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间隔年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08:18:08
...

源于欧美的“间隔年”(GapYear)概念近年来开始在中国内地兴起。“间隔年”是一个在西方国家非常流行的概念,通常指年轻人在升学之前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在正式步入下一个生活阶段之前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

1、概念解析

“间隔年”(GapYear)在发达国家非常流行,是指用一段较长的时间去旅行或是从事一些非*组织的志愿者工作。最常见的间隔年发生在大学毕业与工作之间,这时候的间隔年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体验生活。间隔年就是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还有一种“Career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总之,无论是学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2、美国学生间隔年

很多美国高中生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会选择休学一阵子,给自己一个所谓的“GapYear”(间隔年)来调适状态。他们通常会选择环球旅行或社会实践来填满间隔年,并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更有方向性地面对学业选择。这样的间隔年是否适合中国学生?外滩君觉得,经济实力可能是首要条件,在经济许可之内,中学生跳出学校教育,多接触一些真实的社会再进入大学,的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

你是否厌倦了考虑每日的作业与考试?你是否准备好开始一场新的冒险——但不是那种买几本书,泡在图书管里的生活?当你的朋友在秋季学期里听着讲座的时候,你可能在越南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在秘鲁学了西班牙语,或者在纽约实习。

怎么样?在大学生活成为你生活重心之前,请个假,开启一场间隔年之旅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间隔年”这条路是否适合你。


间隔年

什么是间隔年

“间隔年”就是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一年或半年空闲,但并不是闲散在家里——这些参与间隔年的青年们会打工攒钱,做志愿者,参加实习或者在国外学习语言。许多学生选择空闲出这段时间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准备好进入大学或者是他们想要借此丰富自己的人生履历。

过渡计划中心(间隔年问题咨询组织)顾问杰森·萨罗汉称,一个间隔年能让年轻人学会独立和自我规划。

“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天然的机会去让学生们得到休息并且重新自我审视。”他还补充道,年轻人会在这样一段时间内受益匪浅。

为什么要给自己一个间隔年?

间隔时间意味着让你的大脑恢复生气——以免紧张的课程烧坏你的脑袋。“间隔年是一个让你重新结交这个世界的机会。”萨罗汉如是说。罗宾·潘多利亚,间隔年组织思维*(ThinkingBeyondBorders)的创始人兼CEO,他还坦言孩子们在间隔年中收获的经验会帮助他们在大学里更好的思考——他们会更好的把学到的与生活实际所需相融合。他说,“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在大学里会得到更多的时间,能量和回报。”

你应该如何看待间隔年中的成长?

无论如何,选择间隔年的孩子们都希望在这段时间内思考如何更好的度过他们以后的生活。“一个精心计划的间隔年会让学生们找到未来的方向,目标以及学习的热忱。”潘多利亚说道,“他们会带着对时机的清晰理解回到学校,这会让他们日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并拥有极高的热情去从事他们的事业。”

不论是选择出国还是在国内做义工,高中生们在间隔年之后会拥有更清晰成熟的世界观。

你能负担起一场间隔年之旅吗?

如果你在间隔年里在家找个全职工作,你或许就不用担心花销问题了。但是如果你是那些希望飞去罗马学习意大利语的毕业生呢?间隔年的拥护者潘多利亚认为,花费不是放弃间隔年的借口,一个间隔年的开销通常要比一年的大学学费少得多。

尽管一整年的花费大约会在一万到两万美金之间,但低成本的程序仍是有的。请记住,在间隔年内旅行或工作为你的大学攒钱是完全可行的。

间隔年是一条反传统之路,如何堵住反对者的嘴?

无论是家庭,朋友,或者是你的高中老师,都可能会质疑或是批评你的间隔年想法。

为什么他们会对间隔年有疑问?很可能是由于间隔年偏离了传统的高中升大学的方式。所以你自己要通过调查研究来回击持怀疑论者的质疑。“根据我们的调查,30%的受访大学生不能成功毕业,并且他们的本科平均用时超过五年,所以我们所致力于的为学生们在大学里需要增强方向感和目标感所做的一切投资都是值得的。”潘多利亚如是说。(外滩教育讯)

3、日本间隔年促进协会

2011年2月,一般社团法人日本GAP推进机构协会在东京成立(简称JGAP),这一社团的宗旨是为了推进日本版GAP制度,培养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人才。具体的提案有:缩短大学生的就职活动期,从大学四年级的7月开始,而不是从三年级甚至入学就开始,研究生从二年级的10月开始,在大学的四年里,提倡让大学生在一定期间参加实习、志愿者活动、国内外留学这三个项目,让GAP制度成为日本的大学的“标准装备”。

