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生
王复生,名濡廷,字涵万,乳名正澥,化名甄海、振海等。1896年9月27日生,云南省祥云县人。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王复生与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复生在齐齐哈尔被日军残酷杀害,牺牲时40岁。
中文名:王复生
别名:名名濡廷,字涵万,乳名正澥,化名甄海、振海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云南省祥云县人
出生日期:1896年9月27日
逝世日期:1936年8月15日
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文学院法国文学系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发起成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
1、人物简介
王复生,1896年9月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想的熏陶,王复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王复生与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等地积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北京*青年团,王复生是第一批入团的团员之一,1921年秋转为中国*党员。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王复生还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等领导的早期北方工人运动。1921年秋,王复生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到陕西华县、绥德和广州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王复生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先后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初,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受党组织派遣,王复生回云南主持建立了以*员和*左派为骨干的*云南省临时党部,积极配合*云南地方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王复生按照党*指示前往东北,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王复生遵照党组织的安排,在齐齐哈尔、讷河、黑河一带,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组织抗日活动,帮助解决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问题。同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开展抗日宣传,积极发展党员,恢复建立党的组织。1936年6月,日军在东北地区实行“大检举”、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爱国人士,疯狂镇压抗日力量,王复生不幸被日军宪兵队逮捕。日军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打得他气息奄奄,胸骨、肘骨、肋骨、腿骨全都被打断,逼他说出党组织和抗日活动的情况。但王复生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同年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被日军残酷杀害,牺牲时40岁。
2、人物生平
王复生,名濡廷,字涵万,乳名正澥,化名甄海、振海等。1896年9月27日生,云南省祥云县人。1917年,王复生开始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法国文学系。此间,结识有志爱国青年罗章龙、邓中夏,并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生指导下,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了解苏俄*革命。1919年5月4日,他作为骨干,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1920年1月18日,通过罗章龙介绍,王复生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室的*,两人一见如故。
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王复生与罗章龙、邓中夏等19人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被推选为法文翻译组组长。同年冬,王复生加入中国*青年团,出席了北京*青年团第五次大会。
1921年7月,中国*成立,王复生即加入中国*。1922年3月底,王复生因学费困难,经北大同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杨钟健介绍,到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国文教员。与先期到咸中的*青年团员魏野畴合作共事。他们以咸林中学为阵地,在师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热情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冬,他带领进步学生潘自力、吉国桢、关中哲、杨慰祖、杜松寿等,步行20多里到赤职,和王尚德专门研究酝酿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之类的组织,结果成立了跨县、校的进步青年团体——赤社(咸中叫青年励志社)。
咸中在青年励志社的影响下,学生“自治会”、“青年读书会”等组织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王复生在咸中还组织过“民权运动大同盟”,推动学校的*运动。
1923年暑假,王复生离开咸林中学,回北京大学复学。一面继续读书,一面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8月,曾被组织派往陕西绥德第四师范开辟党的工作。同年,在北大与王有德、杨兰馨等发起成立云南旅京青年进步团体“革新社”,创办《革新》杂志,1926年3月改为“滇新社”,《革新》改为《铁花》。3月18日,北京发生“三一八”*,滇新社骨干姚宗贤、范士荣惨遭北洋*杀害。王复生满腔怒火,起草《滇新社为三一八流血宣言》,4月5日,写了《三一八流血的代价》先后刊登在《铁花》上。4月底,王复生被组织派往广州,在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接着,王复生被党组织派回云南了解政治形势,经过一段工作,再次到广州向党组织汇报云南“倒唐”运动的开展情况。
1927年春节后,*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指示王复生以**特派员身份回云南,帮助组建*云南临时省党部。他回到云南立即开展工作。3月12日,主持召开云南*党员大会,成立*云南临时省党部,担任省党部书记。在国共合作的形式下,他积极工作,云南省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解放学会、昆明市总工会等群众团体纷纷成立,一时,云南国民革命风起风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复生也遭云南军阀逮捕,后被其弟营救出狱。出狱后,即在乡下养病,身体稍恢复便到上海找党组织接受新任务。
1928年上半年,王懋廷向王复生传达了去东北开展秘密工作的指示。王复生即携夫人郭焕章踏上北去的列车,一到哈尔滨,就和地下党负责人楚图南接上关系。楚图南安排王复生在教育界开展秘密工作,于是,他假报贵州藉,改名王甄,到哈尔滨三中执教,从事文、史、地教学。他把爱国主义思想推向了课堂,不但获得了学生的热烈拥护,而且赢得了校长甘南引的暗中支持。11月9日,在王复生、楚图南、甘南引策划下,哈三中、哈工大、哈法大、哈一中、二中、女一中、女二中的爱国师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坚决反对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在东北修建五条铁路,侵略中国,掠夺中国资源的强盗行径!
