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科普小知识2022-09-30 18:07:34
...

乐平市区老北街,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集民居、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范围是南以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划线,北至菖蒲塘至老*局一段环城长寿路,西止洎阳北路(原北大街),东至为民路,总面积约30公顷。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

1、景区概貌


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乐平市区老北街区,该区内呈里坊格局,规划有序,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长沙巷、周家巷、富贵巷、万寿宫等,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柴巷口、成佳巷、菖蒲塘巷、花园巷等。其中以老北街保存得最为完整,它全长580余米,宽4米,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沿街两面店铺、民居、祠堂、庙宇、古井、水池、巷道、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约70%以上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

2、历史由来


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乐平“大寺上”也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在万家寺建玉脂泽庄园,从而奠定老北街之基础。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北大街由此成为县城发展之原点,到了宋代老北街被发展成乡土特产、南北杂货、烟花爆竹、竹炭木材等商品销售主要街道,由于历史上老北街有过多次火情,被乐平人戏称为“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以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郭西庙巷由此得名。明万历年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并在井池东侧建范家大祠堂,以纪念范仲淹,清代曾在祠堂内展陈范文程事迹。有清一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时,有近400余店铺,成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直至解放之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现称洎阳路),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

3、街区特色

街区区域特色十分明显,在文化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乐平在1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其中农乐文化和乡土建筑文化特色尤为突出,农乐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对戏台文化的*追求,而乐平古县城街区则是乐平乡土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街区内遗留的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乐平古代建筑艺术的先进性与独创性,它们具有传统的徽派建筑的特征,却比徽州建筑更注重实用性,更具有创造性,汪氏典当行建筑群就是经典,区内有花园、凉亭,三栋主建筑物,建造年代相同,格局与构造特色却因功能不同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实用性与创造性在徽派建筑中的完美结合。其实,不少研究资料显示,湖广明清建筑文化的发源地就在乐平,徽州明清建筑文化其实也始出于古饶州乐平。因为乐平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园建设,且有丰富独特的建筑资源和良好的生存居住环境,乡土建筑文化比周边所有地区都先进。正是先进的建筑文化造就了乐平古街区的独特性。街区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巷井文化特征明显。街区内巷道多,共有30余条街巷,其路面均以青麻石块铺成,各街巷互为连通,以网状形成将各区域连成整体。每处巷道交叉处,皆有一口水井,街区内有20余口百年老井,这些水井除了满足生活用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防火灭灾。特色鲜明的巷井文化不仅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使古街区格局更加完整,功能更加齐全,它赋予了古街区永恒的生命与活力。

4、发展现状


乐平市区老北街区

在老北街区域中,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群、周家、彭家大祠堂、荷园、*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薛家塘、啸月移、三都试馆、老营盘、翥山书院,以及花园巷3号汪大纲、汪大绶旧居,富贵巷13号明初县丞彭氏府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迹)

上一篇:叠彩山

下一篇:市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