日本GAP推进机构协会的有识之志认为,日本经历了“失去了的二十年”后,国际竞争力日渐低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薄弱,人才培养的*很脆弱,所以要赶紧找对策。他们认为要借鉴英国的经验,在大学入学一年前,学生就开始了志愿者、海外留学等活动,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再入学,大学生退学和走上社会后不适应的情况就会显著减少。四年前,日本*的教育再生会议提议倒入GAP制度,但是大学方面的响应不是很积极,到目前不到十所大学认可GAP制度。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培养多样性,民间团体日本GAP推进机构协会宣告成立,力图为GAP制度呐喊,助大学生一臂之力。

但是日本人有传统的归属意识,在人生中如果有没有着落的空白期,会遭到人的白眼。人们会觉得没有“所属”的人是没出息的,无法信赖的。所以日本的年轻人还是难以接受“间隔年”。GAP推进机构协会就是要扭转人们的思维定势,提倡多样的价值观,让年轻人有多样的人生选择。有识之士认为,在日本推广gapyear,可以让日本这一国家变得更有生气,变得有趣。

4、中国内地兴起间隔年

源于欧美的“间隔年”(GapYear)概念近年来开始在中国内地兴起。一些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工作前,开始了一次长期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间隔年”悄然流行的背后,却隐藏着中国内地数量庞大的青年就业大军。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某种角度来说,旅行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心灵与世界沟通的方式。通过去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融入不同的生活,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的同时,也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当下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先尝试“间隔年”的重要原因。

对于“间隔年”时下风靡的现象,不少社会学专家认为,体验“间隔年”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对于已经毕业工作多年的上班族来说,都是一个打破现状,重塑自我的过程。

和不盲目找工作一样,“打破现状,重塑自我”也应该有所准备。想要尝试“间隔年”的同龄人,虽然很多人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想法会在“间隔年”中慢慢形成,但之前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一定的准备。现在的间隔年,一般有三种模式:打工旅行、公益组织志愿者、单纯的背包旅行。可以先看看你对哪种方式比较感兴趣,再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

流行原因

年轻人为何渴望间隔年?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应该问一问,中国的年轻人为何迷失?在中国最大的间隔年理念推广网站——间隔年旅行网上,每一个出发者都在说:间隔是为了重新寻找自我。他们似乎正在为生活理想的同一化和生活目标的功利化而迷失。


间隔年

为了父母之命、就业之便而被选择专业、被毕业的年轻人,在毕业之际做着从大流还是从心的挣扎。过着为了买房、买车、步步高升而奋斗的白领们,思索着除了全社会都在效仿的功利化人生,生命是否还有其他可能?面对挣扎,间隔年是一个出口。对于徘徊在职场入口的中国大学生,间隔年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花点时间,在路上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和真实的社会。

在豆瓣网的间隔年小组里的群公告里,挂着这样一句话:“有时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事实也的确如此,许多间隔年旅行者,在归来之后,并没有寻找到外面世界更美好的选择,如在国外找到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留在自己梦寐以求的国家。他们还要继续回到现实中,却收获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所以,当间隔年越来越火,众多商家开始营销间隔年概念之时,更应该明确的是:间隔是为了思考而不是逃避,出发是为了获得独立思考而不是吃喝玩乐,行走是为了重树价值而不是旅游度假。毕竟,间隔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自古有之

“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其实间隔年的做法自古有之,只是没有这种叫法而已。司马迁20岁时,他父亲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有目标地游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年轻的时候,从美国来到巴黎,有过一段被他称之为人生中“一场流动的盛宴”的日子。他在回忆这段最美好的时光时这样写道:“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把自己移植到他处,我想,人和其他生物都需要移植。”

曾有专家提出,应当让中国学生也享有间隔年,让这些从小一直只在校园里学习的学生在间隔年里,充分体验到学校以外的生活,开阔视野,学习生存技能,增进自我了解。

间隔年的意义应该不限于间隔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有一段时间和自己面对,去寻找自己内心的方向。在中国学生还无法享有长达一年的间隔年的现在,大学生不妨把两个月左右的暑假、寒假,当成“迷你间隔年”,离开自己熟悉的校园和家庭,一个人或几个人一起,到与原来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里,过一段别样的人生。

中国正处于经济腾飞期和社会转型期。通过倡导间隔年,旅游也好,“工作”也罢。希望让中国大学生更加了解和关注中国现实,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西方青年相比,中国青年的“间隔年”计划固然也追求个人的兴趣,但似乎更重视这项实践的社会意义,以此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

