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13:43:51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

1、历史沿革

1950年,着名的冶金学家叶渚沛躲过美国阻挠回国,*总理委任其为重工业部顾问。

1953年1月25日,叶渚沛致函*建议成立研究机构,叶渚沛由重工业部调至中国科学院担任学术秘书。

1955年,叶渚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9月,叶渚

沛在中关村着手化冶所筹建准备工作,撰写“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初步方案”;1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研究同意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处。

1956年8月7日,经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科委主任聂荣臻批准,在石景山钢铁公司建立“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实验高炉”(石钢018车间)。

195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结束化工冶金研究所筹备阶段,正式批准成立化工冶金研究所。

1972年9月,以科字第(72)430号中科院发文:根据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同意化工冶金所恢复化工冶金科研工作。

1978年,筹建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室”,并于1979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无机热化学数据库。

1986年,成立“多相反应开放研究实验室”。

1985年,郭慕孙先生倡导建立了颗粒形态与表征研究室。

1986年,组建了“生化工程研究室”。

1990年2月24日,研究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院40个“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的技术开发型科研单位”之一。

1992年,研究所正式确定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调整为“工程化学”,主要研究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资源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

1998年10月29日,研究所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

2001年8月15日,研究所正式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1年4月7日,经*编制委员会批准,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标志着研究所的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

2、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在职职工864人,其中科技人员81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1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3人,所级“百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引进杰出技术人才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李静海、李洪钟、张锁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省部级实验室,及过程工程研发中心、生物质研究中心、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过程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太阳能研究中心、过程工程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实验室: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实验室: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4万册。2000年12月将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第一个将文献数字化的图书馆。于2002年10月加入了中国科学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图书馆开通了Elsevier、SpringerLink、Wiley、ACS、RSC等电子版学术文献数据库。

仪器设备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构建了多个分析测试平台,装备了200余台仪器设备,并通过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100余台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

3、合作交流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全国各类产学研合作活动212次,与全国103个地级市、21个育成中心建立长效联络机制;与政企新建平台13个;研究所展开了与各类金融资本机构的合作考察工作,启动项目尽职调查10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接待中国国外高校、学术机构及跨国企业代表来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约400余人次,举办包括第七届世界颗粒学大会、第十一届循环流化床国际会议、第六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中德胶体与界面材料研讨会、2014绿色能源资源国际会议等5项大型国际会议。承办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办公会国际会议,CAS-CSIRO院级交流协议项目2项,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1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申报并获批外籍人才计划:国际杰出学者项目1项,国际访问学者项目5项(含延续资助1项),国际博士后项目2项。推荐瑞典Jan-ChristerJanson教授并最终获得2014年度中科院国际合作奖。通过CAS-TWAS绿色技术优秀中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举办绿色技术研讨会及培训班,与巴基斯坦Gujrat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美国能源部国家能源实验室合作项目结题验收工作,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签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与联合利华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启动离散单元法模拟粉体/颗粒流过程及膜乳化法制备技术等领域合作项目2项;与巴斯夫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制药过程液滴聚并和破碎模型化的合作研究工作。

4、科研成果

建所以来,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1600余项。获国际、国家、省部级成果奖320项,其中国外机构授奖4项,国家三大奖31项。

研究所开创的介尺度科学研究,建成国际上最早的虚拟过程工程平台,正在以颠覆性的过程放大技术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理论,气固流化反应器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我国重大特色战略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高达30%,降低能耗20%,源头消除三废,实现清洁生产。开拓了离子液体从分子到系统的化学工程科学体系,应用于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彻底摒弃高毒、高腐性酸碱使用,减排废水70%以上。建立了功能粉体材料设计及规模化制备新方法,在国防、电力、化工等领域广泛应用。开拓了磁性分离等绿色过程。建成以秸秆为原料炼制燃料和化学品的产业化工程,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研制出尺寸均一的系列纳微生化层析介质,新型膜反应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发了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及工业有机污染物治理产业化技术,已推广应用。突破煤热解及解耦燃烧技术,NOx排放降低30%以上,解决中小型锅炉燃烧污染问题。与中石油、中石化、神华、中国铝业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00余项示范工程和生产线,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网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协作体系,在中科院系统乃至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和引领地位,连续5年获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科技成果促进奖综合排名第一,被认定为“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实践单位”、“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论文发表

根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1996年前,中国科学院获国家三大奖排名中过程工程研究所排第17位;专利数目排名前10位;SCI论文排序在全国科研院所中排前30位;EI收录在同类机构中排前15位。

截至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408篇,EI收录173篇,ISTP收录25篇。

在对单一反胶团体系、混合反胶团体系和亲和反胶团体系萃取分离蛋白质的机理研究中,刘会洲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4篇被SCI收录,SCI引用57次;对生物介质—微球和微囊的新型制备技术从纳微结构的界面研究中,马光辉等发表论文39篇,其中27篇被SCI收录,主编学术专着2部,撰写英文章节3章;对血液代用品的研究中,苏志国等发表论文59篇,SCI收录46篇;在“秸秆生物量全利用新技术及其秸秆生态工业技术集成”项目中,研究所发表论文18篇,SCI收录17篇,撰写专着3部。

项目承担

根据2013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有58项项目获立项资助,获得资助总经费达3641.1万元,为历史同期最高,相比2012年增长26.2%,立项数和资助总金额呈稳定增长态势。在获批项目中,面上项目2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8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立项项目共涵盖4个科学部,其中化学科学部39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5项、生命科学部2项和医学科学部3项。立项总数约占研究所立项总数的74.1%,其中化工学科30项、冶金学科8项、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5项。

上一篇:数字身份联合实验室

下一篇:马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