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斯曲线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根据90多年(1861~1957年)的资料分析,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理论不仅指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而且是能够相互替代的,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理论基本上符合当时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因此,“菲尔普斯曲线”被当时的经济学界捧为金科玉律。
中文名:菲利普斯曲线
外文名:Phelpscurve
提出者:W·菲尔浦斯
应用学科:经济学
适用领域范围:失业与通货膨胀
适用领域范围:市场经济
1、简介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W·菲利浦斯根据90多年(1861~1957年)的资料分析,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即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该理论不仅指出了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而且是能够相互替代的,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理论基本上符合当时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因此,“菲力浦斯曲线”被当时的经济学界捧为金科玉律。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一方面经济停滞,失业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于这种情况,显然难以用“菲力浦斯曲线”来加以解释。
鉴于“菲力浦斯曲线”对“滞胀”现象的无能为力,另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菲尔普斯曲线”,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包括“滞胀”在内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这位经济学家就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
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内在关系,菲尔普斯的研究比菲利浦斯更加深入。他对工资、物价进行了更为基本的分析,并且考虑到经济中信息不畅的因素、个人不完全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因此必须将他们的决策基于预期之上来研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他由此提出了“菲尔普斯曲线”来挑战“菲利普斯曲线”,这种新的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预期。
2、意义
根据“菲尔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不会对远期失业率产生影响,它只是由劳动力市场的运传所决定的,经济稳定政策只能对失业率的短期起伏产生影响。菲尔普斯表明未来的经济稳定政策的可能性取决于今天的政策决策:今天的低通货导致对未来低通货的预期,因此有助于未来的决策制订。
跨期权衡领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本构成的合理尺度。通过减少消费用于对物资和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今天的一代将可以提高未来人类的福利。菲尔普斯澄清了几代人之间可能的分配冲突。他还表明,所有人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从储蓄率的变化中获益。菲尔普斯还对人力资本对新技术吸收和增涨的重要性进行了先驱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