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科普小知识2022-10-02 10:46:01
...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大规模病毒疫情,截至2014年12月02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埃博拉疫情报告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美国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290例,其中6128人死亡。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的感染及死亡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并仍处于恶化状态中。2014年12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宣布,西班牙的埃博拉疫情于2日宣告结束,世卫组织对该国为防控埃博拉病毒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截至12月17日,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感染病例与死亡人数依然在不断增加。

1、病毒简介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疗法。该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传播速度很快,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其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腹泻与呕吐等。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最严重一次疫情致死人数为280人。2014年2月初,几内亚东南部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随后,疫情迅速蔓延至数百公里外的首都以及利比里亚等周边国家。

目前人类已知的埃博拉病毒共有四个品种: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ebolavirus)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有高达90%的致死率。1976年8月26日首次于扎伊尔北边城镇爆发。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疲倦、恶心、晕眩等。这些常发展成带血腹泻、严重呕吐和多发性出血,初期传染可能肇因于重复使用用过却未消毒之针筒,后续传染主要则是照顾病患时,在没有适当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受到病毒侵袭或传统埋葬前置作业的清洗过程。

苏丹埃博拉病毒(Sudanebolavirus)

苏丹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苏丹棉花厂工人身上被发现。这名工人应该是在工厂中或附近接触到到带原生物宿主,但在检测过工厂附近的动物及昆虫后仍一无所获,带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第二个病例是一位住在苏丹的夜店负责人,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并没有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病毒传遍医院发生大爆发。最近的爆发发生于2004年5月。苏丹伊波拉的平均死亡率为53.76%。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ebolavirus)

1989年11月雷斯顿埃博拉病毒首次在一群由菲律宾进口至美国维珍尼亚州雷斯顿的食蟹猴身上发现。此一病毒对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对人类并没有致命性。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Taiebolavirus)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首先在科特迪瓦的塔伊国家公园中被发现。在1994年11月1日,两只黑猩猩尸体在森林里被发现。此病毒与苏丹伊波拉及1976年爆发的扎伊尔伊波拉十分相似。1994年后,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发现。感染的来源被认为是一只被黑猩猩捕食且带有病毒的疣猴。执行尸体检验的其中一位科学家感染了病毒。

2、病毒历史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埃博拉病毒得名于非洲刚果**(一度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1976年,在非洲国家苏丹南部首次发现这种流行性病毒后,它开始大规模肆虐刚果**。在该国的埃博拉河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现318个病例,其中280例病死,病死率高达88%。

自此之后,埃博拉病毒多次“横扫”非洲某些国家和地区。而埃博拉的每一次爆发,都带来了高致死率。一时之间,来自非洲的这种神秘病毒,令世界医学界和民众闻之色变。据不完全统计,在接近四十年的时间内,非洲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意义上的埃博拉疫情爆发至少包括:

20世纪70年代。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20世纪90年代。1994年6月爆发于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1995年4月在刚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1996年2月至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

21世纪以来,包括最近持续肆虐西非的这一次,埃博拉病毒呈现出爆发频率更高、危害和致死人数更大的特点: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埃博拉病毒横扫乌干达北部,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在刚果*和加蓬流行,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底,刚果*共爆发埃博拉,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2005年4至6月,在刚果(布)发病12例,9例病人死亡。2012年7月,乌干达再次发现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53人感染埃博拉病毒,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离。

埃博拉病毒的上述流行史说明,它已经成为目前人类所知的最致命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感染该病毒后的死亡率维持在50%以上,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

3、疫情源头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研究人员最新成果显示,此轮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于一名生活在几内亚,已经去世的2岁“小病人”。

报道援引近期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称,大约8个月前,这名2岁的婴儿开始发烧,排出黑色的粪便并且呕吐,研究人员认为其是“零号”病人,此名婴儿在发病4天后,于2013年12月6日死亡。

报道称,科学研究者们不清楚这名婴儿如何接触到了埃博拉病毒。据世卫组织称,埃博拉病毒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液体或组织传染。

