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孟昭英

科普小知识2022-10-01 12:10:42
...

孟昭英(1906.12.24-1995.2.25),出生于河北乐亭。电子学家、物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清贫学生奖学金”。著有《阴极电子学》等著作,及LinearPlateModulationofTriodes和OxygenMicrowaveAbsorptionSpectrum等论文。还翻译过不少苏联教材。曾在美国取得一项精确测量波导中阻抗的专利。

1、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走马浮村一户农家。他3岁丧父,靠长兄帮助,得以完成学业。

1913年,入走马浮村初等小学。

1917年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

1919年入昌黎县成美中学初中。

1923年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

1924,被保送入燕京大学。在燕大,孟昭英选学理科,当时物理老师柯贝特(C.H.Corbett)讲课引人入胜,这使孟昭英对物理发生兴趣。安德逊(PaulAnderson)和谢玉铭教授都是实验物理学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孟昭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来的实验物理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获得斐陶斐(ΦTΦ)荣誉学会金钥匙奖。大学毕业后,孟昭英留在该校物理系当助教兼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安德逊和谢玉铭两位教授的指导下。

1931年,以“氢气与铂、铜、镍接触时的电离”的论文获硕士学位,并被提升为讲师。这篇论文发表于1935年《中国化学学会会志》第三卷。在任讲师期间,他与陈尚义等合作完成了“紫外辐射通过中国窗纸的透射”的研究工作。

1933年,由燕京大学推荐,孟昭英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由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主持,已成为美国最有生气的科研和教育中心之一。孟昭英在波泰盼柯(G.Potapenko)教授指导下,研究巴克豪森-库尔兹(Barkhausen-Kurz)效应,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制微型电子管获得1厘米波长的连续振荡。这是当时用电子管获得振荡波长最短的世界记录。

1936年,孟昭英获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1936年孟昭英回国,在燕京大学任副教授,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方面的课程,他是国内开设这类课程的最早学者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孟昭英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在长沙临时大学除授课外,还建立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台,教授一些学生掌握无线电收发报技术。

1937年7月,中国物理学会计划在杭州召开学术年会,孟昭英从北平赶到天津等船南下。正逢“七七事变”爆发,会议被取消。

1938年转到昆明西南联大。1938—1943年,孟昭英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教授,同时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与任之恭教授一起为物理系及电机系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课程。在这期间,孟昭英完成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线性调幅的研究工作。

1943—1946年,孟昭英第二次赴美。先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课并做研究工作。完成了在微波波导中的精密阻抗测量工作,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1944年,孟昭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辐射馆”工作,研究战时需要的雷达发送—接收开关(TRBox)。

1947年初,孟昭英考虑在美国固然可以得到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但自己是中国人,根应扎在中国,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兼任代理系主任。

1948年,北京解放后,他迅速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的卓越成就及雷达的最新发展介绍到国内,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无线电学、电波学等课程,引用美国《雷达丛书》初稿的内容作为教材。同时利用他从美国带回的无线电器材建立电子学实验室,先后为学生开设十几个无线电、电子学实验,仅微波部分的实验就有6个,当时在国内这些都是领先的。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个综合性工科大学。北京大学电机系的电信组合并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新的无线电系。孟昭英任系主任、常迵任系副主任。孟昭英组织全系14名教师开设一系列新课,建立实验室。并组织翻译和出版了БЛ阿谢耶夫(AceeB)著《无线电基础》和ΦB富拉索夫(Bлласов)著《电子管》二书。

1953年,他在无线电系又设立电真空专业,并兼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57年,党内开展整风运动时,孟昭英对工作提了些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从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撤销系主任职务及学部委员称号,被监督劳动。在困境中,他坚持完成了专著《阴极电子学》一书。

1962年,宣布摘掉孟昭英的右派帽子,但仍不允许他参加被认为“保密”的微波研究,因此他转向从事阴极电子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1977年,他被勒令退休。

1979年2月对孟昭英宣布了改正错划右派的决定,并恢复一级教授职称及学部委员称号,他重新恢复工作。

1986年他去美国时,曾到赫斯特教授的实验室参观,并与其研究所建立了联系,从而大大推动了清华大学激光单原子探测实验室的发展。该室在原子高激发态光谱以及金和铂族元素的超高灵敏度分析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该室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开放实验室。它还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

