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带
从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到纬度30°左右,偏成沿纬圈运动的西风,空气质量积聚;同时空气在向高纬行进途中,温度渐降,有下沉趋势;加以副热带纬圈小于赤道的纬圈。因此,在南、北纬30°附近的地面上各形成一个动力性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影响我国的主要是其伸向我国大陆的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文名:副热带高压带
外文名:subtropicalhigh
地区:南、北纬30°附近
别称: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压脊
类别:气象学
影响我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影响:内部天气晴好,可能会造成干旱
1、概述
从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到纬度30°左右,偏成沿纬圈运动的西风,空气质量积聚;同时空气在向高纬行进途中,温度渐降,有下沉趋势;加以副热带纬圈小于赤道的纬圈。因此,在南、北纬30°附近的地面上各形成一个动力性的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在北半球由于海陆对比明显,夏季地面上副热带高压带在大陆上中断;南半球陆地面积小,环绕全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基本完整。
海陆的热力性质,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亚洲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度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上程带状分布。
2、成因
副热带高压形成的经典解释是:赤道附近的大气比其他纬度的大气受热更多,形成上升运动,到高空后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高纬流去的气流产生向东的分量,纬度越高向东的分量越大而向极分量越小,因而在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产生辐合下沉气流,引起对流层中下层气压升高形成高压。这支下沉气流是哈得来环流的下沉支,除他以外,费雷尔环流的下沉支也作用于副热带高压,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部结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对流层低层表现得比较明显,到了200hpa高压强度比较弱。在高压区内,中下层以辐散为主,辐散区主要位于高压南部,高压的西北侧有辐合在对流层上层,高压南部是辐合区,北部为辐散区。
涡度的分布比较简单,在任一高度上,高压区内基本上都是反气旋性环流,高度越高,反气旋性环流越弱。在对流层下半层的高压内主要为下沉运动。
就温度场而言,高压区基本上为暖区,但暖中心和高压中心并不重合,副高低层往往有逆温层存在,逆温层下部湿度较大,上部湿度较小。
4、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好,所以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