因发动学生运动,在哈尔滨无法立足,王复生只好在党组织安排下到齐齐哈尔,与地下党员韩幸之接上关系,并向韩传达了*满洲省委对时局的意见,了解了当地情况,最后通过北京大学同学、黑龙江民报社社长常秉奕的关系,在《民报》副刊任编辑,以此掩护,继续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33年冬,王复生通过老朋友、时任省*秘书李浓如的关系,经党组织同意就任《黑龙江民报》社社长。上任伊始,他首先带头自降工资三分之一,补贴报社低工资职工,以此团结报社广大职工,为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在担任社长三年中,他利用自己合法身份,通过接触伪满洲省府高层机密的机会,搜集了许多战略价值很高的情报资料,为党组织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1936年6月13日,王复生不幸被日本侵略军派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宪兵司令部逮捕。8月15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齐齐哈尔北部的大江坝。
3、人物作品
《滇新社为三一八流血宣言》
《三一八流血的代价》
4、烈士日记
王复生烈士的日记,记录了他从中学到大学时的思想言行,反映了烈士由一个莘莘学子发展为中国共产主义播火先驱的心路历程。日记内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求学生活:这部分记述了烈士在大理、昆明、北京等地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烈士对待学业都是一丝不苟,惜时如金。可谓自律甚严、自责尤苛。如:“天气严寒,课毕后与友闲谈,故怠于自修,后当戒之。凡自修时不可以瑕及惰事,故害之”。通过阅读烈士日记,我们还可以看出,烈士虽体弱多病,但是在“知识救国”理想的鼓舞下,仍坚持不拔地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学者的气质。
二、远大理想。这是日记的精华部分。其中涉及对孙中山、黄兴等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对当时中国以及世界局势的分析,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在参加了“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后,王复生看清了*的残酷、腐败,认识了人民的力量,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追求科学与*转到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上,并开始探索社会解放的道路。他甚至将原名“濡廷”改为“复生”,他的日记也由更多记录学业转到对时政、对社会问题、对各种*学说的关注和研究上来。此时,他在日记的开篇即写道:“奋斗为人生所必由之径”,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而对一些不学无术、空谈革命和信仰的人,他为他们感到忧虑:“予近日深觉一般青年每于教新的各种主义思潮,惊其时髦,肆口泛纵。其实自己并未用力于学……”。
三、对亲情、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感悟与看法。字里行间浸透了烈士对亲人、对家庭浓浓的亲情挚爱,也不乏理性的思辨,读来感人,也给人启迪。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新婚不久,戏问妻说:‘你同我结婚满意吗?’他说:‘人家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满意你,满意别人吗?’妻说这两句话,可算是我们中国女性的写生了。嫁鸡便要拿着爱人的全力爱鸡,嫁狗便要拿爱人的全力去从狗,这种形式上的生活,还有人生的意味吗?”。但在如何对待家庭和报效国家上,他认为侍奉双亲和报效国家都很重要,但当忠孝难以两全时,更应以国家、社会为重。
四是记录自然美景、风土人情,如苍山的雪景,祭祀等习俗活动。反映了烈士对生活的憧憬与热爱。如“课余散步北郊,登雉一眺,但见青天高原,树稀仓山,雪莹洱水,奔泻郊外,麦浪一碧万顷。山表野花,点缀雪畔,南风拂拂,鸟啭嘤嘤,其有心旷神怡之感”。又如他作于1914年4月28日的题为《惜春》诗:“暇日偶步东榆市,卖花人去香满街。藉问二乔拮花女,不凋不零能几时”。
5、兄弟并肩闹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祥云县下川坝王家庄的一个耕读世家,先后诞生了三位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立下了卓著功勋的革命英烈。他们就是被誉为“祥云人民的优秀儿子、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王氏三杰”——王德三(原名王懋廷1898-1930)、王复生(原名王濡廷1896-1936)、王馨廷(1908-1924)烈士。本文主要介绍王德三、王复生两位烈士。
二十年代初期,兄弟三人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追求新知识,探索新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豁达开明的父亲的支持下,先后到达北京城。王复生、王德三先后于1916年、1920年考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北京大学;并先后参加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复生还是该会的19个发起人之一。中国*诞生后,王复生、王德三先后于1921、1922年加入中国*,成为*早期的第一批战士。并为陕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时期,王复生、王德三南下广州,投身国民革命。为了加强云南地下党组织的工作,1927年2月,*广东区委派王德三、王复生回云南工作,王德三担任省临委书记,后又当选为省委书记,王复生负责开展统战工作,建立“中国*云南临时省党部”(左派组织),主持党务,兄弟二人同时在一个省主持国共两党党务,共同领导全省党组织和人民,开展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在昆明被*反动派杀害,年仅32岁。因为蒋介石叛变革命,王复生身份暴露后,遂离开云南,之后受党*指派到东北恢复中*的组织,担任齐齐哈尔党组织负责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仍坚持反伪满和抗击日寇的活动,1936年8月15日,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年仅40岁。
6、后世纪念
烈士纪念馆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
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位于云南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委会,由两院土木结构楼房组成。整个院落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20平方米,布展陈列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览主题为“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展览”,主题展览全方位阐述了王复生、王德三两位革命先驱在国家与民族使命的召唤下,从爱国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富强,与反动*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壮丽诗篇。主题展览展出文物、手稿、文献、资料370多件。展览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并单独设立了多媒体音像室,制作了音视频文件,通过视频播放烈士光辉事迹增强了主题展览历史叙述的吸引力、震撼力和观赏性、教育性。
近年来,祥云县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经过几次拨款修缮、布展,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络绎不绝,十年来,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参观者近10万人,烈士纪念馆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
7、永远的丰碑
2005年,王复生事迹被载入大型党史人物记录片《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
《永远的丰碑(党史人物)》是*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共同推出的大型主题宣传栏目,介绍的是中国*80多年历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和劳动模范,录制了200多位英雄先烈、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由中宣部新闻局、*党史研究室宣教办、总政治部宣传部宣教局、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电视台联合录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