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阳平关镇

科普小知识2022-09-29 13:59:01
...

1993年初至1996年4月阳平关仍以区为建制,位于宁强县西北部的秦巴山区之间,系陕、甘、川3省4县(宁强、略阳、广元、康县)交汇之地,嘉陵江由东北向西南穿境而入(四)川。四周分别与四川广元市马家、青林两乡、甘肃康县的两河口镇、阳坝乡以及本省的略阳县双集垭连边交界,同时与本县黄坝驿、金家坪、曾家河、徐家坝、沙河子、舒家坝、南沙河、代家坝、曾家河、徐家坝、中坝等9个乡镇接壤为邻,总面积661.4平方公里地,下辖9乡2镇,71个行政村(496个村民小组),5个居委会(22个居民小组),共17040户71140人。

中文名:阳平关镇

行政代码:610726104

身份证前6位:610726

长途区号:0916

邮政编码:723000

隶属政区:宁强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F

辖区面积:661.4km2

1、地方简介

1993年初至1996年4月阳平关镇仍以区为建制,位于宁强县西北部的秦巴山区之间,系陕、甘、川3省4县(宁强、略阳、广元、康县)交汇之地,嘉陵江由东北向西南穿境而入(四)川。四周分别与四川广元市马家、青林两乡、甘肃康县的两河口镇、阳坝乡以及本省的略阳县双集垭连边交界,同时与本县黄坝驿、金家坪、曾家河、徐家坝、沙河子、舒家坝、南沙河、代家坝、曾家河、徐家坝、中坝等9个乡镇接壤为邻,总面积661.4平方公里地,下辖9乡2镇,71个行政村(496个村民小组),5个居委会(22个居民小组),共17040户71140人。

阳平关行镇区域的管理机构曾有过多次更易,自1996年5月以来,以经两次乡镇合并,由原阳平关镇、大长沟乡、唐渡乡、竹坝河乡、双河乡合并形成今之阳平关镇。新镇建立后的党委和*将辖区内原设的29个村(247个村民小组)、是个居委会(15个居民小组)合并为20个行政村(124个村民小组)和1个社区居委会。

2、行政区划


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区划

610726104003121阳平关社区

610726104200220小楚坝村

610726104202220赖马沟村

610726104203220擂鼓台村

610726104205220候家沟村

610726104206122回民沟村

610726104207121阳平关村

610726104208122小鱼山村

610726104209122清河村

610726104213122滴水寺村

610726104214220张家河村

610726104216220石罐子村

610726104217220大长沟村

610726104219220钟曹村

610726104220220小寨子村

610726104221220酒房坝村

610726104222220白羊沟村

610726104223220曹家坝村

610726104226220二郎山村

610726104227220核桃坝村

610726104228220金龙观村

3、地方人口

阳平关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5946

男13481

女12465

家庭户户数6893

家庭户总人口(总)24632

家庭户男12415

家庭户女12217

0-14岁(总)6041

0-14岁男3005

0-14岁女3036

15-64岁(总)17856

15-64岁男9460

15-64岁女8396

65岁及以上(总)2049

65岁及以上男1016

65岁及以上女103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3908

4、自然气候


阳平关镇

阳平关镇内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区为北亚热带气候类型,总面积87.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8%,主要含大安河、嘉陵江、玉带河流域及西部低山区。稳定通过≥10℃积温在海拔800米高度达4000℃,海拔700米达4250℃。年平均气温高于13.5℃,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5℃,最热月平均气温24.5℃。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夏季雨量500多毫米。无霜期247天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是春干、夏秋旱涝交替,适宜于中晚熟高产品种的种植,是稻麦两熟的高产稳产区。桔柑、棕榈等亚热带指示植物虽能生长,但只能在海拔650米以下方能安全越冬。

海拔800—1400米地区属暖湿带类型,总面积32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6%。气候条件较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积温4000~3100℃。年平均气温11.0~13.5℃。最冷月平均气温-1.0~1.4℃,最热月平均气温22~24℃。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雨季可达600毫米。无霜期220~240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夏涝秋淋和秋封冷害。全年温凉过湿,适宜种植早熟、中熟品种。

