠。不久,又出兵灭许、徐两国,并迁许、徐百姓入原陈国地,以便统治。
赢秦实行郡县制
县境属泗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废封建,行郡县”,即废除分封制,而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原陈国地设任、城父两县,皆属泅水郡,县境亦属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该(在今宿县)攻占轾、酇、苦、拓、谯,其中包括部分涡阳县境。后陈胜为秦将章邯所败,于下城父为御者庄贾所杀。据《清一统志》,下城父位于蒙城县西北约八十华里,在今涡阳县境。
西汉分属二郡五县
东汉数县统归一州
汉沿秦制,除新置一些郡县外,还更改秦部分郡县名和辖区。涡阳县境当时跨泅水、汝南两郡。泅水郡改名为沛郡,领三十七县。涡阳县境部分属于轾、城父、山三国时代,涡阳县境属魏国。魏置港郡,下辖沛、汝就用港为曹氏故里,魏文帝曾丕寅初二年(公元221年),用诉为五都之一。设据郡后,又置法阴郡,不久废。
县境屡遭兵焚某
县名肇始北魏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公元牟666,复置汝阳郡,领八县。瞧郡仍存在,领县,包括城父、山桑、校等县。时县境跨准、汝阴两郡,同属豫州。
公元三世纪末,晋惠市司马衷在位期间,匈奴入侵,杀北地太守,攻陷郡县。自此起,夷狄乱华,北方三十州郡战事颗侃公元307年至312年,曾怀帝司马炽在位或间,俐H陷于五湖,惟键(包括涡阳县境)仍为晋所有。
公元317年至420好东晋、十六国时代,县境自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被后赵石勒所占,晋退守寿敬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553年)十月,宰相殷洁车师北伐,兵至豫州,由于梁国内臾姚襄叛反,在山桑败回。次年二月,姚襄以梁国降前燕慕或免不久,慕容增率兵侵入法、颖、谯、沛,县境为前燕所占、至公元570年十一月,前秦灭前撤,县境属前氛东晋孝武帝大元八年(公元383年)十月,晋军在淝水大破前秦苻坚军,即著名的“淝水之战”。晋前释都督谢玄率冠军将军桓石虔一举攻克豫州大部地区,涡阳县境复归晋。
南北朝时。国无宁日,县境屡遭兵见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率兵南掠,占豫州、准西等地。自此,淮河以北皆归北魏。涡阳得名即自北魏始。五世纪末,县境又为南朝齐所得。公元495年,南朝齐龙阳县开国侯王朝在涡阳降北魏。当时之涡阳在今蒙城县北、今县境亦为王朗领地,随之属北魏。
南朝齐明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三月,豫州刺史裴叔业领兵占县境,破北魏军。至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o年),裴叔业降魏,县境又为魏所得。北魏于此际始设涡阳郡,为汉山桑地,属谯州。
梁武帝萧衍即位后,为梁鼎盛时期。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军北伐。次年五月,梁将张惠绍与冠军长史胡辛生、宁朔将军张豹子攻陷宿豫,占据县境,并执送魏将马成龙往京师。此后,张惠绍使部将蓝怀恭于淮南立城为犄角。不久,魏援军压境,蓝怀恭战败,张惠绍连夜逃奔至淮阴,县境又为魏所占。
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月,魏悬瓠镇军主白皂生、豫州刺史胡逊据涡阳投梁。同年十二月,又为魏安东将军杨椿攻陷。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魏东豫州刺史元庆和降梁,县境又属梁,梁改置为西徐州。十一月,梁武帝以萧渊藻为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镇涡阳。时县境屡易其主,也曾被北齐北周占领。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十二月,梁河南王侯景率军围谯城不下,继又退军攻陷城父。东魏遣慕容绍宗追侯景,侯景退人涡阳相持,县境之一部为其据守。时尚有马数千匹,甲卒数万人,车万余乘。不久,侯景军粮尽,士卒多北人,不愿南渡,部将暴显等各率所部投降绍宗。侯景溃败,逃往寿春,县境人东魏,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公元548年),改西徐州为涡阳县,亦日涡州,属南谯郡,其地在今县东北部,县内有北平城、曹操祠,与今涡阳相距九十里。
由于连年战争,北人南迁,北方一些川郡名随之南来,史称“侨置郡县”。因此,两晋、南北朝时,改谯郡为‘陈留',易城父为‘浚仪',北魏亦沿用之。
北魏时,县境一度曾划归三郡。临涣郡领三县:钰、丹城(即今县境之丹城集)、解城(白掸,在今龙山集北),以钰为郡治。蒙郡领二县':蒙(今县城东南十五华里之蒙关店)、勇山(“勇”为“龙”之谐音,即今县境之龙山),以蒙为郡治。又置颖州于汝阴郡,以汝阴、戈阳两县为郡治。
唐朝山桑改名
隋文帝开垦元年(公元581年),并丹城人临涣,省郡为县。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归属谯郡。
开垦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涡阳为淝水。隋炀帝大业初、废州,淝水复汉时山桑名。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复浚仪为城父,属谯郡。
汝阴郡,旧直颍州,初五县。开皇初郡,大业初复为郡
在城父之鲁丘堡置文州,又置药城县。次年,州废,改为文城县。武德七年,文城县并人城父,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八改城父为焦夷,五代梁时,又改为夷父。直至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梁亡,才恢复城父名。
真源县,唐时建置,《元和郡县志》说,毫州真源县,东至州59里,疑在今之义了集。