中国间隔年基金

目前提供“间隔年”支持的项目并不在少数。日本甚至有专门的“间隔年”促进协会,在全日本高校不断游说学生们加入“间隔年”计划。欧洲、中国香港也有类似组织,另外一些国家进一步降低了出入境的门槛,也使得“间隔年”计划更加容易实现。

2015年3月19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间隔年基金”捐赠暨“中国间隔年计划”启动。

“中国间隔年基金”将资助国内高校18至28周岁的在校生,完成在国内或海外三个月到一年的“间隔年”计划,以帮助年轻人发现兴趣、提高能力,最终通过探索世界,认识自己。

媒体解读

在“中国间隔年基金”推广大使孙东纯看来,“间隔年”并不只是一场旅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拥有,更多是增加一种生活体验。

间隔年不只是旅行

孙东纯被称为内地民间“间隔年”第一人。在2006年至2008年间的13个月里,他行走了6个国家,途中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旅行可以这样有意义。


迟到的间隔年

在泰国清迈的青年旅社里,他遇见了一位徒步9个月的德国姑娘。“时间这么长,靠什么来支撑?”孙东纯好奇地问,得到回答却是:“你要走也一样。”

随后,孙东纯在柬埔寨金边又遇到了一位英国女孩。女孩每天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令他十分诧异。当孙东纯发现这位英国女孩每天都会去往柬埔寨金边一个名叫“灯塔计划”的地方时,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一家国际NGO组织,专门救助受虐待、流浪的孤儿。这位英国女孩每天都到这里做志愿者,帮助这些孩子。

原来一次旅行可以这样有意义。2008年回国后,孙东纯在天涯写了一篇帖子《迟到的间隔年》受到热捧,2009年有出版商将其集合后出版发行。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间隔年’。很多人认为从学校毕业到正式就业前,利用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外出游玩,体验各地不同生活,最好目的地还得选择国外,完成这一切就叫完成了‘间隔年’。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也一厢情愿的把‘间隔年’捧上了天。”孙东纯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在孙东纯看来,要让“间隔年”变得有意义且更美好,最基本的是首先确立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并不是随意定出的,最好是你生活中特别想干而又没干的事。

“偏远地区支教、加入NGO作公益、拍一部旅行纪录片这些都是主题,总之定下主题的前提一定是要从心出发。”孙东纯说。

“‘间隔年’的主题是因人而异的,内容并不仅是旅游,也可以是支教、做义工等等,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最重要的是通过把自己与社会‘间隔’一段时间,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中国间隔年基金”发起人之一乔新宇表示。

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实施“间隔年”计划。

2010年大学毕业后,王琛开始了计划已久的“间隔年”之行。一年的“间隔年”旅行很快结束,回到朝九晚五的上班状态,这令她很不适应,花了约半年时间才逐渐调整过来。

王琛坦言,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下,应届生毕业生有着不错的优势,但选择“间隔年”有可能在就业中失去优势。

王琛表示:“需要付出的东西太多,值不值自己应该充分考虑,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间隔年’。”

支持年轻人增加一种经历

除了需要在就业与“间隔”之间权衡之外,经费的来源也是一个大问题。

2007年7月,杨琦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只身一人背起行囊前往*,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计划。

带着上学期间积攒的仅有一些盘缠,杨琦开始了*之旅。杨琦表示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计划,更多的想让自己心灵放飞,感受藏传文化。

旅行中的花费与生存着实是个大问题,无时无刻不考验着“间隔年”计划的实践者。

到*一个月后,除去交通等费用,杨琦所带盘缠已经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凭着自己学生时期的社团文化工作经验,他在当地电视台谋到了一份摄像的工作。

“相对于一个人旅行来说,生存是个很大考验,外地人生地不熟,为了完成旅行计划,有时你不得不去当地打工来换取收入,这也是个人旅行计划的一部分,会使下一阶段走得踏实。”杨琦说。

“对于经过中国式教育的年轻同学们来说,大多求学和毕业后并没有太多收入,我们希望为梦想提供一只有力的臂膀,使得‘间隔年’计划更好地实现,认识全新的自己。”对于基金的设立,乔新宇这样表示。

杨琦觉得,选择“间隔年”的确损失一些职业化的竞争时间,但留下了值得这辈子拥有的宝贵财富,这值得拥有。

而这正是“中国间隔年基金”设立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国际志愿人员日

下一篇:斗牛要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