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物联网
天基物联网是新型物联网载荷系统,作为地面物联网的有益补充,可以低成本实现天、空、地、海大尺度的万物互联,并为我国后续在天基物联网、空间碎片监测、空间环境探测、高空地磁测绘等研究打下技术基础。
1、案例
根据2017年12月6日报道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日前发射升空,将我国风云三号04星(FY-3D)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其自主研发的“芯云”智能芯片随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一同进入太空,并据此建成了末子级留轨智能应用平台,开展了天基物联网实验。
每一次火箭发射后,一、二级火箭及整流罩会脱落并返回地面,末子级火箭则会随着它的有效载荷一同进入轨道,长期在太空占据宝贵的轨道资源,是目前体量最大的“太空垃圾”。
2、目的
能否变废为宝?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上海宇航系统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多联合攻关,对常规微纳卫星功能模块高度集成化与芯片化,硬件资源可重构和智能化设计,使其重量降至30克以内。将这种轻巧便携的智能芯片系统安装在末子级火箭上,就能把其改造成极低成本的科学实验和通信平台。
专家表示,在火箭发射任务相对频繁的当下,这种方法发射周期短、在轨数量多、载荷成本低,对构建未来多轨道天基信息网络有重要价值。
据该项目总体专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立荣介绍,本次火箭末子级载荷板采用了复旦大学自行设计的“芯云一号”片上智能系统芯片(SoC)。该SoC集成了传感器接口、数字采样、高可靠处理器、多种信息加密技术以及丰富的数据接口和网络通信协议等。这一芯片还建立了具有类脑自主容错能力的架构,功耗和芯片面积减少。
研究人员在此次发射中安装了多组“芯云”系统,建成了首个末子级留轨智能应用平台。根据预定计划,团队已成功完成在轨核心关键技术试验与验证,转入在轨长管阶段当中,随后将对芯片的自主容错、动态重构、能量自治等功能进行验证,对太空碎片的行为模型进行分析。
3、意义
专家表示,此次的新型物联网载荷系统,作为地面物联网的有益补充,可以低成本实现天、空、地、海大尺度的万物互联,并为我国后续在天基物联网、空间碎片监测、空间环境探测、高空地磁测绘等研究打下技术基础。
4、启动
2018年3月15日,首个“湖北造”天基物联网组建工作启动,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三个阶段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
这是湖北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在其15日的揭牌仪式上对外发布的天基物联网组建计划。
据介绍,行云公司于2017年12月26日在武汉成立,注册资金3亿元,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湖北长江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等10个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行云公司董事长张镝介绍,该公司致力于研制和发射在低轨道运行的小卫星并组网形成星座,建设天基物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物联网信息的无缝获取、传输与共享,同时构建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2017年1月,首颗技术验证星“行云试验一号”卫星乘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已成功发射入轨。
张镝说,公司成立后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分α、β、γ三个阶段逐步建设系统,最终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
与现有传统物联网相比,行云公司组建的天基物联网有许多独到的优势。系统覆盖区域广,能够实现全球无盲区通信。同时系统抗毁性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依旧能正常工作,在抢险救灾、应急保障方面应用优势突出,可以为应急救灾快速建立通信链路和指挥系统,为个人外出提供应急通信保障服务,为户外运动遇险人员搭建生命保护线。
上一篇:人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