山桑于武德四年重立,与临澳同属北谯州.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州废,以城父、山桑、临涣、永城、真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山桑为蒙城。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从毫州割临涣归宿州。
来亳州划归淮南
元归德统领两州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从宿州划临涣属毫州。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儿又归宿州,隶淮南东路。
唐时的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为三真。那时的三真、谯、城父、蒙城等七县属毫州,隶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二070年),分归淮南东路。毫州在大中祥符七年建集庆军节度。宋徽宗崇宁年间,有人口十三万户,生产贡结纱、绢等。
汝阴归属顺昌府,属京西北路。顺昌府旧为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八建顺昌军节度。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人改为府。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金人叛盟约,兀术率兵分四路来攻,毫州王彦先叛变降金。金人进围顺昌府。刘铺力战,败走。六月,宋以韩世忠太保、张俊少师、岳飞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北伐。刘铸率将军阎充于顺昌府李村大败金人。
闰六月,张俊率统制宋超,与金人大战于城父县,复克毫州。不久,张俊引军还寿春。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中流为界,县境属金。
金宣宗贞消三年(公元1215年),毫州升为集庆军节度,领城父等六县。颖州领汝阴等四县。宿州升为保静军节度,领临涣等四县;寿州领蒙城等两县。县境分属毫、颖、宿、寿四州,统隶于南京路。至金哀宗天兴年间(公元1233、34年),毫题、宿、寿四州又归于宋。
元人入侵,不顾疆理之宜,于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宿州所领四个县,归并于州;撤颍州所属四县,归并于州。又以民户稀少为由,并城父人谯,先锋永城。不久,又复置城父,仍属毫州。自此,州县之制开始紊乱。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汴梁路分置归德府,辖毫、宿两州;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分置汝宁府,辖颖州。蒙城属安丰路寿春府。以上三府均由“河南河北行中书省”统辖。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韩林儿称帝,建都毫州,五月,朱元璋附韩。十二月,元军攻毫州,韩林儿出走。
清析蒙属亳
明洪武初,废城父县,并人毫州。又降毫州为县,沿元制,由归德府统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归属颖州。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十月,又升毫县为毫州,并置义门巡检司。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IS71年)二月,从归德府割宿州;三月,从汝宁府割颖州,与寿州所属的蒙城,同归凤阳府统辖,直隶南京。
南明初,福王在南京称帝,县境仍属明。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四月,县境为清占据,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人分置“江南左布政使司”,领安徽,隶江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司”,至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八“安徽布政使司”驻安庆。乾隆二十六年,设安徽省,省城仍设安庆。
蒙城,明属凤阳统辖。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析蒙城属毫州。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安徽巡抚王雄奏准以颖州直隶州与豫省毗邻,地方辽阔,升颖州为府治,并置附廓县阜阳,与毫蒙同属颖州府。宿州隶属凤阳。县境属凤阳颖州两府。
雉河捻军起义
涡阳立县缘起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颖州、宿州两地饥民遍野,更兼太平军北伐节节胜利,民愤激扬。同年十月,捻军首领张乐行率众在毫、蒙间之雉河集起义,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数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L安徽巡抚唐训方,令布政司英翰奏以“雉河集为蒙、毫接壤之区,距城较远,以致强寇叠起,屡抚屡叛,非添设州县,教养兼施,不足以资弹压而移风化。今拟于雉河集添设县城一座。”同治三年元月,英翰奏上。不久,上谕:“皖北……如有应行添设州县,着与僧格林沁面商,并咨会曾国藩妥筹具奏”。
时唐训方已去职,乔松年任安徽巡抚。
僧格林沁就增设新县一事,咨两江总督曾国藩:“所有蒙、毫、宿、阜,其间人稀地广。在抢匪未叛之先,地方已难兼顾,以致盗贼充斥。而现在贼氛甫灭,更宜倍加防范。查雉河集为蒙、毫、宿、阜居心之地,相距约在百里以外,应遵圣谕,添设州县,方足以资治理”。旋曾国藩函复会同具奏。安徽巡抚乔松年即扎谕布政司英翰会同按察司委派候补知州王峻会同蒙城、毫州、宿县、阜阳四州县实地勘查割界,规划设县事宜。报经署理布政司何耀,署理按察司李文森详审后,由两江总督曾国藩、安徽巡抚乔松年会衔县奏,并请钦定县名,或名以古之“涡阳”。复经军机大臣会同吏部妥议后,奉旨于雉河集添设县治,赐名“涡阳”。分蒙、毫、宿、阜四州县相连之区以隶之。