5、历史沿革

汉称阳安关,北宋始改阳平关。唐宋时三泉县、大安军治今擂鼓台村。1950年设阳平关乡(1955年改镇)和双河、大竹坝等乡。1959年改为阳平关公社,下设阳平关、双河、大竹坝等管理区。1961年分成阳平关、双河、大竹坝等公社,1984年改阳平关镇和双河、竹坝河等乡。

1992年末,阳平关镇地标北纬32°57~59′/东经106°0′-04′,面积9.64平方千米,人口7312人,镇*驻阳平关街,辖阳平关(原三联大队)、小鱼山2村和阳平关街、火车东站、西站3个居委会;大长沟乡地标北纬32°55′-33°00′/东经105°58′-106°12′,阳平关镇环包其中,面积88.69平方千米,人口12000人,其中回族300余人,乡*驻堆子上,辖回民沟(原互助大队)、清河、木瓜树(原荣光大队)、小长沟(原奋斗大队)、张家河(原河心大队)、石罐子(原团结大队)、大长沟(原五五大队)、三道河(原四新大队)、子龙(原红卫大队)、滴水寺(原迎春大队)、薛家坪(原三坪大队)11村;双河乡地标北纬32°49′-56′/东经106°01′-08′,面积80.71平方千米,人口5328人,乡*驻双河寺,辖东沟、西沟、曹家坝、酒房坝(原红星大队)、灯草坝、小寨子、钟槽、白杨沟8村;竹坝河乡地标北纬32°49′-55′/东经105°57′-106°02′,面积44.18平方千米,人口3469人,乡*驻竹坝河,辖二郎山(原同心大队)、竹坝河(原农科站大队)、金龙观(原金龙大队)、梨树坪(原青春大队)、核桃坝(原黎明大队)5村;唐渡乡(原群英公社)地标北纬32°54′-58′/东经105°57′-106°03′,面积43.87平方千米,人口6205人,乡*驻唐家坝,辖擂鼓台(原嘉陵大队)、车家山(原新丰大队)、姜家嘴(原清明大队)、小楚坝(原五星大队)、龙门沟(原山峰大队)、侯家沟(原芬新)6村。

1996年,撤销大长沟乡、唐渡乡,并入阳平关镇,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辖阳平关、小鱼山、回民沟、清河、木瓜树、小长沟、张家河、石罐子、大长沟、三道河、子龙、滴水寺、薛家坪、擂鼓台、车家山、赖马沟、小楚坝、龙门沟、侯家沟、阳平关、街居委会、东站、西站22个村(居)委会;双河乡面积77.8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辖东沟、西沟、曹家坝、酒房坝、灯草坝、小寨子、钟槽、白杨沟8个行政村;竹坝河乡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0.4万人,辖三郎山、竹坝河、金龙观、梨树坪、核桃坝5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双河乡、竹坝河乡,并入阳平关镇。

6、物产资源

阳平关镇内山川兼备,资源丰富。主产粮油,盛产黑木耳、食用菌、干鲜果、中药材、蚕桑五大特色产品,地下矿产有金、磷、铁、铅银。贮含量以金、磷为优。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里地理位置、历史声誉、交通状况仅次于县城。宝成、阳安铁路在此交汇接轨,成为连接大西北的交通要塞。宁阳、烈阳、阳青、阳康4条过境公路干道呈“X”型从镇东穿插通过。一江(嘉陵江)三河(三道河、韩家河、清河)纵横其境。110千伏的高压输变电网从镇东的三道河向四面八方伸延。北有子龙山,东有马超梁,南有鸡公山,西有擂鼓台,四周连绵环抱,小鱼山、银屏山叠宕起伏,车流穿梭,山水相映,构成古镇独特景色。

7、附近景点

青木川保护区·古镇


附近景点

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强县的青木川镇,这里北接甘肃,西连四川,素有“一脚踏三省”之名。保护区境内山脉绵延,有大片原始森林,栖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雉、等国家保护动物,还生长着珙桐、野杜鹃等珍惜植物。区内有石梯,拾级而上,可见古栈道遗迹。凤凰山海拔2300米,山势形如凤凰,四季风光各有不同;山上有将军石、清泉飞瀑等,有小九寨沟之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美景。