2、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

60年代前期,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发展迅速,但阴极射线管(特别彩色显像管、计算机终端显示管)、大功率电子管和微波电子管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被称为这类管子的心脏的阴极,其所用的材料与工艺均十分复杂,虽迭有专著发表且争论时起,其发射机理一直未被揭示清楚;当时曾经有过的理论,都不能全面解释实用热阴极的发射机制,而且许多工艺技术大多本乎经验,一直停留在满足生产需要的水平上。孟昭英原拟花长时间去作深入的研究,但限于不足的经费与实验条件,只好先选择阴极发射特性及温度的精确测量作为研究方向。经过分析,他认为,要精测氧化物阴极的动态温度,必先确定它的辐射系数;而这种阴极的组分复杂、表面粗糙,其厚度、疏松度与工艺过程对辐射系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现有的测量方法均不能适应这个要求。孟昭英发展的“光照测法”——一种间热式氧化物阴极温度测量法——和据以建立的一套测量温度的次级标准,解决了精测这种辐射系数的问题。此法设备简单,准确度高,迄今仍在实验中获得应用。孟昭英据此写成的论文已在1963年召开的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电真空专业年会上发表。

与此同时,孟昭英还进行了其它课题的研究。例如,他针对工作于脉冲状态的大功率微波管要在极短的脉冲持续时间内给出很大电流密度的情况下,如何测定该电流密度随时间而变的特性,以及在脉冲间歇时段的恢复特性的问题,他带领数名研究生在多方面的定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双脉冲测量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改变两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可测出电流密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为改进此类阴极的配方和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学术论著

1CYMeng,PAAndersonandYMHsieh,IonisationofHydrogenGasinContactwithPt,CuandNi,ChineseChemSocJ,1935,3:103~114.

2ChénShangyi,MengChaoyingandWBand,TransmissionofUltravioletRadiationthroughChineseWindowsPapers,JOSA1935,25:67~70.

3ChaoyingMeng,GenerationofCentimeterWavewithBarkhausenKurzEffect,DoctralThesisof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1936.

4ChaoyingMeng,LinearPlateModulationofTriodeRadioFrequencyAmplifiers,ProceedingsoftheIRE1940,28(12):563~569.

5MWPStranberg,CYMengandJGIngersoll,TheMicrowaveAbsorptionSpectrumofOxygen,PhysicalRev,1949,75:1524~1528.

6БЛ阿谢耶夫著,孟昭英等译,无线电基础,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2。

7ВФ富拉索夫著,孟昭英等译,电子管,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2。

8孟昭英,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9孟昭英,五极管电阻电容耦合放大器的设计原理和步骤,清华大学学报,1956,2:183~188。

10孟昭英,电子注管的多重调制法,清华大学学报,1956,2:189~196。

11孟昭英,阴极电子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12孟昭英、吴佑寿、杨弃疾,无线电基本知识,科学普及出版社,1964。

13孟昭英,间热式氧化物阴极温度的量测,第一次全国电真空器件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

14孟昭英,纪念赫兹发现电磁波100周年,赫兹电磁波实验100周年纪念会学术报告纪念册,中国电子学会,1988。

人才培养

1990年该室成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开放实验室。它还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研究。孟昭英是单原子探测技术的博士生导师,招有博士生多名,其中马万云在孟昭英指导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制溅射原子化共振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为我国超高灵敏度分析和微区分析填补了空白。

3、获奖记录

1928年,获得斐陶斐(ΦTΦ)荣誉学会金钥匙奖。

1936年,获得“真空电子学专家”的称号。

4、社会任职

清华大学清华学报编委会委员

清华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北京市政协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卷》编委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

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长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名誉教授

科技导报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委员会委员

科学出版社《电子学基础知识》丛书副主编

《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编委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子报顾问

《电子学报》编委员顾问

Apple微机协会北京分会名誉会长

《电子与电脑》编辑部编委

光纤通信技术开发中心高级顾问

海华新技术开发中心技术顾问

兴华经济开发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燕京大学校友会名誉理事

重庆环球轮船公司技术顾问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都)

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北京26中学(前汇文中学)校友会名誉理事长

北京市高教局确定与提升教授和副教授评审工作物理科主任

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长,《科技导报》主编,中国电子学会科普丛书主编等。他曾任九三学社*参议委员和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5、人物评价

孟昭英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执教半个多世纪,是中国电子学教育的开创人之一。他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不计较个人名利,甘当人梯,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电子学人才和物理学人才。(九三学社评)

上一篇:汉娜的旅程

下一篇:杨立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