选择官员,妥为抚驭。同年,从毫州东部划出十三保九十六圩,从阜阳北部划出四集二十五圩,从蒙城西部划出十五保四十五圩,从宿县南部划出机集四十六圩,成立新县。
以原雉河集为县治。属颍州府。
民国初县归专署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颖州府,县境属淮泅道。不久,在领州设阜阳专署,辖涡阳县。
1940年元月,为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豫皖苏边区成立由*领导的涡北县(县委书记赵文甫),辖原涡阳县下属的丹城、义门、龙山三个区,计15乡。一九四四年九月,改涡北县为雪涡县(县委书记党若平),县长李晨。下辖十个区,属原涡阳县境的有曹市、青町、龙山、丹城、吴桥、雪枫、义门等七个区。
1946年秋,于县境西部建涡毫县,原属涡阳县境的有临湖、花沟两个区。
1947年冬,在县境南建涡阳县,李晨兼任县委书记,武建周任县长。原属涡阳县境的有花沟、西阳、张村、楚店、江集、路集、双庙等八个区,计886个行政村。
上述雪涡、涡阳、涡亳三县隶属*领导的皖北专员公署第三分署。
一九四九年三月,划三县原涡阳县境,仍并为涡阳县。县委书记李又元,县长武建周。
一九*年,划县市郊间集、张村、江集三区归新设之利辛县。涡阳县属安徽省阜阳专署。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新的地级亳州市成立,涡阳县由阜阳市划入亳州市。
2、地理位置
县域82.4%的面积为早期河间平原,由早期河流淤积而成。由于降雨、河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影响,部分地区形成零星湖坡洼地和庄户地。境内涡河横界东西,将县境分为涡南、涡北两个自然区域。县境17.6%的面积为黄泛区平原,分布在涡河两沿。从河上游至下游,宽度逐渐减小,呈“∨”形。其地面一般高出两边河间平原区面1米左右,是涡河的天然堤防。县境内地势平缓,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平均海拔26.5-33.5m,地面自然坡降为1/9000。境内有涡河、西淝水、北淝河、包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计2100平方公里。县境地貌分为两种类型:涡河北自然区有龙山、东山、西山、石弓山、郭独山齐山、辉山。零星分布在涡河以北,占地总面积6.22平方公里;其次为涡河南北南岸河间平原,是县境最主要的地貌类型,南片在涡河与西淝河之间,北片在涡河与包河之间。
3、自然气候
涡阳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由于县境地势平坦,气候资源空间分布无大差异。
气温:据1957年至1983年统计,年平均摄氏14.6度。年极端最高摄氏41.2度,出现在1974年7月9日;年极端最低摄氏零下24度,出现在1969年。极端温差为摄氏65.2度。
降雨:据1957年至1983年统计,涡阳降雨量年平均809.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1342.9毫米,出现于195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517.7毫米,出现于1976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10天,出现于1971年6月9日至18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64天,出现在1975年12月9日至1976年2月10日。
4、自然资源
涡阳自然资源丰富。盛产粮、棉、油、水果、蔬菜、药材和黄牛、山羊、家兔、鱼虾、河蟹等,不仅质量高,而且产量大,被列为全国产粮百强县、全国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山羊板皮、瘦肉型猪生产基地,跨入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林业百佳县、秸秆养牛十佳县之列,与蒙城、利辛县一并被誉为“全国中部地区黄牛金三角”。尤其是义门苔干堪称食苑珍品、天下之最,因此涡阳又被命名为“中国苔干之乡”。
水资源
涡阳县河流均属淮河水系,境内河流主要有淮河的一级支流涡河横穿中部,两岸支流呈叶脉状,依次有之流漳河,运粮河,龙凤沟,雪沟,姚子沟等,县内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其次是北淝河、西淝河。包河流经县境边缘地区,流域面积分别为285平方公里、262平方公里和263平方公里。沿河有81条大沟流入。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0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01亿立方米,常年可利用量为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浅层地下水资源年补给总量为4.1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3.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50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属贫水地区。
土地资源