青木川古镇山清水秀,生态天然,民风古朴。古镇历史悠久,古时曾是羌汉杂居地区,自明朝年间逐渐繁华盛,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现在古镇上保留有大片古街、古祠、古栈道、古民居等建筑群,已被列为宁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河水穿镇而过,人们悠然地做着各种活计,生活自在。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街长800米,宽4米,基本维持古时原貌。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魏氏大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现遗存有魏氏大院三处,其倡办的中学一所,保存完好。还有明清时期所建的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立碑刻字等。在距古街5公里的地方,有明清时留下的通往甘肃的商运古栈道,长达60公里,道路顺河而上,依崖凿路,路势十分险峻。

阳平关三国古战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上,阳平关至安康的阳安线交汇处,有一个小镇叫阳平关,隧道最多的宝成铁路就经过这里。阳平关镇位于陕西省宁强县以西的嘉陵江谷地,是阳平关镇*驻地,镇区南靠鸡公山,北依银屏山,中有子龙山,嘉陵江由东北向西南穿越镇区,三道河与韩家河从东南岸、清河从江北岸汇入,地形复杂,气势雄伟,向以险关要隘著称,宝成铁路横过镇北,阳安铁路以此为起点,镇区内另有三条过境公路通过,是川陕甘三省交汇处的交通重镇。

《隋书地理志》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很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曾经多次在下午登上阳平关城墙,淡淡的夕照下,微微的寒风从山谷间吹来,时断时续地拂在脸上,淡淡的夕照和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往事的联想,那种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也许这就是怀古之忧思吧。

在阳平关,看到过诸葛亮唱空城计的地方。四四方方的城门楼,是青砖筑就,没有什么令人惊奇之处,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却成为孙子兵法“空城计”应用最成功的典范。诸葛亮就在这座小楼上从容弹琴,正因为他处事谨慎,一代帅才司马懿才因为太了解诸葛而被吓退,尽管他统领十万大军前来,一下子就退出20里,为诸葛亮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

雄关依旧,往事如烟。当纵横交错的公路、铁道已使天堑变通途时,古阳平关遗址上那残存的城墙、古碑刻和深深浅浅的壕沟,似乎仍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个辉煌和荣耀的故事。清幽的古镇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金牛峡

甲申年春茶飘香时节,再次前去陕南茶乡采风采访,有章在宁强县发现了战国年问开凿的金牛道而著称于世的——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从而印证出了秦蜀走廊运销佳茗的辉煌历史。宁强县道路开辟历史悠久,石牛道最为典型。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来,又通称蜀栈南栈,由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入山区至金堆铺交宁强界,经大安、烈金坝折南,过五丁关至宁强县城,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人川界而达成都,约600公里。该县境内共长85公里,多属险峻山径。《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牛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金牛道另有一条线路,从本县烈金坝西行经代家坝、阳平关、广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州)至昭化而与宁强县城之路合。此道较为坦缓,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8、地方特产

宁强王家核桃饼


地方特产

陕西省宁强县传统风味小吃。王记福兴老号核桃饼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其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桃还具有壮腰补肾、润肠通便的食疗作用。

宁强黑木耳

宁强黑木耳是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特产。选用优质巴山椴木黑木耳,素以朵大肉厚、色泽好、干湿比率高久负盛名。采食记录始自唐代,畅销国内外市场。具有优质免择、泡发率高、保质期长、无污染等特点,是馈赠亲友上好佳品。

生长在秦岭山脉原始森林中的黑木耳,表面为黑褐色,特别是背面也为黑褐色(白色背面的不是正宗黑木耳,无营养价值),正宗黑木耳色泽黑亮,耳大均匀,肉质肥厚,膨胀率高,口感滑嫩,味道清香鲜美。

宁强核桃

宁强核桃是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特产。宁强薄壳核桃,果大、壳薄、果面光洁、缝合线浅、出仁率高,易剥离完整果仁,味香甜,富油脂,是滋补养生之佳品。

宁强县五丁关以北地区盛产核桃,具有悠久的核桃栽培历史,盛产的薄壳核桃,果大、壳薄、果面光洁、缝合线浅、出仁率高,易剥离完整果仁,味香甜,富油脂,无苦涩,蛋白质含量高,富含维生素C、铁、锌、钙等元素,有补气益血,明目润肺,增智健脑等功效,是滋补养生之佳品。核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古代我国人民就誉称核桃"万岁子"和"长寿果"。唐代名孟诜称核桃仁可"通经脉、润血脉、常服骨肉细腻光润"。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称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等功用。

上一篇:乔治·华盛顿

下一篇:气压变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