这篇文章称,研究人员在2014年内追溯了这名婴儿的家族,发现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疾病的连锁反应。

据悉,在这名婴儿死去后,孩子的母亲出现出血症状,并在12月13日死亡。然后婴儿的3岁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并且症状表现为发热、呕吐等。婴儿的祖母后来也有同样症状,并于2014年1月1日死亡。

据悉,婴儿一家所在的村庄位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的边境地区。而就在几名村庄外部的人员参加了婴儿祖母的丧礼后,陆续出现了感染症状。

直到今年3月,几内亚的卫生部确诊了埃博拉病毒,人们才发现已经有多人因感染已经死亡。

4、疫情发展


利比里亚儿童正在排队等待洗手

2014年2月,第一次爆发于几内亚境内发生。

2014年3月22日,几内亚卫生部宣布埃博拉疫情已导致80人感染,其中59人死亡。

2014年3月26日,法国里昂巴斯德研究所证实埃博拉病毒应为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初步报告表明此为埃博拉病毒的新菌株,后来改称扎伊尔毒株的宗族。

2014年4月1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截至当日几内亚已有至少122人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80人已经死亡。

2014年4月4日,根据几内亚卫生部报告,几全境感染埃博拉病毒143例,死亡86人。邻国利比里亚已有7人丧生,其中2人确诊感染埃博拉。

2014年4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几内亚埃博拉临床病例202例,其中125例死亡。

2014年4月23日,疑似与确诊病例已达242例,死亡142人,致死率高达58.7%。

2014年5月23日,疫情蔓延至几内亚人口两百万的首都科纳克里。非*组织几内亚计划的国家主任易卜拉希马·图雷表示:“科纳克里大部分地区生活设施简陋,缺乏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给疫情升级为危机带去严重风险。人们不够水喝而不忍心洗手。”

2014年5月23日-27日,三个以前的受灾地区(盖凯杜、马森塔和科纳克里)、四个新地区(博法、泰利梅莱省、博克和杜布雷卡)和一个新的国家(塞拉利昂),报告有新的临床病例。

201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法黛拉·沙伊卜在日内瓦透露,截至6月2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共计出现599例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其中死亡369人。

2014年6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止6月26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报告病例数达625例,其中399人死亡。

2014年7月26日,尼日利亚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全国处于警戒状态。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呈加速蔓延之势,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

2014年7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新闻公报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累计报告的病例数已达1323例,其中729例死亡。

2014年7月29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字,几内亚已有确认或疑似病例460个,339人丧生;邻国利比里亚有329个确诊或疑似病例,156人死亡;塞拉利昂报告53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233人死亡;尼日利亚首次报告1个疑似病例,并已死亡。

2014年8月4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8月1日,西非四国通报本次埃博拉出血热共1603例,包括887例死亡病例。

2014年8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4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累计报告病例数达1711例,其中932例死亡。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通报称,截至8月6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并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其它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所有报告埃博拉疫情的国家都应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2014年8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1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四国累计报告2127人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数上升至1145人;并警告称西非埃博拉疫情持续处于恶化状态,此次疫情规模被“严重低估”,有关机构亟须采取更多措施控制疫情。

2014年8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229人死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达2240例。

2014年8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20日,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427人死亡,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达2615例。

2014年8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最新通报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已有3069人感染埃博拉,其中1552人死亡,这几乎是埃博拉1976年首次出现以来所有死亡人数的总和。与此同时,对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进行基因研究发现,该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发生超过300处的基因变化。病毒的基因组变化速度快而且通常发生在蛋白编码区,其中包括影响埃博拉病毒检测准确率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区域。

2014年8月29日,塞内加尔卫生部证实,该国发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接到塞方通报,并承诺将帮助塞内加尔应对这一情况。

2014年9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透露,疫情已经确诊或疑似病例约3500例,超1900人丧生。卫生专家纷纷警告,埃博拉疫情有可能超出五国的范围,向非洲更多国家乃至其他区域扩散。

2014年9月5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2105人死亡,病例数达到3967例。

2014年9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疫情通报称,截至9月6日,在疫情严重的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已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4269例,死亡2288人。

