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坐落在江西南部、京九铁路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内。有黄金、章贡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电子、纸质藏书总计306.94万册;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开设20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内设19个教学业务部门,10个系,76个教研室,13个专业学科研究所(室、中心),4个综合实验室及12个专业实验室;拥有8所附属医院(含5所非直属)及68个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医学领先学科1个,省尿路结石现代治疗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项,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精品课程15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等81项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中文名:赣南医学院
英文名:GannanMedicalUniversity
简称:赣医创办时间1941年
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医药
属性:普通本科院校
所属地区:江西省赣州市
现任校长:韩立民
主管部门:江西省人民*
硕士点:27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个
校训:立德立行,求是求新
校歌:《我们是新时代的赣医人》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
层次定位:教学研究型
学校地址:江西省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
老校区地址:赣州章贡区赣南医学院路1号
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
1、简介
赣南医学院坐落在江西南部、京九铁路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内。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1年的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58年建立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升格为赣南医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93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是江西省唯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本科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
学校有黄金、章贡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电子、纸质藏书总计306.94万册;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开设20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内设19个教学业务部门,10个系,76个教研室,13个专业学科研究所(室、中心),4个综合实验室及12个专业实验室;拥有8所附属医院(含5所非直属)及68个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医学领先学科1个,省尿路结石现代治疗中心1个。
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项,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精品课程15门,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等81项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238人、专科生1635人,硕士研究生46人、外国留学生106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15725人。拥有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员工2514人(含第一、二、三附属医院职工),专任教师878人,其中正高职称115人、副高职称189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达到83.03%。享受国务院和省*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5人,省主要学科带头人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7人,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模范教师3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聘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学者47人任学校客座教授。现有硕士生导师60名,另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8人,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原*苏区振兴发展目标,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在心脑血管药理、针刺镇痛、芽囊原虫致病性的研究及尿路结石现代治疗、心脏介入和直视手术、白内障防治和微创外科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与优势,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并在江西和闽西、粤北、湘东等地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学校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项目及省、市、厅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获省部级各类奖项,有百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编写著作(教材)百余部。学校主办的《赣南医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系江西省先进科技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等多个数据库全文收录,协办《NeuroscienceBulletin》、《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和《求实》等杂志。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的办学方略,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独立承担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学校办学70余年,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4万余人,71.4%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并成为专业技术骨干,也有众多赣医学子成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2、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美国林肯纪念大学、*中医学院、韩国大邱韩医大学、印度夏尔达大学和德国心脏中心(柏林)等国外院校及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05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2007年开始向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派遣留学生和毕业生。2007年以来,举办*、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新技术推广学习班114项(次),主办了中德医院管理论坛、中澳白内障防盲项目、全国儿童肿瘤研讨会、赣粤闽浙现代神经科学研讨会和李嘉诚扶贫医疗培训班等项目。学校有江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7个,江西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理论和临床基地各1个,赣州市卫生管理*培训基地1个,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70余年的办学实践蕴育形成了学校“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新形势下,赣医人将秉承“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坚持“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按照“强特色、重内涵、更开放”的发展路径,坚持科学发展,为创建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3、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
章贡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医学院路1号
学校网址:www.gmu.cn
邮政编码:341000
4、历史沿革
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41年4月
赣南医学院
江西省立赣县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47年9月
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1949年10月
江西省赣州护士助产学校
江西省第四医士学校
江西省第七医士学校
1951年5月(三校同一校址)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1953年4月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6月
赣南医学院-1959年5月(未招本科生)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8月
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人员学习班-1969年1月
赣州地区六.二六卫生学校-1969年12月
赣南卫生学校-1972年1月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74年6月
赣南医学院-1988年4月
5、院系设置
基础医学院(医学技能教学研究部)、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康复学院(军事体育教学研究部)、国际教育学院、护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第六临床医学院、第七临床医学院、第八临床医学院
6、师资力量
赣南医学院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学校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选聘优秀人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
截止2013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728人,其中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12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28.6%;博士52人,硕士50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6.1%。享受国务院和省*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5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7人,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6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模范教师3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聘请国内外知名院士和学者47人任学校客座教授。
7、科研成就
自然科学研究
赣南医学院为教学型高等院校。近年来,学校以提升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不断推进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赣南医学院
近年来,学校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卫生厅、赣州市科技局等科研计划课题共1100余项,资助经费达近3000万元;院级科研课题立项资助641项,下达资助经费271.45万元;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286项。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科技专项服务,横向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组织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成果鉴定64项,赣州市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70余项,赣州市医学会甲类新技术项目1项、乙类新技术项目46项。国内领先12项;省内领先44项:国内先进5项;省内先进7项;市内领先1项。近5年全院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47篇;出版统编教材、学术著作151部;获全国或省级优秀学术论文(作品)等级奖200余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16项;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赣州市科技进步奖22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主要突出“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中心”,就是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开展,把科学精神的培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目标,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两个着力点”:一是内部着力点,突出学科交叉,力争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领域内实现新突破;二是外部着力点,突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动根据国家、地方的重大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70多年的历史积淀,悠久的学术传承,宽广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造就了赣医人文社会科学厚重的思想根基、浓郁的学术氛围。
学校植根于赣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赣南也是客家人的一个主要聚集地,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自建校伊始,学校弘扬苏区精神,秉承“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大力鼓励和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校除了拥有临床医学、药学、法医学护理学等医学类专业外,还拥有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应用心理学、法学4个本科专业,公共卫生管理、应用英语、医药营销、艺术设计4个专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涵盖了思政、管理、心理学、法学、语言文学和艺术等六大学科门类。学校设立了医患关系研究中心、苏区医疗卫管理研究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等人文社会科学专门研究机构。学校现有7所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及100多所实践教学医院。独特的资源和地域优势,门类齐全的学科,众多的教学基地,充满活力的专门研究机构,构成了学校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体系,为人文社会科学突现地方特色和进行跨学科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代代赣医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用心血凝聚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展示了赣医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实力。*课题申报的不断成功、科研数量的大幅增长、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逐年上升、研究方向的鲜明特色,促使学校在医患关系、苏区医疗管理、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影响力日益增大。
新一代赣医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牢固树立“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理念,力图在弘扬苏区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8、学术期刊
《赣南医学院学报》是由赣南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刊名为《赣南医专学报》,内部资料,不定期出版,1987年12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为半年刊,公开发行,1989年改为《赣南医学院学报》季刊,2002年改为双月刊,大16开,逢双月底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36-1154/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779。
赣南医学院
《赣南医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以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的教育、科技、卫生工作方针,繁荣学术研究为宗旨,严格遵守有关法令、法规和条例,面向经济建设,及时反映、交流和推广我校及国内外医学科研及教育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调查报告、综述、临床护理、经验交流、医学教育与管理、医患关系研究、苏区医学研究等。
《赣南医学院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赣南医学院学报》1997年获第二届江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先进科技期刊奖,2003年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8年获第三届江西省优秀期刊版式设计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9、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200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邀请美、日、澳、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院士、博士生导师到校讲学,百余人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与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举办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新技术推广学习班,与澳大利亚合作完成了“中澳白内障防盲项目”,主办了一批如赣粤闽浙现代神经科学研讨会、李嘉诚扶贫医疗培训班等服务基层、辐射周边的项目。学校为江西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江西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理论和临床基地,率先在江西省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服务基层医疗单位,为江西省及其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 洛伦茨·冯·施泰因
下一篇: 无抵押二手车贷款注意事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