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太一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12:11:06
...

太一即道家所称的“道”,庄子说老子关尹学派的学派思想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2.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3.天神名。4.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太一本是哲学概念,后发展成星名、神名。楚地信仰的太一神的形象可能尚未形成,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

中文名:太一

范畴:哲学

类属:四柱神煞

别称:泰一或作太乙

1、词语解释

词语信息

【词目】太一

【拼音】tàiyī

【释义】

详细解释

清微派祖师李少微《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一号天皇大帝,一号太乙天尊,一号金阙圣君。”

2、天地元气

无极:道太一:炁两仪:阴、阳三宝:精、气、神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五行:金、水、木、火、土六合:上、下、东、南、西、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太一源起

古代表示世界本原的其中一个环节的哲学概念,是形容炁的性质。

中国古代“太”又写作“大”或“泰”,“一”或作“乙”。“太”为最先最高,“一”是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庄子·天下》称老子关尹子的学说“主之以太一”,按近代学者张岱年的理解,“太一”里的“太”是指“之前”“超越”的意思,所以“太一”即老子所谓“道”(见上面的《道的核心概念表》)。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都是“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对应的是:三宝归两仪,两仪归太极,太极归无极。

道的核心概念为“无极”,“无极”原指“无边际,无穷尽”,出自《庄子·逍遥游》。无极也指为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也就是无状之终极。

道家认为“有”生于“无”,同时也认为“有”生于“道”,但不可由此认为“道”即是“无”,道德经从没有提到过“道”即是“无”,若有除非是后人擅加之注本。道和“有”“无”的关系是且只能是,道从“无”中生“有”。而且道的性质也不是“无”,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自己本来的样子。

《悟真篇》“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万物。”很明确的将道和虚无列为两个事物,虚无只是道用来生产万物的受权者。朱元育关于道的形态也有描述:大道本来无方无体,浑然太虚,不可道、不可名者也,强名之曰虚无,曰自然,曰未见炁然。然才谓之虚,即实矣;才谓之无,即有矣;才谓之自然,即该具因缘矣;才谓之未见炁,而元炁已生,道生一矣。故曰“道自虚无生一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虚无、自然等修饰词,都是“强”名之,实在无法名而名之。道事实上就和一切创世宗教的创造神的内涵等同,而外延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

“有”和“无”的关系,就是“有”=“无”。从宇称守恒角度看,即(+1-1)=0的关系,+1是正物质,-1是反物质,正反物质各构成“有”,正反物质除非相遇,相遇则湮灭,正如空生万物,万物归空,循环往复。有和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硬币的一面不会比另一面高级,如果“有”在道之下,那么“无”也在道之下,不可能道在“有”之上,道又和“无”同义,这是避免谬误观念的另一个角度。

无形之物并非就是“无”,比如思想是无形的,却不是无。*意志也无形,却能指挥人对对象世界行权,当然也不是无。无状只是它们的形状,并不代表没存在过。

接下来就要谈到太一的真正概念。道首先化生的是先天之气,此气非气,是灵体之能量,即为炁。

太一概念

于《道的核心概念表》可知,炁的性质是太一。

炁者水上之无相物也,即非物质肉体所需要的能量,是人的第一个灵体所需要的能量,比物质能量更为细腻,不同于气。中医中,“炁”指的是先天之气,而“气”指的是后天之气。

太一的意思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那么“炁的性质是太一”这句话就是:无相物的性质就是最先最高、唯一无对和混一未分的。

由《道的核心概念表》亦可知,太一和道并非同等,道生万物,道是创造者,而太一是万物受创的第一环“炁”的性质。然古人时有作“道”用,也不为怪。

在《吕氏春秋》中,“太一”指世界的物质本原。《大乐》中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又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这个“至精”的“道”或“太一”,也就是“精气”,即精细的原始物质。在《礼记》中“太一”也指元气。《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孔颖达认为“大一”即“太一”,“必本于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太一”范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认识。汉武帝时,“太一”被封建统治阶级塑造成“天神之尊贵者”。此后,“太一”一般不再作哲学范畴使用。战国时期神灵之天的形象为无形,帝的形象文献中没有记载,可能仍为人形或无形。五帝的说法在《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同)、《史记·五帝本纪》中虽有不同,其形均为人形。五行神逐渐和青、赤、黄、白、黑相配。楚地太一神的形象可能尚未形成,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