涡阳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131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2.2%,全县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1198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91.4%。县境为淮北平原典型的砂礓黑土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率达98%以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大规模的以“四旁植树”与“农田林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平原绿化工程,以“3231”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工程,初步改善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以抓老龙窝、黄庄生态村建设为试点,以植树造林、治水改土培肥为重点,抓点治片,实施了华北平原砂礓黑土外资治理项目、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以及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等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改造了一大批中低产田,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国家环保局批准涡阳县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
矿产资源
涡阳县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矿种有10种:煤、油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中有水泥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河砂、陶瓷土、砖瓦用粘土;水气矿产中有矿泉水等。已探明矿产地180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5处,小矿6处,零星资源l64处。燃料矿产煤是涡阳县优势矿产,占全省的八分之一,资源前景较为广阔。含煤面积431平方公里,估算地质储量32.5亿吨。煤种以肥煤为主,其次为焦煤、瘦煤,个别煤层为气煤。有涡北煤矿,信湖煤矿等。县境内山石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是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山石矿产地分5山7处,资源储量293万立方米,占全市储量的85.4%。砖瓦用粘土十分丰富,粘土矿产地157处,资源量1931万吨。
生物资源
阳县适宜暖温带各种植物生长,由于人为影响,原生植物不复存在,林木属暖温带落叶阔叶类,呈网带片结合状分布,即农田林网、营造在主干道路和大中型沟河堤坝上的林带和村片林及农田成片经济林。全县主要木本类植物有杨、泡、桐、椿、楝、柳、桑、榆、水杉以及苹果、柿、梨、桃、枣、银杏等50余种;水生植物主要有蒲草、香蒲、菱、莲藕等;粮食作物以麦、豆、薯为主,辅以水稻、玉米、小豆、绿豆、荞麦、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烟叶和麻类等,苔干为地方特色蔬菜种类,中药材有白芍、紫苑等。全县物产丰富,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山羊板皮生产基地,是中国苔干之乡,与蒙城、利辛县一并被誉为“中国中部黄牛金三角”,盛产粮、油、棉、中药材、烟叶和猪、牛、羊、兔、鸡、鸭、鹅、鸽、鱼、虾、鳖等多种大宗农副产品及土特产品。
5、行政区划
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阳、蒙城析置涡阳县,因袭北魏涡阳县名而命名。《水经注》: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可见涡阳在设县之初即在涡水之南。应名涡阴,取名“涡阳”名实不符。
1979年3月,划雪涡、涡阳、涡亳合并为涡阳县。
1979年,撤销地区革委会,恢复阜阳行政公署,仍辖涡阳县。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新的地级亳州市成立,涡阳县涡阳县行政区划由阜阳市划入亳州市。
2004年底,涡阳县辖24个镇、2个乡,1个林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93192人。
2009年4月经省*批准,涡阳县调整行政区划:
一、撤消张老家乡,将张老家乡所辖行政村分别并入义门镇、新兴镇和新设立涡北街道。
二、将耿皇乡、牌坊镇两乡镇合并设立牌坊镇。
三、撤消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撤消城东镇,设立城东街道。撤消城西镇,设立城西街道。撤消闸北镇,设立涡北街道。
四、将双庙镇更名为涡南镇。调整区划后的涡阳县现辖4个街道、20个镇、1个林场。
6、经济发展
近年来,按照县委提出的“振奋精神鼓实劲,围绕重点抓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措施抓落实,顽强崛起上台阶”总体要求,确定了“全省争先进、皖北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盯紧盯住、抓细抓实、创新创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128.2亿元,增长15.6%;完成财政收人10.0亿元,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增长62.4%;规模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33.5%;引进县外资金51.3亿元,增长47%;利用外资4560万美元,增长51.6%;农民人均纯收入5106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5万元,分别增长17.4%和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