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海洋监视卫星

科普小知识2022-09-28 21:30:23
...

用于监视海上舰只潜艇活动、侦察舰艇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的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能有效探测和鉴别海上舰船并准确地确定其位置、航向和航速。这种监视由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卫星成对协同进行。由于它所覆盖的海域广阔,探测目标多而且是活动的,所以它的轨道较高,并且多采用多星组网*,以保证连续监视。1982年8月30日,苏联发射宇宙1402号核动力海洋监视卫星,与同年10月2日发射的宇宙1412号,组成在同一轨道面上飞行成对工作的双基站雷达卫星。该雷达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安装在这两颗卫星上,其目的是可减少地面的杂乱回波,并易于探测较小的舰艇目标。该卫星可实施全天候侦察。它由三个部分构成:(1)由末级火箭壳体和星载电子设备组成的舱段;(2)大孔径监视雷达舱段;(3)为星载雷达和无线电设备供电的核能源部分。

1、简介

海洋监视卫星是用于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和监视全球海面舰艇和水下潜艇活动的卫星,它能提供舰船之间、舰岸之间的通信,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十分先进的卫星技术。由于它所覆盖的海域广阔,探测目标多而且是活动的,所以它的轨道较高,并且多采用多星组网*,以保证连续监视。海洋监视卫星分为电子型和雷达型两类,它是军事预警和侦察卫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海洋监视卫星问世以来,广泛用于发现和跟踪海上军用舰船,探测海洋各种特性。海浪的高度、海流强度和方向、海面风速、含盐量等数据,都是极为宝贵的军事情报。苏联和美国都先后发射了这种卫星。美国的“海洋1号”卫星能利用其侧视雷达全天候地监视海上小型船只,它还能探测出高度不过10厘米的海浪。它是用于监视海上舰只潜艇活动、侦察舰艇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的侦察卫星。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苏联于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宇宙”198号卫星,这是一颗试验卫星。苏联的海洋监视卫星自1973年后进入实用阶段。用来监视海上舰只和潜艇活动,侦察舰艇上雷达信号和无线电通信的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能有效探测和鉴别海上舰船并准确地确定其位置、航向和航速。这种监视由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卫星成对协同进行。主动型卫星能提供舰船尺寸的情报;被动型卫星能提供舰船上电子设备的情报。卫星常采用倾角为63.4°、高度为1000公里左右。的近圆轨道。这种轨道近地点和远地点所在的纬度不变,以保证成对卫星之间的距离不变。监视海洋的卫星与监视陆地的电子侦察卫星的区别在于:①陆地目标位置固定,电子侦察常带有战略性质,卫星收集的信息可实时也可延时传输和分析;海洋监视基本上是战术性的,因为海洋上的目标常常是运动的,卫星必须实时传输与分析数据。②海洋监视的地区占地球表面积的70%,卫星轨道应比电子侦察卫星的高,以便覆盖更大的面积。③海洋监视卫星的工作方式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而电子侦察卫星的工作方式主要是被动型。

海洋监视卫星按所携带监测设备的不同分为两类。①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用多颗卫星同时截获舰载雷达信号来测定水面舰只的位置。卫星上只带被动式侦察设备,接收目标发射或辐射的雷达信号。这种方式与导航卫星采用的双曲线导航法类似,即测出两颗卫星收到海面某信号源的时间差,即可获得以这两颗卫星为焦点的双曲面,再用另外两颗卫星又可获得一双曲面,两双曲面之交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海面信号源的位置。这类卫星一般载有电子信息收集系统,如石英晶体视频接收机、全向电子信息天线阵、多通带滤波器和倍频检波器等。为探测潜航的核潜艇,还装备有毫米波辐射仪和红外扫描器。②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卫星上的雷达发射并接收由目标返回的波束,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及其外形。用两颗卫星同时测量可以消除或减少地面杂波的干扰,容易探测到较小的目标。这类卫星能在恶劣气象条件和海况下实施昼夜监测。卫星上一般载有大功率和大孔径雷达,由抛物面天线扫描海上舰只活动,然后通过无线电将收集的情报发回地球站,卫星上带有核电源。美国1971年12月开始发射“一箭四星”的试验性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1976年4月发射正式使用的第一组“白云”号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1977年和1980年又各发射第二、第三组。这三组卫星的轨道面互相间隔120°,组网工作。后来发射的卫星都用作替补失效的卫星。每颗卫星重约1吨。苏联从1967年底开始发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从1974年开始发射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这两类侦察卫星均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