崇拜和祭祠

五帝崇拜缺乏全国的一个统一至上神的观念,这不利于统一的*政权的巩固,于是在五帝之上出现了新的天神,便是太一神。所谓太一,秦朝时,即称为太皇,它与天皇、地皇并称三皇。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三个天神,但是把太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成为汉统治者尊奉的天帝神,应该是汉武帝的功劳。

汉武帝时,西汉社会已得到恢复发展,由于削弱诸侯王*,*集权日益加强,在政治上已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方士谬忌首先奏请祭祀太一神,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大牢①。谬忌提出建设至尊的太一神的方案,打破了秦至汉初的天帝神的观念,明确指出五帝只是太一神之佐,突出了太一是至上神的地位。汉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立了太一坛,按谬忌的方案祭祀。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汾阳(今山西河津南)出土一个古鼎,公卿大臣视为宝鼎,都认为是一种祥瑞。汉武帝下令将它迎至甘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在甘泉建立太一祭坛(泰畤),坛分三层,五帝是太一的辅佐,所以他们的坛环绕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东西南北方排定。只有黄帝坛,置于西南方。祭的时候,杀一白鹿,把猪和酒装在它的肚里;又杀一白牦牛,把白鹿装在它的肚里。掌祭太一的祝宰别具一格,身穿紫色绣衣,掌祭五帝的分穿青赤诸色衣。

同年十一月,汉武帝举行隆重的郊祀,亲自祭拜太一神,正式钦命太一为汉家至尊的上帝神。第二年,汉武帝以祭天礼仪亲自到太一坛祭祠。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武帝还带人几次到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仪式,所采用的也是如郊祠太一之礼。武帝的赞飨辞说: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①。至此,太一作为汉王朝至高至尊的国神,终于被塑造成功。

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是楚国屈原的文学作品《九歌》里创作的至高神。究其源头,也许跟古楚神话里的蚀太神,汉代至高神太一,祖先神东皇等有关。

3、西方古代哲学

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太一(theone)意谓单一、独一、没有界限、没有区分、自身浑然为一。古罗马帝国时期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一产生出来的。太一是绝对超然的神,是一切存在物的源泉和最终原则。它绝对超出一切思想和存在之上,不能用任何物质的或思想的属性来说明它。太一是绝对的一,它排除杂多和区别、运动和静止;太一也不是思想、意志或活动;太一是超时空的、无限的、永恒的、不变动的,没有过去或未来,永远是自我同一的。严格地说,不能用存在物的规定性说太一是“这样”或“不是这样”,这样述说就会限制了它。太一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名状的。

太一创造万物不是一种有意志有意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流溢(Emanation)的过程,流溢这个词汇来源于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认为,神是不可言说的“太一”,它是无限完满的。但是正如水满自溢,太一自身向外不断的流出。而这些流出的神性也就是“流溢”。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也都是来源太一的流溢。可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流出的是“奴斯”即纯粹的思想或心智,然后由“奴斯”流出灵魂,最后由最低等的生命流出物质世界。

太一没有任何认识活动,甚至不能认识它自己。但人的灵魂自然地对太一有一种爱,渴望回到太一。为此,灵魂必须超脱肉体,清修静观,苦思默想,沉浸于精神生活,达到出神忘我的境界,通过直观与太一融为一体。

太一说是在柏拉图理念论基础上糅合新毕达哥拉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阿学派哲学以及东方宗教而形成的一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理论,后来为教父哲学所利用。

4、其他

以太一命名者,有如太一教、太上老君。

杜天师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辑佚一句:“《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官,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故知太上随方设化,应号无穷。”

清微派祖师李少微《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辑佚一句:“尹氏《玄中记》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宫,一号天皇大帝,一号太乙天尊,一号金阙圣君。”

上一篇:细嘴杓鹬

下一篇:崔季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