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明
陈英明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香港孔教学院名誉校长、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等职。1930年生于广州,自幼喜读诗书,尤爱绘画。早期受岭南画派影响潜心学画。五十年代定居上海,拜画坛大师刘海粟、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为师。书法和山水画均臻化境。从师古人进而以造化为师,足迹遍神州。
1、个人简历
陈英明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香港孔教学院名誉校长、北京人民画院院士、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等职。
1930年生于广州,自幼喜读诗书,尤爱绘画。早期受岭南画派影响潜心学画。五十年代定居上海,拜画坛大师刘海粟、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为师。书法和山水画均臻化境。从师古人进而以造化为师,足迹遍神州。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内蒙、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十多次,博得识者好评。五次赴日本、韩国讲学,并在日本东京、大阪、神奈川、千叶等地举办八次个展,深受日本人民欢迎,被誉为“山水画巨匠”,1992年受日本天皇会见。同年赴*举办个展,引起宝岛各界重视,盛况空前,为大陆赴台举办大型个展的第一人。其作品还远及欧美各地。
先生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蜚声海内外,桃李遍天下。其传略入编世界名人录、美术年鉴、时代人物,各种奖状数十种。2010年在浙江天台博物馆内建立《陈英明美术馆》。2015年荣获“全国德艺馨艺术家”称号。2016年在江苏昆山阳明山庄成立《陈英明艺术馆》。
2、人物生平
50年代陈英明教授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广东军政大学毕业,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4年定居上海并学中西绘画,遍访海上名家,六十年代拜刘海粟、朱复戡两位大师为师进而以造化为师走过许多名山大川。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1979年任上海师大艺术系。1980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系教授。
1994年任上海交大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主任。
2002年兼任世界遗产学主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主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陈英明先生自幼喜读诗书,尤爱绘画。
3、主要业绩
陈英明教授与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和诗书画大师施南池
陈教授与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和诗书画大家施南池
早期受乡先辈高剑父等岭南派大师影响,潜心学画。后为画坛大师刘海粟、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入室弟子,深得两老薪传。自八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内蒙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十多次。四次赴日本讲学,并在东京、大阪、神奈川、千叶等地举办八次个人书画展,深受日本人民欢迎,被誉为“山水画巨匠”。同年赴*办个展,引起宝岛各界重视,盛况空前,为大陆赴台举办大型个展的第一人。作品还多次参加欧美及东南亚合作展出,《万里长城》被法国巴黎市*收藏,《黄山晴岚图》收入新加坡总理公署。作品还被国内多个美术馆、博物馆和海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传略入编日本1996年《美术年鉴》、《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著有《陈英明书画集》两册。
4、作品展示
5、艺术评说
陈先元:陈氏英明先生,祖籍端州,生于广州。灵性天成,自幼聪慧,潜心艺事,成就卓然。先生揽九州山水之精华,得中华文化之真谛,自成艺坛大家,为国人所瞩目。光阴荏苒,倏而已有一甲子矣。如今于届八十大寿之际举办从艺六十周年画展,娱人娱己,于公于私,均为一盛事也。
英明先生少年从军,深谙韬略;而后杏坛执教,潜心育人。前有戎马生涯,后有笔墨生花,可谓文武双全。先生酷爱书画,一旦立志,便终生不渝。早年师从画坛巨擘刘海粟先生及金石大家朱复戡先生,又请益于施南池、王个簃、陆俨少诸位,自得真传,蔚为大观。先生心系自然,钟情造化,神州名山,虽峥嵘高峻,亦无所不登;赤县大川,虽水流湍急,亦无所不游。黄山风云,庐山松瀑,黄河怒涛,长江流水,乃至日月潭碧波、富士山积雪等等,均入先生胸中,化为笔下之神韵而后呈献于世人也。先生山水画视野新、构思精、泼墨巧、用笔妙、图像美、意境深。先生笔下之山,灵山也;先生笔下之水,仙水也,灵山仙水,实乃仙水之魂魄所附也。几十年来,先生在我国各地举办多次画展,观者似云,好评如潮。亦在我国*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举办多次画展,当地社会各界人士亦纷纷慕名而来,盛况空前。
余与英明先生游处已近卅年矣。深知先生乃一介儒生,谦谦君子。为人正直,生性随和,豁然自如,旷达远观,从不苟苟于一家之私,从不营营于一己之利,眼界高远,胸襟壮阔,古之贤人也者,想必如此。德艺双馨,人之楷模,先生是也。
王菊如:東方藝術的中國山水畫,其秉性就與西方風景畫同中有异。畫家無論是繪山,還是畫水,往往既是山、是水。但又不盡然是景象的山和水,而是寫上水品格,抒雲水襟懷;是人文的內涵,是品操的抒發,亦是心緒的明鏡。英明兄的山水,更應該作如是觀,其自撰“始信峰”詩賞雲:畫山繪水染雲烟,不在重巒迭翠妍,始信峰頭雲浪湧,却多風韵有無間。同樣在題“黃山西海”詩中又雲:“山色蒼茫存正氣,心冥造化入詩情,開襟磅礴來神韵,不寫人間烟火塵。”可以說,這批佳作,是英明兄生活的寫照,豪情的洋溢,壯懷的旋律,心路的感悟,乃是別一番境界的結晶,能不令人感奮、催人激越乎?
