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莱斯特·瑟罗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16:48:52
...

莱斯特·瑟罗(1938-),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授,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问题权威。擅长宏观经济学、化共财政、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管理学。著述颇丰,已有14部专著问世。特别是《零和社会:再分配与经济变革的可能性》一书出版后,被誉为美国政坛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声音;《21世纪的角逐》列《纽约时报》非文艺类图书排行榜榜首。是《新闻周刊》的撰稿编辑,《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在经济学界影响力甚大。

中文名:莱斯特·瑟罗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蒙大拿州

出生日期:1938年

职业:经济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零和社会:再分配与经济变革的可能性》

1、人物经历

莱斯特·瑟罗(LesterC.Thurow)1938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利文斯顿镇,1964年在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在约翰逊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一年,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院校任教,现为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赖弥尔森(Lemelson)管理及经济学教授、世界财经管理趋势大师,曾任美国*党的经济参谋;1987至1993年担任MIT史隆管理学院院长,1996年起于MIT任教,专研国际经济、总体经济、公共财务及所得分配。《纽约时报》(NewYorkTimes)评誉瑟罗为“经济论辩中,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家及优秀的阐释者”;知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PaulKrugman〉则称颂瑟罗是“将经济观念诠释得简单清楚的经济学家”。瑟罗教授在舆论界和*决策界影响很大,他长年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发行量甚大的报刊撰文,并时常在电视中就企业和公众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发表见解。被认为是世界级的经济问题权威。擅长宏观经济学、化共财政、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管理学。瑟罗相信,除了理性的经济分析外,经济决策还应多加考虑“更人性的因素”,包括动机、团队精神、人性、合作等,以及政治与社会层面的影响,这些都应该放回经济学的领域,依此建构个体经济学,进而架构全球经济。他的论述极具分析性,经常能像“丢一枚炸弹”似的引起经济学界与企业界的广泛重视。擅长宏观经济学、化共财政、收入分配、世界经济和管理学。著述颇丰,已有14部专著问世。特别是《零和社会:再分配与经济变革的可能性》一书出版后,被誉为美国政坛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声音;《21世纪的角逐》列《纽约时报》非文艺类图书排行榜榜首。是《新闻周刊》的撰稿编辑,《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的主要成员。

2、主要著作

瑟罗教授着书甚丰,而且越写越畅销。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零和社会:分配和经济变革的可能性》(1981)


莱斯特·瑟罗著作

《知识经济时代》(BuildingWealth:TheNewRulesforIndividuals,Companies,andNationsinaKnowledge-BasedEconomy)

《危险的趋势:经济学的现状》(TheZero—SumSociety,1983)

《零和社会解决方案:建设国际水平的美国经济》(1985)

《21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日、欧、美经济战》(HeadtoHead,1992)

《资本主义的未来:当今各种经济力量如何塑造未来世界(TheFutureofCapitalism,1996)等。

3、相关报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中国“大国崛起”将不过是镜花水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莱斯特·瑟罗近日给议论纷纷的“中国世纪”说泼了一瓢冷水。在题为“中国世纪?也许是下个世纪吧”的文章中,这位教授指出,作为一个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国要在人均收入上追上美国,至少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也许会出现一个中国世纪,但那个世纪是22世纪,不是21世纪”。


莱斯特·瑟罗著作

瑟罗的理由之一在于人口。中国人口在不久的未来,将呈下降趋势,然而美国与此相反,到22世纪初,其人口将是目前的两倍以上,两国目前巨大的人口差距将会持平。并且,美国并没有止步不前,经济增长仍快于其他许多大国。一个人口规模正在拉近中国、仍在发展的美国,怎么会被中国超过呢?

瑟罗说错了吗?还是认真对待他的说法为好。瑟罗对人口变迁与长周期的经济增长的考量,乃基于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他所关注的,主要还是中美两国人口数量对比关系上的变化,其实,从人口年龄结构来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会给中国未来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同样不难预料。

从2005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启动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截至调查启动当日,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首次过亿,达到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但这一评估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在将老年年龄定为65岁以上为前提的。一些发达国家以65岁以上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老龄化程度,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退休年龄普遍在65岁左右。而中国男性退休年龄,一般为60周岁,因此中国计算老龄化,其实应以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为准。按照这一标准,中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为从那一年起,年龄达60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已超过10%。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年轻人口和劳动人口将大量减少,中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可能受到很大限制,其情形近年来已被不少专家学者论及。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其中的基础,很大部分是在1949-1978年间打下的,当时相对为高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水平,一方面带来了难以消化的就业压力等问题,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这一“人口红利”将一直延续到2015年左右。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将使本世纪20年代以后,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显著降低。在因老龄人口增加而使负担加重的同时,国家总体活力和创造性却在减弱,它将改变国民收入投向,从而影响国家未来发展进程。

一个国家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说,是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组成的,这两方面只有达成均衡,才能维持国家发展进程不被打断。而投资和消费的均衡,又取决于对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按照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的研究,一个社会的国民收入分成三大部分:防务、消费(私人的和非军事的公共消费)和生产性投资。而人口老龄化将打破国民收入的分配均衡,使消费增长而投资减少。

这种情况事实上已现端倪。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比2000年猛增了65%,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比2003年增长了三成多,超出了基金收入的增长速度。中国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压力的显著加大,无论*、企业还是社会都已有清晰感受。

而到2015年左右,随着“人口红利”的基本丧失,中国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内部消费压力,特别是养老压力,用于物质和财富再生产的投资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得到充分保障,吸引外资的能力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强,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如果那时中国因此发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今天国人热衷谈论的“大国崛起”、“伟大复兴”,将不过是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