2014年9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日,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已突破2400人,近4800人感染。

2014年9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截至9月14日,确认、疑似与可能感染病例达到5357例,造成2630人死亡。

2014年9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截止9月21日,在西非五国共有6263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2917名患者死亡。

2014年9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截止9月23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6574例,其中至少3091人死亡。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一场国际卫生高峰会议上说,埃博拉疫区国家的“卫生系统濒临瓦解”。

2014年9月3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宣布,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位成年男性病患被确诊带有致命埃博拉病毒,这是美国本土发现的首例埃博拉感染病例,也是非洲以外确诊的第一例。

2014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应对路线图情况报告中显示,截至9月28日,截至9月28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77例,死亡3338人。

2014年10月6日,西班牙卫生部通报称,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马德里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2014年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报告显示,埃博拉病毒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4033人,确诊、可能和疑似病例达8399人。其中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为重灾区,死亡病例为4024人;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表现为局部传播,西班牙和美国出现了散发病例。

2014年10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威胁到了社会的“根本生存”,并可能导致出现“垮掉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这是世界和平和安全所面临的危机,她同时警告说,人们的恐慌感比“埃博拉病毒本身散播地更快。”

2014年10月17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10月14日,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西班牙、美国七国共有确诊、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9216例,其中4555人死亡。

2014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声明,正式宣布西非国家塞内加尔的埃博拉疫情结束。世卫组织指出,尽管塞内加尔埃博拉疫情结束,但因为该国邻近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国,该国仍应对任何可能发现的疑似病例保持高度警惕。

2014年10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说,自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总计共有13567人感染,死者总数达到4992人。

2014年11月3日,“非洲治理促进会”(AGI)警告说,在塞拉利昂,埃博拉病例仍在“以惊人速度”迅速增加。在塞拉利昂农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两个月以前快9倍。

2014年11月7日,世卫组织在最新疫情通报中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这三个疫情肆虐最严重的国家,确认、疑似或可能病例共有13241例。在这三个国家总共有4950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2014年11月15日,刚果(金)卫生部长卡邦格宣布,截至15日,刚果(金)已有42天未出现埃博拉新增病例。意味着该国境内的此次埃博拉疫情结束。

2014年12月0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自2013年年底以来,全球已有共计1729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6128人死亡。

2014年11月30日世卫组织还表示,已知全球共有622名医疗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346人死亡。

2014年12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肆虐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三国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达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373人。

2016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利比里亚结束埃博拉疫情,至此西非埃博拉疫情全部终结。

5、人感染途径


医务志愿者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向当地居民普及埃博拉病毒相关知识并实施医疗救助。

人类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很重要的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就可导致感染。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被埃博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

医务人员在救治埃博拉病人时如果没有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就可能会接触到这一病毒。卫生系统各个层面(医院、诊所和卫生站)的医疗卫生保健人员都应当了解该病的性质及传播方式,并严格遵守所推荐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

在埃博拉死者葬礼时,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在处理埃博拉死者尸体时,必须穿戴具有较强保护性的防护服和手套,并将死者立即埋葬。

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带有埃博拉病毒就会具有传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应由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保在出院回家前病人体内不再有该病毒的存在。当医护人员确定病人可以回家时,病人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不会对社区中的其他任何人造成感染。男性在康复后仍可能在长达7周的时间内通过其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因此,男性康复后至少在7周内要避免性交,或者在康复后7周内进行性交时要戴安全套。

6、感染风险

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

(1)医务人员;

(2)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

(3)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4)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以了解免疫受损者或者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的人员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该病毒。

在诊所和医院、社区集会或家中,均可通过采取保护性措施而减少暴露于病毒的机会。

7、症状体征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医护人员正在穿戴防护装备

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

临床检验结果包括血液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肝酶升高。

潜伏期2-21天。病人一旦开始出现症状,就具有传染性。病人在潜伏期内没有传染性。

埃博拉病毒感染只有通过实验室检测才可确认。

8、何时就医

当人们曾经去过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病的地区,或者与已知或疑似患有埃博拉病毒病的人员接触过,并且开始出现症状时,就应当立即就医。