2、分类

按所携带的侦察、监视设备的不同和采用侦察手段的不同,海洋监视卫星大体可分为成像型和电子型,成像型可分为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和微波成像等;电子型可分为被动无源的电子型侦察和主动有源的雷达型侦察。其中,电子型主要用于测定海洋目标的位置、航向和航速,成像型则可更加详细地获得目标的外观,用途等信息。二者结合,则使由海洋监视卫星组成的目标监视系统成为可对动态目标快速定位、具有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侦察手段的复杂系统,大大增强其对情报的侦收、处理和传输能力。

3、发展

海洋监视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先进卫星技术。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监视卫星的国家。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监视卫星是前苏联1967年12月27日发射的“宇宙-198”卫星,这是一颗雷达型海洋监视试验卫星(US-A)。从1974年起,苏联开始发射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US-P)。这两类侦察卫星均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后来,由于带有热离子核反应堆的US-A卫星两次坠入大气层,前苏联不得不停止发射这种卫星,而全力发展采用双星组网工作方式的US-P卫星。截至1997年底,US-P卫星已发射了46颗,其中24颗属于基本型,后22颗属于改进型(US-PM)。美国从1971年12月开始发射“一箭四星”的试验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1976年4月发射正式使用的第一组“白云”号电子侦察型海洋监视卫星,1977年和1980年又各发射第二、三组。目前,美国正在执行“联合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Consolidated)计划,该计划由“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Navy)和“空军与陆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SB-WASS-AirArmy)合并而成,兼顾了空军的战略防空和海军海洋监视的需求。美国在发展“白云”系列的同时,也开展了代号为“飞弓”的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的研制工作,并曾执行了“海军海洋遥感卫星”(NROSS)计划,试图使用一种重量更重、倾角更大的卫星,以同时满足国防和民用需要。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强国利用海洋监视卫星组成了实用型的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但印度、法国等国家也已经有了海洋监视卫星,其他一些国家也正在积极研制之中。

4、作用

海洋监视卫星的作用在于探测、监视海上舰船和潜艇的活动。它要求能在全天候条件下监测海面,有效鉴别敌舰队形、航向和航速,准确确定其位置,能探测水下潜航中的核潜艇,跟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为作战指挥提供海上目标的动态情报,为武器系统提供超视距目标指示,为该国航船的安全航行提供海面状况和海洋特性等重要数据。一般来说,需进行监视的海洋目标具有以下特点:1.几何尺寸较大,对探测的空间分辨率要求不高;2.通常是金属结构,辐射、散射特性及对可见光的反照率有明显特征,特别对无线电波具有较强反射能力,使无线电探测成为对海洋目标进行探测的有效途径;3.大都是低速运动目标,不需要采用对高速运动目标进行监视的凝视手段,但是,要求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较高的定位精度对航速和航向进行测定;4.时刻在辐射无线电信号,可以采用电子侦察的技术途径实现对海洋目标的监视。海洋监视卫星应该具有宽阔的覆盖范围,以便于发现稀疏的海洋目标;从武器的性能和实战的需要考虑,海洋目标的定位精度必须优于5km;由于海洋军事情报总是动态的,对海洋目标进行跟踪监视、测量位置、航速和航向,要求海洋目标监视系统时间分辨率至少在2~4h。综合这些方面考虑,卫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覆盖范围大,定位精度高,重访时间短,探测手段多的特点,使它成为对海洋目标进行监视的有效途径。通常,我们把由海洋监视卫星组成的系统,称为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

