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郑贞铭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16:05:47
...

郑贞铭,1936年生于福建闽侯,1942年赴*,*政治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社会科学院长,*“*社”常驻监察人,《香港时报》董事长等职。致力新闻教育近五十年,有“*传播学之父”之美誉。

1、人物简介

郑贞铭,1936年5月15日生于福建省林森(闽侯)县,1963年获*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后,即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等邀请,在该校新闻系所创系之初任执行秘书,次年28岁时任代理系主任,为*高校最年轻的系主任,历任该系教授、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院长,执教逾50年;迄今仍弦歌不辍,活跃于该校新传学院讲台;迄今仍伏案写作,热衷剖析时事,活跃于各大报纸版面上。

2、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郑贞铭幼年丧父,8岁时和姐弟六人跟随母亲及舅公到*讨生活。“那时我们生活很艰难,每天我大姐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我们才有水喝;到很远的地方砍柴,我们才能烧火做饭吃。童年时,我受妈妈的影响很大,她常说两句话:‘与不熟悉的人分享是缘分,与熟悉的人分享是幸福。’‘有三件事不能等:读书,尽孝,行善。’”

虽然家境困难,但郑贞铭学习优秀。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时,他遇到了*知名女作家聂华苓,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高中时,郑贞铭还遇到了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陈介石,他让学生们背诵《古文观止》,每天背一篇古文,第二天背不出来就打手心。正是这样的老师奠定了郑贞铭扎实的文学功底,并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规范。

郑贞铭的大学时代是在*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度过的。其间,他遇到恩师王洪钧,王老师是记者出身,由于发文倡导青年人参政,被认为是煽动青年抢饭碗,最终被免职,回到高校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王洪钧对郑贞铭十分器重,并告诉他:“一个人最根本的当从抱负着手。若为了个人荣辱、顺逆之境皆无意义,应该以‘为天下师为志’,则胸襟自然开阔,气度自然不凡,力量自然产生。”后来王洪钧在美国旧金山病逝,郑贞铭得知噩耗后的第二天便买了机票飞过去,在墓前下跪祭奠。“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没有去,我的良心将永远不得安宁。”

28岁时,郑贞铭到美国访学,又有两位学者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令我决心以新闻教育为终生追求。一位是传播学创始人之一施拉姆,他建议郑贞铭把新闻教育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另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时任院长贝克,他则告诉郑贞铭:“新闻不是事业,是志业。”

不到40岁,郑贞铭就写下了第一本书《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然在*售卖,堪称是一本经典的新闻学教材。  如今,郑贞铭与他的学生们成立了“24贤社”,遵循人生十帖:“立志、感恩、乐观、传承、尽孝、行善、求知、惜时、健康、公理。”谈到此处,郑贞铭对记者说:“在这个方面,我的老师谢然之先生(著名新闻学者)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他92岁时告诉我说:‘学者要居平常屋,往高处立,向宽处行。’我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新闻教父

1962年大学毕业后,年仅26岁的郑贞铭受创始人张其昀邀请,担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新闻系代理主任,两年后升任正式主任,是*当时最年轻的大学系主任。他在中国文化学院工作了53年,创办了新闻系、广告系、新闻研究所,直到创办新闻学院。

让郑贞铭印象最深刻的一名学生叫高信疆,他是中国文化学院的第一届新闻学本科生。他读大一时,在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话:“老师的冷漠是我们心里永远的痛。”郑贞铭看后十分震惊,“我一方面惊讶于大一的学生怎么能写出如此富有哲理的诗句,另一方面我又在思考怎样做一名教师。我发誓要做一个热情的教师,就给他回复了一句话:‘老师的冷漠是学生心里永远的痛,学生的冷漠也是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后来,高信疆成为知名作家,被称为“*纸上风云第一人”。郑贞铭60岁生日时,高信疆送上一副对联:“老师布局,天下一轮明月,万里晴空触眼明,将遇良才;学生运子,世事皆沐春风,千尺绛帐拂面轻,马逢伯乐。”郑贞铭感叹道:“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郑贞铭向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提出,希望与密苏里大学合作。因为当时*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成立刚一年多,与拥有悠久历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相差悬殊,但是出乎他意料,这位院长欣然同意了。从那时开始,郑贞铭每年都送学生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后来这批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为*各大媒体的负责人和主笔。

2010年,位于美国纽约的圣若望大学为郑贞铭颁发了“终身教育奖”。一开始,他对此并不理解,因为他与这所学校没有任何联系,后来有朋友告诉他:因为在美国华人圈影响最大的《世界日报》,其中4位社长是郑贞铭的学生。

正因为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新闻人才,郑贞铭被称为“新闻教父”。2014年,他提出了新闻教育的“六个不是”,即不是技术教育、不是廉价教育、不是孤立教育、不是速成教育、不是僵化教育、不是功利教育。后来,他又提出“六是”,即新闻教育是专业教育、伦理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而一名好的新闻人,则应该具备“五个有”: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目中有人,手中有艺。

3、人物成就

主要著作

曾荣获“中兴文艺奖”、“五四文艺奖”(台北)、“新闻教育终生成就奖”(纽约)、“美国新闻教育特殊贡献奖”(纽约)、“文化交流贡献奖”(香港)。著有《新闻原理》、《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际》、《世界百年报人》等30余种学术著作;另有《岁月的笔》、《热情老师天才学生》、《无爱不成师》、《桥》等随笔散文创作。

《世界百年报人》是郑贞铭教授累积四十余年的研究成果,集中论述了世界新闻传播史上二十余位成就卓著的代表性人物,包括路透社创办人路透、《纽约时报》创办人雷蒙、《华尔街日报》创办人查尔斯·道、民意大师李普曼、《读者文摘》创办人华莱士、不朽的卡通大师迪斯尼、广告界鬼才吉田秀雄、跨国媒体大亨默多克、CNN新闻网创办人泰德·特纳等,以生动笔法展现、评价了他们的奋斗历程、新闻理念、精神风范以及辉煌贡献。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亲自推荐本书。

新闻教育

他亦为最早参与两岸新闻传播学术交流*知名学者之一,被誉为两岸新闻传播学术交流的先行者:先后获聘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长沙中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或高级研究员;200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聘为学术委员;2007年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召开“郑贞铭先生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此为大陆新闻传播学界首次为单一*新闻传播学者举办的学术会议;此外,浙大出版社还出版“*新闻教育家——郑贞铭”专书。

2010年7月台北三民书局出版了郑贞铭教授关于两岸新闻学术、教育交流的文集《桥》,其中既有郑贞铭教授对两岸交流体悟的文章,也收录了大陆学者对郑教授促成许多两岸交流事项的感念。叶敦平、裴显生、陈桂兰、孟建、黄瑚、张昆、戴元光、单波、陈昌凤、樊凡、雷跃捷等二十余位大陆新老知名学者都为该书撰文,表达了对郑先生促进两岸交流之贡献的感激,以及对先生君子之风的敬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