大音無聲,大勇若怯,大美不言。英明兄爲人低調,然藝品之追求極高。經其六十年之辛勤耕耘,早早呈現一派“風景這邊獨好”的天地。其山水畫,驟見之,似乎像誰似誰,細觀之,則恍然大悟。“像”、“似”之論,乃傳統技法之端倪,承脉絡之基本而已。從大處觀,英明兄六十年一路走來,瀟瀟灑灑,古今之技,擇其善者而從之;百家私法,適其性者而汲之,別創新格,既得嶺南遺韵,又具海派餘緒;是歲月履痕,轉益多師所造就。
西方有一種藝術理論觀點:“觀眾看到的都是藝術家心智的外化”。西方人能悟到的這種道理,可算是與東方文化接軌了。因爲在東方,特別像山水畫,同樣的感悟。甚至還要說得深層些,恐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代的宗炳,他在中國最早的山水畫論《畫山水序》中提出“澄懷觀道”等概念,“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這種古典理念,盡管可以作多種解釋,但有一點是可以共識:山水(景物)、山水畫與畫家的人格和生活,其關系太密切异常了,故也有所謂“愚者畫技,知者畫藝,聖者畫理,神者畫道”之說。英明兄鍾情山水畫,深入其堂奧,“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態度,源之于生活態度,生活態度,賴之于精神依托和追索。
英明兄,好山水,愛遠游,栖丘飲谷,游踪遍疆及神州。他五上黃山,屢赴南國,足涉中原,履披北疆。黃山之松濤奇峰,怪石雲海;桂林之秀水麗江,雨霧空蒙;峨眉之映日朝暉,烟風飛霞;泰岱之千嶂雄奇,極頂碧岫;張家界之危岩兀立,山深谷幽;長江之萬里奔騰,三峽驚濤;九寨溝之林邃泉繞,曉雨漱玉......凡此種種,古人、前人、朋輩畫友,都曾涉獵,英明兄以自家筆墨,營造獨立特行的氣韵與意境,以寫山之魂,寫水之靈。近年英明兄引宗炳《畫山水序》語謂己:“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賭,唯當澄懷觀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還常說,至喜繪大幅。實此大,除尺幅之大外,更應是“大丈夫乘雲陵宵,造化逍遥”,“放游志乎雲中”,是心境之大,懷抱之大;是大視野、大境界、大山水,氣韵闊大,是正大氣象。這種大氣韵、大氣象從何而來,古人言之,言簡意賅。“境界筆墨之外,當別有畫在。”此“別有畫”者,不就是藝術家自己嗎。能給予我們山水之美、境界之韵的作者本身就是一道亮麗風景。英明兄之山水畫,已漸入洞明之境,他對自然山水的神往,進而寫神往的藝術山水,神游于茲,仙游于茲,無意之韵的追求,點通了畫家精神解放的靈犀,心靈曠達的提升。
陈以鸿:廣東肇慶陳英明先生,新編畫集既竣,采及葑菲,屬餘爲序。
先生幼承庭訓,學有本原,性喜翰墨,建樹卓然。中年從朱復戡、劉海栗二大師游,所造益隆。
余識先生于九載前,時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方爲百年校慶籌辦書畫展覽,先生主其事,余以百字長聯參展,由是得奉教焉。
先生任文藝系教授,化育英才,寢饋藝事,同以爲樂。近年校中設東方藝術交流中心及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先生并爲主任。擘畫應接,備極辛勞,然猶揮染不輟,可敬也。
先生學兼新舊,藝融中外,長國畫,尤擅山水,書法諸體具精,各臻其妙。余不能畫,書則初涉藩籬,安能爲先生之作贊一辭。顧余服膺其所宏揚之書畫同源至理,愛敢稍抒一得之見焉。
夫我國文字之創制本于六書,六書以象形爲權與,是以筆從所至,蔚為書法,物象依存,縱橫變化,迴非拼音文字隨聲屈曲可同日而語者也。我國畫史垂數千年,夙主神似,尚氣韵,重綫條,其寓書意于畫幅之中,又非西畫重彩敷塗務求形似堪于倫比者也。先生于此蓋深有會心而身體力行之矣。故先生之畫,不獨師造化,中有書味存焉。若漢之雄,晋之逸,唐之謹,宋之秀,紛然羅列于山川雲樹之間。先生之書,獨遵矩镬,中有畫理存焉。若峰之峙,水之流,鬆之勁,石之堅,宛然呈現于點畫波磔之際。此固能事者毫端楮上之大觀也。然則先生斯集,提書畫之妙諦,匯萬象于一編。世有識者,應不河漢吾言也。
陈英明教授(左二)与费根发先生(左一)在江苏昆山阳明山庄陈英明个人书画艺术馆合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