5、监视系统

系统介绍

世界上典型的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是美国的“白云(WhiteCloud)”系统。该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设,到1995年发射了最后一组卫星,共发展了三代“白云”系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白云”系统每个星座均由1颗主卫星和3颗子卫星(SSU)组成。其中,主卫星主要利用各种侦察手段来获取情报,子卫星则装有射频天线,通过射频天线测定的电子信号到达时间,来计算出精确的信号发射源距离和方位。相对而言,第三代“白云”系统卫星比前两代在功能密度和技术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1.主卫星用高级“KH-11”卫星和“长曲棍球”成像侦察卫星替换了红外扫描仪和毫米波辐射仪,使海洋监视卫星成为可对动态目标快速定位、具有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侦察手段的复杂系

2.采用了新的设计基线(定位基线长度缩短了约1/2)和经过改进的侦察与数据转发设备,在卫星上取消了对射电天文台造成干扰的、工作于1427~1434MHz的转发器;

3.除携带被动射频传感器外,还携带了电光/红外成像传感器。从而使卫星能够探测到潜艇为冷却反应堆排放的热水余迹,达到跟踪水下潜艇的目的;

4.卫星系统对海洋目标进行监视的范围更大,达到每组卫星7000km2的侦察区域,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在108min后监视同一目标。由4组卫星组成的系统能够对地球上40~60°纬度的任何地区每天监视30次以上。

由此可见,在布局结构、侦收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等方面经过改进的“白云”系统(即第三代),对海洋目标进行监视的动态范围、实时性和准确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很容易满足前面提到的时间分辨率要求。各种设备的改进和增加在带来系统性能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三代“白云”系统卫星在重量和体积上有了较大的增加。其中,第三代“白云”系统主卫星重达7000kg,前两代的主卫星重量仅600kg;第三代系统的子卫星重量达到了300kg,远超过前两代子卫星的重量45kg。但是,虽然重量和体积增加了,但第三代“白云”系统卫星的功能密度更高,技术性能更强,使海洋目标监视系统的整体性能也大大增强了。

系统功能

海洋目标监视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海洋目标进行定位。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已采用的定位方式主要有单星多基线定位和三星时差定位。文中所述的“白云”系统采用的就是三星时差定位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白云”系统这样“一主三副”型的海洋目标监视系统主要通过SSU子卫星来实现定位,而主卫星则大多用于其它侦察方式,如成像侦察。因此,三星定位主要是基于电子型卫星的定位方案。这种方案技术简单,有效载荷技术成熟,信号的分选、脉冲配对容易解决,星座的数据处理可以在地面进行,只用较少的卫星即可满足目标监视时间分辨率的要求,是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对目标实施定位监视的一种高效解决方案。

基本原理是:测出2颗卫星收到海面某信号源的时间差,即可获得以这2颗卫星为焦点的双曲面,再用另外2颗卫星又可获得另一双曲面,两双曲面之交线与地面的交点就是海面信号源的位置。采用三星时差定位方案,卫星本身的姿态控制精度要求可以降到0.5~0.7°,定位基线也可根据需要拉长,定位精度较高。但是,它对卫星的轨道控制要求很高,同时还必须有严格的时间同步系统。因此,要实现三星时差定位,不但要有极高的轨道控制技术,高精度时钟技术,而且要有星间链路。


6、主要技术

元器件集成化技术

元器件集成化技术是卫星小型化的基础。元器件集成水平越高,在相同的体积内就能携带越多种类和数量的探测器和遥感器。使卫星的功能密度更高,技术性能更强。

卫星遥感器技术

采用大动态快速自适应遥感器技术,增加嵌入保护措施,软、硬一体的冗余设计和备份,以及增加可适应不同作战需求背景的多种工作模式,可以提高有效载荷部分的整体效能。利用卫星上的遥感器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可以进一步提高侦察目标的精度。

多星组网技术

采用多星组网技术并在世界不同地区配置地面站,可以连续而实时地对特定目标与指定地区进行侦察监视,实现全球侦察区域的无缝连接。通过最佳选择卫星间的轨道间隔,可获得满意的辐射目标定位精度并且使其具有侦听密集信号的能力。通过灵活的空间布置,卫星海洋目标监视系统能够通过监视空间的广域换取较长时间段的连续对地观测,提高单次侦察情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