当怀疑病人患有该病时,应当立即向最近的卫生机构报告。及时就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应立即启动感染控制程序,以控制疾病传播。

9、如何治疗

严重病人需要进行强化的支持性治疗。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需要静脉或者口服补液进行电解质补充。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有些病人在得到适当的医治后可康复。

为便于控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当与其他病人隔离开来,并由采取了严格感染防护措施的卫生工作者对其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

目前尚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有几种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任何疫苗可用于临床。

提高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唯一方法。

预防感染和传播的方法

虽然最初的埃博拉病例是通过处理受感染动物或其尸体而引起的感染,但续发病例感染往往是由于直接接触病例体液,或不安全的病例管理和丧葬操作造成的。本次暴发主要是通过人间传播扩散造成。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预防感染,限制传播:

(1)了解疾病的性质、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如何防止其进一步扩散的知识

(2)遵从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指引性文件

(3)如果怀疑周边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鼓励并支持他们到医疗机构寻求医学治疗

(4)处理埃博拉死亡病例时必须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

此外,在受影响的热带雨林地区,个人应该减少与高风险感染动物的接触(如:果蝠、猴子或猿)。如果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则不要再去处理它们。动物制品(血和肉)被食用前应确保煮熟。

医务人员自我保护

治疗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比其他人群面临的感染风险更高。

(1)除采取标准防护措施外,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采取所推荐的感染控制措施,避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或者受到埃博拉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发生接触(比如病人的脏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

(2)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该疾病以及如何安全地进行病例的临床管理。

(3)应使用防护服、手套、面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4)除非已经恰当消毒,否则个人防护装备不应重复使用。

(5)应在诊疗护理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

(6)侵入性操作程序使医生、护士和其他人更容易被感染,应当在严格的安全条件下进行。

(7)埃博拉病人应进行隔离治疗。

10、听取信息建议

WHO强烈建议,人们应从公共卫生当局获取埃博拉方面的可靠健康建议。

由于没有针对埃博拉的特异性药物,最佳治疗方法就是由医院卫生工作者在严格的感染控制程序下,对病人提供强化支持性治疗。根据推荐的防护措施可以控制进一步感染。

11、who保护健康建议

WHO向各国提供技术建议,以防范及应对埃博拉疫情。

WHO采取的行动有:

(1)开展疾病监测,在区域之间共享信息,监视疫情发生动态

(2)一旦出现疫情,对调查工作及疫情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在现场协助进行病例搜索,并追踪疾病传播模式

(3)对预防和治疗方案提出建议

(4)根据有关国家请求,派遣专家并提供卫生物资(比如供卫生工作者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5)加强沟通,提高人们对疾病性质以及控制病毒传播的防护措施的认知

(6)启动区域和全球性专家网络,应要求提供支持,减轻可能带来的国际健康影响及对旅行和贸易的影响

12、出行安全

在疫情期间,WHO定期评估公共卫生形势,并在必要时提出旅行或贸易限制的建议。

由于埃博拉的人际间传播是由于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体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风险很低。

WHO的一般性旅行建议:

(1)旅客应避免与病人发生任何接触。

(2)前往受影响地区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WHO推荐的感染控制指南。

(3)曾在最近报告病例的地区停留过的任何人,均应了解疾病的症状,并在出现疾病最初迹象时求医。

(4)为从疫区归来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旅行者提供诊治服务的临床医生,要考虑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

13、风险评估

通过跨境旅行造成相邻地区国家传播的风险高

相距稍远的非洲地区存在中等风险

非洲以外国家传播风险低

从感染国归来的旅行者和商人风险极低

探亲访友人群感染风险低(除非直接接触患者/死者尸体/感染EBOLA的动物)

与患病的人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风险低(但要对接触者进行追踪)

如果按照基本医疗规范进行防护,在疫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很低。

上一篇:凌文龙

下一篇:奥迪括约肌功能异常